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志軍
摘要 塌方是公路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常見安全事故,文章以資料檢索和個案研究為基礎,從水文地質、施工勘察、工程特點、施工技術和施工管理等多個角度入手對公路隧道塌方事故的成因展開深入分析,最終得到隧道塌方事故成因魚骨圖,進而建立隧道塌方事故成因評估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進行評價,確定各個成因的重要程度,明確防控要點,提出針對性的防控建議,旨在為公路隧道塌方事故的防控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 公路隧道項目;事故分析;塌方防控
中圖分類號 U458.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8949(2023)09-0135-03
0 引言
公路隧道施工現場地質環境復雜,給隧道施工安全帶來較大風險,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施工安全事故,其中以隧道塌方最為常見。隧道開挖是一項復雜而又危險的工作,施工過程中如果出現塌方往往會給施工單位帶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公路隧道塌方的形成原因,得到公路隧道塌方成因的魚骨圖,以此構建隧道塌方成因評價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各成因的重要程度進行評估,最終給出針對性的預防和控制對策。
1 構建隧道施工塌方事故魚骨圖
繪制隧道塌方事故魚骨圖之前,首先要對其事故成因進行剖析。在文獻檢索和有關案例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對造成隧道塌方事故的各種因素進行梳理,并分為水文地質、現場勘察、工程特點、施工技術、施工管理5種類型[1]。
1.1 水文地質
大多數隧道塌方都與施工現場水文地質環境有關,其中地表降雨、圍巖性質、偏壓、地下水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隨著圍巖級別的提高,巖石穩定程度降低,滲透性更高,抗風化性能變差,因此,在隧道建設中,圍巖等級較高的區域出現塌方的可能性更大。非均勻地貌和巖層等因素會導致隧道偏壓,產生非均勻荷載作用,特別是在淺埋洞口區,極易因偏壓引發塌方[2]。
1.2 現場勘察
施工現場地質勘察和工程設計缺陷將對以后的隧道施工安全產生很大影響。隧道工程建設中常見的勘察設計問題主要包括地質勘察資料不完整、支護設計不合理等。地質勘察是隧道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運營的關鍵依據,地質勘察數據不準確會嚴重影響隧道施工的安全性。
1.3 工程特性
隧道本身的構造特征和施工要求是導致隧道塌方的關鍵因素,其具體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隧道結構的埋深,二是隧道的開挖剖面大小。有關工程研究結果顯示,埋深較深的隧道工程發生塌方的比例越大(42.9%),遠遠高于埋深較小的隧道工程塌方事故比例(17.1%)。在實際工程建設中,隧道開挖剖面范圍越大,其結構受力越復雜,受外界干擾越嚴重,因此,出現隧道塌方事故的風險越高[3]。
1.4 施工技術
在隧道工程建設中,不合理的施工技術方案是造成隧道塌方的直接因素。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施工技術造成的隧道施工塌方事故主要體現在:施工技術方案不合理,支護襯砌方式或時機不合理,施工質量控制不到位、施工監理缺位等[4]。
1.5 現場管理
除了地質條件、施工技術等因素之外,施工現場管理對隧道施工安全的影響也很大。工程實踐中,隧道施工塌方事故往往和缺乏有效的安全技術指導、現場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現場管理混亂、現場安全監督缺失等原因有關[5]。綜上所述,通過對已有的施工塌方事故案例進行整理后繪制隧道施工安全事故魚骨圖,具體如圖1所示。
2 隧道施工塌方事故致因評價
運用層次分析法評價公路隧道施工塌方事故成因的重要性,基本流程如下:
2.1 構建評價指標
以塌方事故成因魚骨圖(圖1)為依據,構建公路隧道塌方事故成因評價體系,為便于后期開展層次分析,將隧道施工塌方形成原因確定為目標層,準則層則包括水文地質、現場勘察、工程特點、施工技術和現場管理5大類,指標就是特定的隧道塌方形成原因,總計15個,對每一層次塌方事故形成原因進行編碼,具體指標體系見圖2。
2.2 權重計算方法
建立判定矩陣。組織專家運用1~9標度法對相同層級的各項事故成因指標進行打分,建立指標間的判斷矩陣A,得到各層級指標權重,進行一致性檢驗[6]。
通過歸一化處理判定矩陣A,得到相應的最大特征值λmax、特征矢量W,同時檢驗矩陣A的一致性。如果判定矩陣A符合一致性要求,則特征向量W就是矩陣A中相應指標的權重值,如果判定矩陣A不符合一致性要求,則需要進行修正[7]。
2.3 計算結果
按照上述流程,運用層次分析法得到各層級指標權重,具體計算結果見表1。
根據表1可知:
(1)公路隧道施工塌方事故成因評價體系中的準則層的指標按權重照從大到小的順序可排列為施工技術D(0.288 5)、水文地質A(0.236 6)、現場管理E(0.225 4)、現場勘察B(0.133 5)、工程特點C(0.110 5)。
(2)成因指標的權重愈高,說明其在隧道施工塌方中的影響愈大,基于以上研究結論可知,施工技術、水文地質、現場管理是影響隧道施工塌方的主要因素,而現場勘察和工程特點是次要因素。
(3)水文地質因素中各成因指標從高到低依次為圍巖巖性0.388 0、地下水含量0.316 9、偏壓0.171 3、地表降水0.120 4。
(4)現場勘察因素中,地勘資料不全或不實(0.665 6)、支護襯砌結構設計不合理(0.332 2)。
(5)在工程特點因素中,隧道開挖剖面權重(0.665 6)、隧道埋深(0.332 2)。
(6)施工技術因素中,各成因指標從高到低依次為開挖方式不合理(0.329 0)、支護方式不科學(0.328 9)、監控量測不準確(0.198 5)、施工缺陷(0.139 0)。
(7)在現場管理因素中,各成因指標的權重從高到低依次為現場管理不嚴格(0.538 5)、現場檢查不到位(0.296 8)、交底培訓力度欠缺(0.162 3)。由此可見,需要對影響較大的成因指標采取針對性的防控[8]。
