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氣候變化、產業轉型、可持續發展等諸多重大挑戰和問題,已經遠遠超越了單一學科的能力。作為形塑社會的重要力量,“社會設計”這一概念開始進入實踐者的視野。社會設計倡導以人為本、關注社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方法,設計師以深入的在地研究和理解社會問題為前提,識別并能夠與多方利益相關者密切合作。此外,因為社會設計強調設計結果的可持續性和可復制性,要求設計師更多關注社會、環境和經濟等多方面的綜合影響,尋找最佳平衡的可持續解決方案。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鞏淼森教授用“敏銳的關懷”來概括社會設計的根本理念,深得我心。中央美術學院周博教授描述“社會設計”這一概念,其本身包含了價值指向,并且有多個維度,它不是為資本服務,不以完全的企業盈利和資本逐利為目的,而是關注過去被隱蔽的一些設計領域,推動這些重要人類議題的改善,比如少數人群的福祉、社區生活水平的完善、農村生活水平的提升等。在社會設計的系統中,設計者不再是傳統意義上作為創造主體的設計師。
設計所服務的對象、用戶會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社會設計的過程中,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主動掌控自己的生活,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導致設計者與設計所服務的對象之間主體地位的轉化。但設計師仍有一定的主動決策權,能夠將相關利益者納入設計的主體行為中。設計師最明顯的優勢是能運用通用性的社會物質化(social-material)方式(如視覺語言),把不同學科異質性的知識非常高效地轉換為具像的方案。社會學家可能需要用10年去建立的一套宏觀的社會實踐體系,設計師或許用一年就可以出10個具體的方案。社會設計師可以把兩者的優勢結合起來,通過理解和吸收社會研究的結果,結合本地語境,轉化到落地的解決方案里。
社會設計圍繞社會問題展開,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語境會在社會問題及其認識上都體現出顯著的差異。中國這片土地上做事情,更要尊重中國獨特的實踐語境,提出具有在地性和本土性的設計方法。簡單地將西方的經驗生搬硬套必然會在中國產生“水土不服”的反應,中國的社會設計應該根植于中國的土壤,尊重中國的文化歷史傳統和實踐經驗。隨著社會設計越來越受關注,有很多學設計的同學都有興趣參與社會設計,但實際上想做好社會設計,對設計新手來說還是有相當難度的。實際上,進行社會設計實踐的人不僅限于設計師,這是因為社會設計并不僅僅是設計領域的專業術語,而是一種綜合性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需要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社會設計需要了解社會問題、市場需求、技術和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并將它們融合到解決方案中,因此社會設計師可以來自不同的領域,如社會科學、工程、商業、環境等。如歐盟-湖南大學LeNS可持續設計實驗室負責人張軍教授所說,設計師為了能勝任復雜的社會設計實踐,需要打造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相結合的能力體系,才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設計關懷,促成真實問題的創造性解決,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感謝各位老師對本期專題的大力支持,在訪談中直抒胸臆,深入淺出地闡釋了對社會設計的理解、對社會設計作為學科的看法,以及對未來社會設計師們的建議和期許。有鑒于社會設計本身包含了社會學、人類學、媒體傳播等多個方面,需要多學科的交互融合,配合本期專題,我們還采訪到了社會學方面的青年學者,以及正在國外院校進修的跨學科背景的社會學博士生。此外,對在社會設計實踐方面做出諸多經典案例的專家學者們的訪談將在后續的社會設計專題續篇中呈現,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