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金學
2023 年2 月14 日,記者到位于大連市沙河口區的李光祥將軍家里采訪。當天是春節假期結束后的第12 個工作日,12 天里,84 歲的老將軍已經作了4 次主題報告。他說:“只要我還走得動、講得清,就會一直講下去。”
李光祥,1938 年出生。16 歲入伍,18 歲入黨,1988 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現為遼寧省軍區大連退休干部休養所退休干部、沙河口區老戰士報告團團長。
1980 年,李光祥任原64 軍某團政委時,駐守某海島。他發現島上教育資源匱乏、學校師資力量薄弱,便帶領9 名官兵義務擔任校外輔導員,給孩子們講紅色故事、話革命傳統、宣傳雷鋒精神。從那時起,關心下一代、開展紅色宣講就成為李光祥生活中的一部分。
1996 年,李光祥退休了,其他工作都放下了,唯有做青少年輔導員這項工作,他不但沒放下,還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其中。“我要像曾經影響過我的革命前輩那樣,繼續把黨的優良傳統傳遞給下一代,弘揚雷鋒精神,讓孩子們熱愛雷鋒。”
李光祥認真總結多年做校外輔導員的經驗,努力把報告講到最好。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伴隨著時代進步和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青少年,接受的新事物越來越多,思想越來越活躍。這使他意識到,要讓革命傳統報告真正打動孩子們,達到入耳入腦入心的效果,必須在報告內容和形式上有創新有突破。于是他在準備工作上狠下功夫,每當確定一個報告主題,就反復琢磨講稿內容、設計報告形式,然后詳詳細細寫成文字稿。李光祥在一線作戰部隊工作生活多年,由于條件艱苦,落下了腰疼的毛病,寫稿坐的時間一長就疼痛,可他全然不顧,疼痛了,貼上膏藥或吃點藥繼續寫,實在難受了就起來活動活動再接著寫。
經過一番艱辛的探索和不懈努力,李光祥的報告語言生動,史料豐富,寓大道理于生動的故事之中,每每引起受眾的強烈共鳴,贏得熱烈掌聲。大家親切地稱他為“將軍輔導員”。
“一個人要保持思想與時俱進,適應形勢發展要求,必須不斷學習。”李光祥說,他養成了每天讀書看報和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黨的二十大召開后,他認真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的竅門是“帶著感情學,學出感情來”。在深刻領悟了報告的內容后,他在基層思想宣傳政治教育中,把黨的二十大報告內容自覺融入,切實讓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軍營。
每次宣講前,李光祥都帶上黨旗、國旗、共青團團旗和少先隊隊旗,領著孩子們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歌曲,把革命傳統根植學生心田。
為了達到最佳的宣講效果,李光祥始終堅持站著給學生們作報告。一場報告結束,他的額頭上常常掛滿汗珠。女兒李朝霞說:“每次站久了都是這樣,他的兩條腿浮腫得厲害,一按一個坑……”
在2018 年9 月的一場宣講中,李光祥因過度勞累導致突發心臟病,暈倒在講臺上。“沒能順利完成那場宣講,他很內疚。”李朝霞回憶,為了不影響之后的宣講行程,在住院治療的1 個多月時間里,李光祥每天堅持準備宣講資料,即使不能伏案寫字,也要仰躺著修改講稿內容。
感言
革命傳統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報效祖國的志向應該從小培樹。我是新中國第一批戴上紅領巾的少先隊員,我有義務當好孩子們的好朋友、大朋友、知心朋友。只要我還走得動、講得清,我就會一直講下去。

幾十年來,李光祥走遍大江南北,作主題報告1700 余場,受教育群眾超過100 萬人次。
不僅用語言宣傳革命精神、雷鋒精神,李光祥還用自己切切實實的行動來“學雷鋒做好事”,讓人欽佩不已。
老將軍家的小客廳狹小、破舊,早已過時的家具都已經用了25 個年頭了。熟悉李光祥的人說:老將軍平日里非常節儉,生活上能省一分是一分,但在關心青少年成長和各種扶危濟困活動中卻特別大方。
早在1993 年,李光祥到井岡山學習,看到老區少年兒童的貧困狀況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回來后,他就給當地的希望小學寄去了500 元錢。這是他當時一個月的工資收入。從那以后,他以滿腔熱情積極參與公益事業。
李光祥多次到沙河口區啟智學校探望智障孩子,并自費購買圖書送給孩子們;他多次走進大連“愛在海邊”兒童村,組織報告團成員為孩子們捐款捐物……多年來,李光祥還堅持為貧困地區孩子購買圖書和文具,至今他已向各地中小學捐贈科普讀物2000 余冊,購買文具花費超過萬元。
一旦哪個地區遭受嚴重自然災害,李光祥都會立即想到那里的孩子,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2008 年,四川汶川遭受特大地震災害,他馬上通過大連市紅十字會捐款2000 元,通過工商銀行向中國紅十字會捐款20000 元。他又向沙河口區慈善總會捐款1000元,向部隊所在黨組織交納特殊黨費10000 元……15 天時間里,李光祥9 次向地震災區捐款共計54600 元。很多人問他為什么捐這么多?李光祥說:“我們的祖國母親有難,做兒子的就應該盡心盡力,我做得還不夠。”
李光祥還發動家人,發動身邊的人跟他一起學雷鋒。
據不完全統計,30 多年來,李光祥個人為災區、社會組織和困難群體累計捐款30 余萬元。
這一筆筆捐款,對于靠工資生活的李光祥來說,絕非小數,但他每一次都捐得迅速、捐得慷慨。他的所作所為,沒人要求、沒人督促,是他自己內心深處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使然,是源于他心中對祖國、對人民真摯的愛和對雷鋒發自內心的敬仰。
2022 年3 月3 日,中宣部公布第七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名單,李光祥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