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巧艷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主要包括科學探究和數學認知,其中,“數學認知”指出了數學活動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繪本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色彩鮮艷的畫面及豐富有趣的情節,不僅能吸引幼兒注意力,同時也能使其獲取豐富的知識,對其身心發展起著積極影響。將數學與繪本故事有效融合,可創設更具趣味性的數學教學活動。
文章立足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思維發展方式,對數學繪本在數學活動中的應用展開探討,簡述其在教學活動中的教育價值,從實際情境、繪本主題、幼小銜接、情境教學、認知水平、自主閱讀六個視角出發提出幾點可行性教學建議,以供幼兒教師參考。
一、大班幼兒數學學習目標
5—6歲大班幼兒思維處于具體形象階段,能準確地說出想法及活動需求,表達與溝通能力較強,自主性意識得到發展。《指南》中對大班數學活動提出了明確的培養目標。如:初步理解數的概念;初步認識空間關系;物體正確分類;能按一定的規律給事物排序;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等。幼兒教師應從大班幼兒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與策略,結合《指南》中的教育目標,設定具有針對性的數學活動課程,促使幼兒數學素養得到進一步發展。
二、數學繪本在大班幼兒數學活動中的教育價值
(一)培養良好學習品質
第一,數學繪本將數學知識蘊含在故事情節中,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讓數學知識更具趣味性,幼兒接受能力得到提升。第二,彩色的畫面與曲折的故事情節能快速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學習持續性得到增強,在故事的帶動下幼兒注意力得到提高,學習專注性得到發展。不僅如此,部分難度較高的繪本故事,能激活幼兒探究學習的欲望,使其主動地探索知識內容、探究疑問、解決困惑,逐漸形成自主探索的學習品質。由此可見,數學繪本在大班幼兒數學活動中的運用,可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學習品質。
(二)有效推動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對幼兒終身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更是連接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紐帶。由于幼兒的年齡較小,身心發展與思維未發育完全,因此需要幼兒教師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引發幼兒對數學知識的興趣。而數學繪本的應用能讓幼兒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幼兒的思維邏輯能力。如通過繪本了解生活中的數字及含義;學會用簡單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點數能力得到提升;可準確書寫出1—10數字等。總而言之,繪本故事的融入能豐富幼兒的數學經驗,并使其掌握豐富且有實際意義的數學知識,更好地與小學數學相銜接,為其未來的小學數學學習做好充足準備。
(三)促進幼兒思維發展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嚴謹的特點,幼兒數學認知能力的發展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如果直接講解知識會提高幼兒學習數學的難度。數學繪本更加契合幼兒的思維特點,其以充滿趣味性的故事情節向幼兒講解數學知識,通過數量、結構、空間模型上的變化,逐步讓幼兒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數學思維也得到同步發展。除此之外,數學繪本還可為幼兒構建一個別樣的數學情境,在情境學習中幼兒數學學習能力得到增強,探究興趣也會愈發濃厚,數學思維也會得到良性發展。
三、數學繪本構建大班幼兒數學活動的方法
