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慧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的培養與滲透成了激發學生能力與智力發展的前提,是啟發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形成良好思想、意識、品質、行為的重要基礎。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良好發展的途徑不僅僅來自學校、教師的引導和教育,更需要家長的配合與悉心的指導。高中教師要積極、主動與家長進行交流,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思維,重視家校共育對學生發展的積極作用,采用多樣、豐富的家校共育途徑,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良好發展。對此,本文將圍繞高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優化路徑進行分析和探究。
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新與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穩步提高與日益成熟,人才的需求和社會的進步所需的技能越來越多,對學生的培養標準也越來越高。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方式能夠迅速地讓學生得到多方面的進步和培養,也能夠使學生的身心發展、性格特征得到正確的指導和發展。因此,高中、教師、家長要重視彼此之間的雙向交流,以核心素養為基礎,對學生進行系統性、同步性、滲透性的培育,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觀察、獨立剖析問題本質的能力,促進學生真善美良好品質與正確人生觀念、意識、習慣、行為等方面的初步形成,在家校共育的教學模式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健康的心理狀態,促使學生在家校共育的環境下,逐漸搭建起更加全面的心理健康體系,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不斷攀升與發展。
一、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一)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單一
高中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時常將理論知識的傳授放在第一位,也當作最首要的環節,教師卻沒有挖掘更有效、豐富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使學生對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感到乏味和排斥,無法真正讓學生接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確信號,這不僅使心理健康教育變得枯燥、無趣,學生無法接收到更加全面、易懂的心理知識,也會直接影響學生完整、正確心理環境的構建與發育,甚至導致學生的心理健康趨勢走向模糊,若教師無法及時地觀察、發現學生的不良心理發育趨勢,就無法及時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與意識,從而導致學生的性格、行為等多方面得不到科學、合理的指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失去了教育意義與作用,造成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大缺憾。
(二)心理健康教育思維較為局限
在時代不斷更迭的今天,社會和國家需要大量的人才,人才的缺失致使學校和教師更加注重學生的培養,卻忽略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重要性,教師也未響應教育體系改革與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缺乏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方式和模式的深入挖掘與更新,未很好地從家校共育的視域進行心理健康指導,使得高中校園學生的心理難題難以得到更加有效的解決與梳理。在應試教育壓力下,文化課的學習、知識技能的掌握對學生而言更像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和“工作流程”,這無疑加劇了學生的學業壓力。高中生面臨即將高考等多方面的重壓,教師在進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時如果只會考慮課程內容和課程知識,就會產生心理健康教育思維的局限性以及內容的局限性,教師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反思、升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活動的設計,導致學生在課程中沒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啟發,無法在課程中形成良好的人生態度與人生理念,學生的心理健康發育產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應從多方面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模式的探索,深入探析更多豐富、多樣的教育形式,創新足夠的興趣“能源”推動學生在教育中樂于、勇于、善于分享自己的心理活動與心理態度。學生一旦在日常學業、生活中受挫,便很容易自我封閉,而理論性過高、方式較為局限的心理健康教育無法真正為學生的心理指導提供服務,這也會降低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活動中的參與度和興趣度。因此,高中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學思維的局限,是無法“激發”學生分享自己內心不良思想,降低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心理健康教育沒能利用家校共育的方式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每個個體之間都存在著不同的差異性,由于學生生長環境、教育氛圍、智力基礎等多方面的不同,教師如果沒有在日常校園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深入的了解和交流,未仔細觀察學生的能力發展趨勢與心理健康水平,沒有合理地將家校共育的理念融合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便很難給予學生科學、合理且正確的心理指導。家校共育致力于轉化學生不良心理,啟發教師不斷深入地觀察、剖析、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方向。但近幾年來,教師對家校共育的概念的認知與運用不夠到位,無法從家校共育的視角探索、更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沒能充分地利用家校共育的精髓,這不僅會讓學生無法得到更加針對性、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無法發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實質性,也會影響學生在高中校園性格、行為、習慣等多方面的良好成長,教師缺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和觀察,學生無法得到有效的心理教育,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和依賴度不高,換言之,教師沒能利用家校共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化與改進,這將導致學生的不良心理發展態勢和態度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矯正,將嚴重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全面、健康、穩步發展。
二、高中學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優化途徑
