王嘉麗

俗話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許多家長都把春季當作孩子長高的黃金期。同時,國內外研究也發現,嬰幼兒身高在春夏季節增長較快,而體重則在秋冬季節增長較多。
事實上,春天被稱為身高增長的“黃金期”,只是因為四季中生活方式的改變。春夏增長較快的現象可能與營養供給、疾病流行情況、氣溫、運動量及晝夜時長等因素有關。春季天氣回暖,孩子們戶外運動量增加,這不僅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還有助于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此外,更多的戶外活動還能增加孩子們接受日照的時間,促進體內維生素D 的合成,從而更有利于骨骼生長。
那么,家長平時怎么做,能使孩子更科學地長高呢?
豐富均衡的營養攝入可以為兒童生長發育奠定良好基礎。中國營養學會編制的《中國學齡前兒童平衡膳食寶塔》提出:學齡前兒童宜安排早、中、晚三次正餐和兩次加餐,應注意飲食多樣化,每日飲奶250~500 毫升或食用相當量的奶制品,加餐以奶類、水果為主,每日飲水600~800毫升,首選白開水,少喝含糖飲料。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刺激生長激素分泌。因此,任何形式的運動都可以促進身高增長,尤其是縱向運動。同時,戶外運動還能幫助合成維生素D。
所以,快根據孩子的興趣選擇合適的運動(負重運動除外)吧!最好每天能進行1 小時左右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其中每次運動最好能持續20分鐘以上(需要出汗)。
生長激素分泌量會在夜間入睡后增高,且與睡眠深度有關。孩子生長激素的分泌時間主要在晚上9 點到11 點、早晨5 點到7 點之間。因此,學齡前兒童最好在晚上8 點半前入睡,學齡兒童最好在晚上9點前入睡,7 點以后起床,夜間盡量避免出現發光發聲的情況,以保證孩子良好的睡眠質量。
及時發現和治療疾病:鼓勵幼兒在公共場所戴口罩,平時勤洗手,避免感染。當出現相關癥狀時,應及時就醫與治療,以降低疾病對身高增長產生的影響。
至少每3 個月測一次身高,結合生長曲線圖了解目前的身高增長情況。每次測量時脫鞋,胸稍挺,雙眼目視前方。早上與晚上的身高會有1~2厘米的差距,建議每次監測都在同一時間段進行,晨起最佳。當生長速度在2 歲以下兒童中小于7.0 厘米/ 年,2~4歲以下兒童小于5.5 厘米/ 年,4~6歲以下兒童小于5.0 厘米/ 年,6 歲至青春期前兒童小于4.0厘米/年,青春期兒童小于6.0厘米/年,則需考慮生長遲緩。
多陪伴、少批評、常交流,良好的家庭環境有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保持幼兒良好的心情有利于生長激素分泌,益于身高增長。

許多家長往往因十分關注和緊張孩子的身高,陷入一些關于兒童長高的誤區。
誤區一:孩子身高低于平均值就是矮小
兒童矮小癥的正確定義是身高低于同種族、同性別、同年齡兒童2 個標準差或P3(第3 百分位數,參考最新版《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準》)水平。中位數或均數以上,并不是每個兒童都必須達到的“目標”。兒童身高在正常范圍之內(參考最新版《7 歲以下兒童生長標準》中不同年齡第3 百分位數到第97百分位數的數值),并且生長速率在正常范圍內,也屬于正常的生長發育,兒童的身高并不會隨著家長的主觀期望而持續上升。
誤區二:查了骨齡就能預測身高
有的家長認為查了骨齡就能預測孩子的身高,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骨骼發育除受遺傳因素影響之外,還受到內分泌激素、炎癥、營養狀態、某些藥物及外力作用等多因素影響,導致骨齡的進展呈現連續性、非勻速性、個體性的特點,因此單次骨齡檢測只能反映該檢測時間節點的發育狀況,無法準確預測未來身高,這需要結合性別、遺傳背景、發育年齡、目前身高以及生長速度等進行綜合分析。
另外,低年齡段兒童正常骨發育存在較大的變異性,骨齡評估診斷價值有限。除考慮特殊疾病外,不建議4 歲之前進行骨齡常規檢測。
誤區三:想要孩子長得高就要多補鈣
如前所述,兒童身高受諸多因素影響。根據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每日鈣攝入量:1~3 歲,600毫克;4~6 歲,800毫克。大部分孩子不需要常規補充鈣劑,過量補鈣反而容易引起厭食、便秘,甚至結石。對于沒有明顯缺鈣的孩子,可以通過攝入奶制品、豆制品、魚蝦以及蛋類等食物來補鈣。當今孩子因各種原因日照不足,補充維生素D 反而更有必要。
誤區四:身高不夠就用生長激素
在醫院門診,總會遇到許多不滿意孩子當前身高的家長,要求對孩子使用生長激素。但是,這真的有必要用嗎?
首先,生長激素缺乏癥只是兒童矮小癥的原因之一,發病率為0.25/千~1/ 萬,所以即便是矮小的兒童,也不全是由于生長激素缺乏導致。其次,雖然生長激素也能用于如特發性矮小、努南綜合征、特納綜合征、宮內發育遲緩、出生后持續生長緩慢等非生長激素缺乏性的矮小患兒,但總體來說,生長激素治療有著嚴格的適應證,并非所有矮身材兒童都適合用生長激素治療。再者,就生長激素治療效果來說,治療目標主要是讓孩子脫離矮小癥的范疇,不可能達到“定制身高”的目的。生長激素的應用需綜合考慮適應證、禁忌證、費用、精神心理負擔、用藥的安全性以及治療獲益等多方因素。
編輯/羅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