(一)結合實際情境,理解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活動不僅僅是要提高幼兒的數學素養,更是要發展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并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在開展大班幼兒數學活動時,教師可選擇具有生活氣息的數學繪本構建活動,將“生活”與“數學”有效融合,借助故事帶領幼兒觀察生活,引導其找到并理解生活中數學知識的含義,提高教學活動的實用性,為其未來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數學繪本故事《我的一天》為例,向幼兒講述了消防員叔叔的一天,通過鐘表上時針與分針的變化,讓幼兒認識鐘表并學會正確讀時間。在學習該繪本故事時,教師可借助班級中的時鐘展開講解,指導幼兒一邊讀繪本故事,一邊撥動時針與分針,讓幼兒了解蘊含在生活中的數學,提高其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如故事中“一天一共有24個小時,小針(時針)指向8,大針(分針)指向12,是早上8:00,消防員叔叔要執行檢查”,教師便可同幼兒一起撥動時鐘,以直觀的方式引導幼兒認識時針與分針,并運用到生活中。在后續的故事情節中,先后出現了“小針指向9,大針指向2,上午9:10”“小針10,大針3,上午10:15”等時間。在師幼共同閱讀時,可一邊操作一邊展開閱讀,利用生活情境展開教學活動,進而強化幼兒的數學素養。除此之外,在閱讀活動結束后,教師還可同幼兒結合“一日生活作息表”展開實踐學習,讓幼兒對照表上的時間撥動指針,進一步強化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發揮出數學繪本的教育優勢。
(二)觀察幼兒需求,選擇合適繪本主題
隨著幼兒自主性意識的發展,在日常生活中幼兒會主動地與同伴交流數學知識。如:比較玩具數量;與同伴比高矮;數臺階階數;說出看到的圖形;點數班級人數等,這些看似不經意間的討論都蘊含著數學教育契機。在運用數學繪本構建課程活動時,教師可關注幼兒在生活中、游戲中討論的話題,通過觀察幼兒行為了解其感興趣的元素,并選擇合適的繪本故事構建具有針對性的數學活動,從而切實彰顯出數學繪本的獨特教育價值。
首先,教師要觀察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觀察到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會點數一些物品的數量,如點數樓梯臺階、點數書本數量、點數盆栽盆數等,教師可選擇繪本故事《狐貍點點數兔子》《快來數數吧》,并利用繪本故事構建活動,讓幼兒用手指點著書中的畫面數數,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正確的點數方法。觀察到幼兒對日常生活中圖形比較感興趣,如在游戲中會說出物品的形狀、喜歡用不同圖形拼搭造型、在生活中說出某一件物品的形狀等,教師可選擇數學繪本《誰偷走了西瓜》《建筑工地》《我的百變浴缸》《積木大營救》等,運用故事讓幼兒認識不同的圖形,進一步強化幼兒能力,確保閱讀主題與幼兒興趣相契合。在觀察到幼兒對高矮、長短較為感興趣時,如會在日常生活中與同伴比身高、拿著兩種不同線長度的物品比長短,教師可選擇繪本《我家漂亮的尺子》《一厘米的毛毛》《神秘的測量》等,運用故事讓幼兒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形象,使數學活動更生動而有趣味性。
(三)立足幼小銜接,借助繪本強化素養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大班保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豐富幼兒數學經驗、提高認知水平為主,使其掌握豐富的數學知識,從而為未來的小學學習做好鋪墊。《指南》中對大班數學活動指明了教育方向:“能運用加減運算用來解決生活和游戲中遇到的問題;能運用一些方法解決10以內的加減問題”。因此,在繪本故事的選擇中,教師可將銜接工作與教育要求相融,利用閱讀活動強化幼兒的數學素養,提升幼兒對數的理解與運用能力,更是為未來的小學學習做好充足準備。
以數學繪本故事《世界上最棒的禮物》為例,故事中以“禮物”為線索,通過對不同數量動物的描述,向幼兒講解了數學知識“□+□=10”。如在繪本故事第一頁中,出現了“1只長頸鹿”與“9只烏龜”,向幼兒講解“1+9=10”;在故事的最后講道:大家都去恭喜豬爸爸、豬媽媽生了10只小豬。在閱讀本篇數學繪本時,教師可將“點數”與“加法”相融合,在點數中讓幼兒感受數量上的變化,最終了解“加法”基本運算方式。如在閱讀故事第二頁時,畫面上有“2只河馬”與“8只蜥蜴”,教師可先讓幼兒點數河馬的數量,再點數蜥蜴的數量,在點數結束后詢問幼兒:這一頁一共有多少只小動物?讓幼兒初步了解“加法”的運算方式。而在后續閱讀活動中,仍使用這一方法,通過點讀讓幼兒說出“3只棕熊與7只小貓”“4只老虎與6只花豹”“5只山羊與5只犀牛”等,讓幼兒在點數中感知數值上的變化,了解加法的基本運算方式,同時掌握“10”的組成方式。
這一繪本活動的構建,既能實現《指南》中對大班數學活動的要求,還可達成幼小銜接的教育目標,讓幼兒在趣味閱讀中掌握數學知識,了解加法的運算規則,同時提高幼兒的點數能力,巧妙地將閱讀與數學知識有效結合,豐富數學經驗的同時發展數學思維,為其未來小學數學學習做好充足準備。
