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東燕

“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1251束頒獎花束中,有500束是我們做的,出自150多位殘疾人朋友之手。”這樣的介紹,唐占鑫不知說了多少遍,每一次說起,這位北京市脊髓損傷者希望之家(以下簡稱“希望之家”)創始人都頗為自豪。
這些頒獎花束是2022年冬奧會的創新之一,不僅蘊含著節儉、可持續的辦奧理念,更被人們稱為“永不凋謝的奧運之花”。一束頒獎花束由六七種花卉組成,看似簡單的成品,背后卻蘊藏著很多的故事。
2021年8月下旬,北京市殘聯有關負責人找到唐占鑫,問她們的文創工作室能不能接絨線編織的活兒。唐占鑫一口答應了。
“當殘聯那邊把花束的照片發過來時,才透露這是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制作的頒獎用花。我當時特別驚喜,感覺我們特別幸運!”唐占鑫說,而平靜下來后,壓力隨之而來,“要在短短幾個月里完成幾百個花束的制作任務,我們可以做到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階段,如何組織培訓?”盡管有些擔憂,但是唐占鑫不容自己多想,迅速投入行動。
首先是按照組織方提供的視頻,讓有基礎的幾位老師學會編織、快速打樣、送稿、定稿;之后,把動作一一拆解,估算工作量,確定需要的工作時長和編織工人數,尋找有基礎的殘疾人團隊;接著,培訓團隊通過優勝劣汰,不斷更新、擴大隊伍。
而隨著日程的推進,唐占鑫發現,問題越來越多,“天天有小事,周周有大事”。
比如,定稿后,組織方運來的是堆滿屋子的線圈,而煩瑣費時的繞線工作,最初并未被列入計劃內,需要立刻找人幫忙、搶時間完成;頒獎用花需要采用非遺技藝“海派絨線編織法”,一些殘疾人朋友學習得沒有預想中那么快;一片花葉如果不能按時完成,就沒有辦法和其他花片組裝成花枝,每道工序的完成時間如果不能環環相扣,就容易造成“窩工”……
那段時間,唐占鑫帶領團隊幾乎放棄了所有的休息日,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圓滿完成了這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共有150多位殘疾人和他們的家屬參與其中。“一束花束需要鉤織1萬多針,耗時35~40小時,編織這500束花束共需要600多萬針,累計耗時2萬多小時。”唐占鑫由衷地說,“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個挑戰,但我們完成了!”
北京冬奧會上,看著獲獎運動員揮舞著精巧、美麗的絨線花束,唐占鑫深感欣慰。回想半年來的經歷,她覺得收獲滿滿。
在最初的設計方案中,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頒獎花束都由6種花型組成,包括玫瑰、月季、鈴蘭、繡球、月桂和橄欖,分別象征著友愛、堅韌、幸福、團結、勝利與和平。唐占鑫當時想,能不能增加一種花卉,來體現殘疾人的堅強品質?于是,在唐占鑫和團隊的建議下,每束冬殘奧會頒獎花束中,多了一朵藍色的波斯菊。
“能圓滿完成這個挑戰,是一個巨大的收獲。”唐占鑫說,“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歷練機會,我們用實際行動證明,我們是有能力跟商業團隊同臺比拼的。”
同時,她坦言:“如果未來再接類似的工作,我們會做得更加高效和高質量,從流程把控、人員激勵、內部分工等方面,都會有提升和優化。”比如在流程上,團隊中有些小伙伴一個人管很多流程,每天要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在長效發展的管理機制中,不能總是用透支時間或單一的人海戰術去克服困難。”唐占鑫總結道。
制作頒獎花束并不是唐占鑫和團隊參與的唯一一個冬奧會項目。此前,他們還作為冬奧組委會聘請的無障礙體驗員,參與了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無障礙建設工作,并為冬奧組委編寫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殘疾人服務知識手冊》。
唐占鑫和小伙伴創辦的希望之家成立于2014年,初衷是源于因車禍坐上輪椅的她想讓和自己一樣的傷友盡快走出悲傷情緒,參與正常的社會生活。
希望之家主要服務于脊髓受到損傷的殘疾人。在成立之初,唐占鑫聽說臺灣有類似的社會組織,就和小伙伴們遠赴臺灣進行了3個月的學習。他們把學到的方法進行本土化改良,在北京市殘聯的支持下,采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第一個項目很快落地。唐占鑫清楚地記得,當年第一批的50位殘疾人朋友中,95%實現了生活自理。如今,這個項目持續幫助了800多位傷友。

實現生活自理之后的首要大事是就業。經過幾年探索,唐占鑫發現,互聯網就業比較適合這類殘障人士。她說:“我們現在的一個重點項目是為中國移動在線公司提供外呼服務,比如,大家收到的中國移動的部分服務電話,很多是我們殘疾人朋友在家里打來的。”讓唐占鑫感到欣慰的是,參與這項工作的由120多位殘障人士組成的團隊,每年都是用戶滿意度最高、投訴率最低的。在就業扶持方面,近年來,希望之家持續為1500多位殘障人士提供了職業技能培訓。
為了學習到更多的運營管理知識,唐占鑫報名參加了長江商學院的課程。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她意識到必須通過自身的發展,盡快把靠外部輸血的模式變成自我造血的模式,在運營管理上向更加商業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比如,如何讓絨線花項目生根,是開發衍生產品,還是探索更多的相關項目?這是唐占鑫想得最多的問題。
未來,唐占鑫想要把希望之家發展為更加專業的服務機構。“用實力證明我們不比別人差。”唐占鑫強調說。
(摘自《中國婦女報》)(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