3 防控建議
3.1 采用科學合理的隧道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影響因素,施工技術是否合理對隧道施工安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隧道入口、出口及部分跨越復雜巖土地段容易出現塌方。隧道工程開挖作業方式、支護方式和支護時機必須適應施工現場地質條件,因此,必須制定有針對性、有計劃的塌方事故防控措施,以有效降低隧道施工安全風險[9]。
3.2 建立安全風險管理體系
施工現場安全與質量管理不當是導致公路隧道塌方事故的重要原因。在公路隧道建設過程中,施工現場管理是最重要的一環,也是確保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
公路隧道塌方事故防控應以預防為重點?;趪?、行業和地方性法規及有關規定,從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制度入手,遵循計劃、效果、反饋、系統性原則開展公路隧道安全施工管理,對隧道施工中的地質條件、作業環境、施工工藝等展開深入研究,找到每一個環節中存在的弱點,對施工中存在的各類風險進行系統辨識,并對風險級別進行系統評估,最終得到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風險分級防控清單,在組織、制度、技術、應急等方面對隧道施工的安全風險進行有效防控。
3.3 落實監控量測
通過施工監測能夠獲得隧道結構的變形、周圍圍巖和初期支護的穩定情況,以便對施工現場進行安全評估,為后期施工時機的確定、施工工藝的優化等奠定基礎。
(1)隧道監測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行業和地方有關規定,并結合施工現場圍巖條件、隧道規模、施工工藝和支護形式進行,選取合適的監測內容和監測方法,及時準確地進行施工監測,堅持“不測量不入洞,不安全不進洞”。
(2)對于初始變形和沉降比較大的情況,監測斷面間距較小,同時應適當加大施工監測頻次。
(3)隧道施工監測是動態過程,在保證準確及時的前提下,應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監測數據、變形時間曲線和評價結果,并及時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以便及時調整施工作業。如發現施工安全風險,應立即排除,充分利用隧道監測結果,達到提高隧道施工安全性的目的[10]。
3.4 提升現場勘察質量
隧道施工過程中,現場勘察是確保隧道施工安全的根本。
(1)開展隧道施工勘察和設計時,相關人員要有強烈的質量控制觀念,不斷提升勘察和設計工作質量,保證勘察結果與施工圖紙相符,以防止出現無謂的設計變更。
(2)加強施工前期準備工作,保證項目在資金、技術和時間上的合理投入,健全和執行現場勘察和設計質量保障制度,按照施工設計要求對隧道工程進行全面論證和研究,開展“一校、二審”三級審查,防止出現設計失誤和遺漏。
(3)各專業勘察人員和施工各參與方保持深度溝通,共同確保隧道支護襯砌的設計方案與現場勘察數據相符,全面提高現場勘察數據的準確性。
4 結論
綜上所述,利用魚骨圖和層次分析法對隧道塌方成因進行分析,厘清導致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即施工技術因素、水文地質因素是導致公路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須給予重點關注??刹扇∫环N更加科學、更加合理的隧道施工技術方案,構建隧道施工安全風險管理體系,認真落實施工監測工作,提高施工現場勘察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以有效防控隧道塌方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安亞雄, 鄭君長, 張翾. 軟巖隧道塌方事故致災因素耦合分析[J].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 2021(1): 122-128.
[2]趙繼康. 公路隧道掌子面塌方事故處治措施研究[J]. 甘肅科技, 2020(3): 94-95.
[3]王輝, 郭思均, 張運福, 等.? 大管棚穿越隧道塌方地段施工技術應用[C]. 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建筑學會工程總承包專業委員會, 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技術》雜志社. 2019年全國土木工程施工技術交流會暨《施工技術》2019年理事會年會論文集(下冊), 2019: 262-263.
[4]李懿, 張東山, 王福領, 等. 大斷面軟巖隧道蝕變帶塌方原因分析及處治方案比選[C]. 《施工技術》雜志社, 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1年全國工程建設行業施工技術交流會論文集(中冊), 2021: 303-305.
[5]胡法濤. 新奧法隧道施工塌方原因事故樹分析[J]. 工程技術研究, 2019(13): 34+62.
[6]徐海巖, 王志杰, 陳昌健, 等. 土砂互層隧道塌方及演變規律的模型試驗研究[J]. 巖土工程學報, 2021(6): 1050-1058.
[7]向龍, 王俊, 唐銳, 等. 隧道塌方分類及施工處治技術[C]. 《施工技術》雜志社, 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0年全國土木工程施工技術交流會論文集(上冊), 2020: 146-150.
[8]李滿虎. 公路工程隧道施工塌方治理技術應用研究[J]. 運輸經理世界, 2022(14): 71-73.
[9]徐海巖, 王志杰, 陳昌健, 等. 土砂互層隧道塌方及演變規律的模型試驗研究[J]. 巖土工程學報, 2021(6): 1050-1058.
[10]李術才, 許振浩, 黃鑫, 等. 隧道突水突泥致災構造分類、地質判識、孕災模式與典型案例分析[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18(5): 1041-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