(四)構建繪本情境,充分理解數學知識
情境教育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教學方法,通過對學習元素的提煉,為幼兒打造一個虛擬的學習氛圍,在情境帶動下讓其了解更為豐富的數學知識,實現課程質量的提升。在大班幼兒數學活動中,教師可借助繪本故事為幼兒構建一個虛擬的學習情境,通過故事情境的打造讓幼兒充分地理解數學知識,在趣味學習中感知數學活動的魅力,喚醒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掌握知識及運用的方法,從而推動數學學習的進步。
以繪本故事《蜈蚣叔叔的襪子》為例,故事中通過給“蜈蚣叔叔穿襪子”,使幼兒掌握數字排列規律。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教師可構建趣味游戲情境,利用游戲帶領幼兒展開游戲,在玩中掌握數學知識。故事中利用顏色培養幼兒“找規律”能力,如書中蜈蚣叔叔用“2只藍襪子、1只黃襪子、1只綠襪子”搭配著穿,教師便可通過游戲情境引導幼兒:請小朋友們幫助蜈蚣叔叔把襪子穿上,注意顏色搭配的規律。利用繪本故事構建趣味游戲情境,讓幼兒在玩中學會“找規律”,初步發展幼兒的數學認知意識。在繪本閱讀后,教師可創設開放性的問題:你想給蜈蚣叔叔怎樣穿襪子呢?你有什么搭配想法?利用繪本游戲情境引導幼兒暢所欲言,調動幼兒數學活動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幼兒數學思考能力,發揮出繪本教學的獨特教育價值。
(五)發展認知能力,深度挖掘繪本元素
繪本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豐富幼兒生活經驗、提高認知水平的重要途徑。在運用繪本故事構建大班數學活動時,為進一步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教師可深度挖掘繪本故事中的元素,帶領幼兒感知數學知識的神奇與奧秘。在師幼共同挖掘與探索中讓幼兒獲得數學學習的成就感,拉近其與數學知識間的距離,更好地發揮出數學繪本的教育功效。
以繪本故事《亂七八糟的魔女之城》一課為例,該繪本故事包含的數學元素較多,如數字、地圖、判斷、圖形推理、排列組合等,教師可帶領幼兒深度挖掘繪本元素,利用綜合性學習提升幼兒的數學認知水平。在故事的第四頁中包含游戲“找鑰匙”,為幼兒提供了線索“樹上結著蘋果、蘋果、梨、蘋果、蘋果、梨”,教師可讓幼兒對比數幾棵樹上的果子,培養幼兒“比較意識”;在故事第五頁中,要求幼兒觀察畫面元素,并找到色彩“粉色、藍色、白色”規律,發展幼兒的規則意識。在后續閱讀中,先后出現了數字規律、圖形變化、形狀組合等數學知識,教師可帶領幼兒一同探索繪本內容,用一本故事發展幼兒多項數學能力,使其感知到數學學習的快樂,通過繪本學習更為充分地吸收數學知識,切實凸顯出繪本具備的作用與教育功能。
(六)自主閱讀繪本,感知數學知識魅力
5—6歲的大班幼兒學習能力較強,自主性意識得到發展,能主動、獨立地完成一些學習任務,探索興趣也得到了增強。在運用數學繪本構建數學活動時,教師應樹立“常態化”教育理念,培養幼兒自主閱讀的意識,投放豐富的數學繪本故事,使其在自主閱讀中感知數學知識、累積數學經驗,利用故事情節體驗數學活動的獨特魅力,提高其對數學活動的學習熱情,從而實現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以閱讀區為例,教師可根據最近所學內容為幼兒準備與學習主題相同的繪本故事。如在學習“時間”知識時,可投放繪本故事《時間的故事》《時間是什么》《大吊車與長頸鹿》等,增強幼兒閱讀時鐘的能力,獲取更多有關“時、分、秒”的數學知識。在學習“比較”數學知識時,可投放繪本故事《小小數學家》《多少?這么多!》《比誰先吃好呢》等,在學習活動結束后利用自主閱讀環節,夯實幼兒的數學基礎。在學習“數字”知識時,可投放繪本故事《雜亂無章的數字》《小“0”漫游數字國》《無字書》等,利用自主閱讀加強幼兒對數字的認知。總之,教師要立足活動學習內容,選擇合適的繪本故事構建活動,發揮出繪本圖書的獨特教育功效,進一步提高幼兒的數學素養,使其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章對數學繪本在大班幼兒數學活動中的運用展開探討,結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思維發展階段,從多視角出發提出幾點可行性教育建議。繪本故事是幼兒獲取知識內容、生活經驗的重要途徑,也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學活動中,教師要合理開發繪本閱讀中的資源,構建具有趣味性的繪本數學活動,激發幼兒的探究心理與數學學習興趣,在閱讀中感知數學魅力、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拓展幼兒的數學思維,為幼兒的數學素養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