隨著教育體系的改革與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家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方式,不再只是“聽從”學校和教師的“指令”,家校共育的教育形式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趨勢,更成了學生人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學生高中年齡階段的學習、發展過程中,要加強家校之間的溝通,促進雙向交流,讓學生的身心發展能夠在統一、科學且合理的狀態下穩步健康發展。同時,家長和學校也要樹立家校共育的理念,以素質教育作為教學基礎,創新培育手段,組織豐富多樣的親子活動,保證學生能夠開心成長,幫助學生打下堅固的心理地基。除此之外,學校也要豐富教學資源,讓學生能夠接觸到多方面的知識,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持續發展和進步,使學生得到全面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在豐富的校園活動和家校共育的積極環境中不斷促進自身心理健康、全面、持續地發展與成長。
(一)加強家校溝通
維護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學校教育所面臨的無法回避的現實課題。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教師要重視家校共育對學生的學業發展、品質形成、行為養成等多方面的培育。教師要主動、積極地與家長保持頻繁的溝通和聯系,對學生在學校、家中的一些相對較為“異常”的行為舉止或是心理變化,要進行及時的了解和觀察,并對一些不良習慣和語言、行為予以制止和科學的引導。除此之外,在校園生活中,由于學生從小的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致使學生在心理、生理的發育與成長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且每個學生個體都存在差異性。也因為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生長環境不同,有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弱,針對這樣的情況,家長要及時與教師溝通,讓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發展和不良情緒及時關注和疏導,教師也要注重與家長的交流,將學生的相關情況和出現的問題對家長進行及時的反饋,耐心傾聽、細心呵護學生的心理,使學生在溫暖、健康的環境下茁壯成長,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行和樂觀的人生態度。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建立家校溝通平臺,教師可以在平臺上增設家校溝通功能,并邀請家長都能夠積極地加入交流行列中。同時,教師也可以組織教學講座,通過講座向家長詳細地講解如何加入平臺,也要向家長闡述微信公眾平臺所具備的功能,促使家長能夠深入了解到平臺為學生的發展帶來的好處,引導家長注重加強家校之間的溝通,幫助教師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教學規劃。同時家長在發現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時能夠及時與教師進行交流,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實現雙層效應,以幫助學生逐漸矯正自身的不良行為習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良好發展。
(二)樹立家校共育理念
心理健康素養的培養是高中教育教學的目標內容之一,也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學校和家長要樹立起家校共育的理念,學生的發展不能只是一方的責任,需要雙方一齊摸索、一齊溝通、一齊培育,才能夠推動學生更有效地全方面健康發展。學校可以邀請育兒專家開設講座,逐步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讓家長清楚了解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進家長育兒經驗的積累,形成科學的育兒理念,讓家長能夠明白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需求,并配合做好學校的教育工作,讓學生能夠在科學、合理的指導和家校相互配合下得到更好的發展與進步,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快速提升。同時,教師也要關注家長對家校共育理念的看法,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多個層次進行剖析,向家長普及家校共育對學生性格、心理發育所占據的重要作用和意義,讓家長能夠自覺、積極地參與到家校共育的相關活動中,以推動家校共育環節的順利實施。
(三)組織親子活動
為了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進一步增加家校之間的溝通聯系,充分發揮家校聯合的作用,提高教育的高效性和實質性,學校可以組織親子活動,加強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讓家長更加清楚地掌握學生在學校中學習和心理情況。學校要適時地組織學生開展親子專題活動,如教師可以以感恩節、母親節或者父親節為主題,讓學生以“情詩”創作送給父母,或是與父母合唱歌曲,并將歌曲放在家校平臺上,分享給更多的人,拉近學生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同時也使學生懂得了感恩的意義。也可以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參與接力游戲,抑或是親子之間的“你畫我猜”游戲等,為學生與家長的交流提供平臺,促使家長與學生通過活動能夠加深感情,給予家長和學生更多表達情感的機會,增進家庭親情感。通過這樣的親子活動,能夠在輕松歡樂的氛圍下,促進學生想象力的迸發,強化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也能夠讓家長體會到學生能力的發展,啟發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到更加適合學生能力發展的方式和方法,讓家長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觀察、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趨勢。因此,組織親子活動,不僅能夠發揮家校共育的積極作用,還能夠促使家長形成科學的育兒觀念,有助于學生智力開發、邏輯思維擴展等。除此之外,學生在親子活動中自身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更有效的激發,啟發學生從實踐中摸索出學習的方式,幫助學生在親子活動中搭建起學習的自信大樓。同時豐富的主題活動,也能夠推動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觀念,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文化、懂得感恩,促進學生良好品質、意識和行為的建設與成長,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發展。
(四)豐富學生教育資源
在高中班級中,每個學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資源都是不一樣的,教師要以素質教育為基礎加強家校共育,啟發教師和家長進行資源共享,根據家長職業的不同、專業領域的不同,為學生進行不同方面的教育和科普,增加校園課程豐富性和趣味性。例如,可以邀請各行各業的爸爸媽媽分享關于他們專業和職業知識中較為有趣的故事。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教育資源,使學生接觸多行業、多領域的知識,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在家長進行科普授課的過程中,也能夠讓學生對家長產生自豪與崇拜感,并跟隨父母的腳步努力進取,培養學生的拼搏精神。同時,能夠促使學生在多領域的知識吸收中,促進創新實踐意識的發展,激發學生對不同知識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動力,引導學生對感興趣的知識領域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探究。除此之外,讓學生接觸更多方面的知識,除了能加深他們對各個行業的認知、了解,也能夠給予學生更明確的高考目標、專業目標和學習動力,能夠為學生的高考夢提供更多的興趣支持,同時有利于學生心理素質、心理健康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以核心素養為基礎,將家校共育理念滲透進高中教學活動中,促使學生在有效的家校共育環境下,激發自身多方面的潛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思維能力、創新意識的有效發展。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立項課題“縣域內普通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GS[2022]GHB067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