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賈

故事案例:
小華成長于單親家庭,父親原本是一家企業的高管。后來,小華的父親因為涉嫌職務犯罪被刑事處罰,小華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學校被個別同學嘲諷,性格變得孤僻起來,甚至輟學在家。后在學校、社區協同幫助下,小華得以回歸校園。
律師解讀:
法律賦予未成年人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等多項權利,并保障未成年人平等地享受各項權利,不因法律以外的因素遭受來自任何人的歧視。這意味著,不論因為什么原因歧視未成年人,都是不合法的。小華因為父親的違法行為遭到同學嘲笑,小華依法享有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等各項權利受到一定程度的侵犯,是應當受到法律保護以及重視的。
每一個兒童都應得到平等對待,未成年人的生命雖然來自父母,但在出生后即獲得獨立的人格,未成年人的各項合法權利不因父母、家庭狀況而受侵犯。學校、社區共同幫助小華回歸校園,恰是國家保障未成年人平等享有各項法定權利的體現。
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條: 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項權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民族、種族、性別、戶籍、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狀況、身心健康狀況等受到歧視。
故事案例:
小媛的父母因長期爭吵導致感情失和,兩人決定協議離婚。在協商小媛的撫養問題時,小媛的父母均表示由對方撫養小媛并負擔撫養費,協議不成,訴至法院。法院組織社區、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等共同對小媛的父母進行調解,經多次走訪、協調,最終小媛隨母親生活,小媛的父親按月支付撫養費,并定期探望。
律師解讀:
在眾多離婚案件里,不乏為爭子女撫養權而針鋒相對的父母,也有視子女為負累、將之甩給對方的父母。殊不知,對未成年人的監護不僅是父母依法享有的一項權利,更是一項不可推卸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父母依法對未成年人承擔監護職責,國家也將采取措施指導、支持、幫助和監督未成年人的父母履行監護職責。小媛的父母最初不愿撫養孩子,既違反了父母的法定監護職責,也違背了父母理應教養子女的道德傳統。家庭并非法外之地,如果父母不履行監護職責,同樣會受到來自國家的監管與追責。
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七條: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依法對未成年人承擔監護職責。國家采取措施指導、支持、幫助和監督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