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 DESIGN



2023年3月18日,「CMF趨勢LAB_2023」特展在第51屆中國家博會(廣州)民用家具展盛大啟幕。本屆特展,在前兩屆成功舉辦的經驗基礎上迎來規模升級、內容升級、形式升級,展會現場有來自海內外,超過50家機構、品牌和設計師的500多件創新作品參展。
同時,展覽也帶來了《CMF趨勢LAB年鑒》及CIFF趨勢材料盒的首次發布。
本屆特展,由中國家博會(廣州)主辦、靈感家策劃,邀請到著名工業設計師、YANG DESIGN及羊舍創始人楊明潔先生作為主策展人,由本土創造及可持續設計(材料)博物館創始人許剛先生,立品設計創始人/設計總監鄭錚先生,德硅·雷諾麗特設計管理部總經理、國際色彩趨勢專家Monika Haag女士,YANG DESIGN策略總監黃曉靖女士作為聯合策展人。
正如主策展人楊明潔先生所說,“設計的本質是為人類創造一種更為合理的生存方式”。
設計作為促進社會變革和轉型的一種力量,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滿足新時代的訴求。「CMF趨勢LAB_ 2023」特展正是從工藝技術、文化美學、生活方式、用戶行為等領域深度研究,以樣本、實物、案例、研究報告等多種形式,探究著“人與科技”“人與環境”“人與空間”“人與寵物”間的連接點,在洞察趨勢產生背后的邏輯同時,也執著地看向未來。
人與科技——數字存在主義實驗室
科技伴隨著人類歷史的演變,幫助人類一次次地探索未知的世界,提升了生產效率等等。隨著數字文明時代的來臨,在虛擬數字世界與真實物理世界的實時互動不斷持續且不可逆的當下,數字存在主義實驗室策展人,YANG DESIGN及羊舍創始人、設計總監楊明潔認為,設計師應該持有一種批判性的態度面對技術與社會的變革,創造一種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之間更為友善、而非對立的關系。
視覺層面
從在地性與非標準化的農業文明時代、全球化與標準化的工業文明再到可以通過算法生成、自由度拓展到了極高空間的數字文明。每一次技術的變革都會誕生出新的美學價值。
雖然數字文明時代能實現的新結構與形態是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時代所無法實現的,仍要通過設計師而非算法來完成,是無法被量化與數字化的。而由此而產生的新的美學特征,不單是一種風格,也是一種新的文化,一種人類無法觸及到的復雜算法特性。如平滑與守序、一體化與碎片化、參數變化的模塊化、極其精確的次序變化等等。
功能層面
在真實物理世界,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之間受限于時間與空間的障礙,但在虛擬數字世界中,互聯網與傳感技術將這種關系的邊界打破,這同時也減少了在真實物理世界的互動。
人與物,與機器的邊界正在消失。在真實與虛擬的兩個平行世界之間,通過芯片與傳感器,萬物互聯,人與物、與機器之間的接觸與交流變得更為友善。
物與物之間的邊界正在消失。物與物之間通過物聯網與傳感器相互連接,實現了萬物互聯。不同領域間被橫向貫通,邊界正在消失。
社會層面
優良的設計應該傳達一種正面的社會啟迪意義,傳播與啟蒙創新而有意義的生活理念、方式與價值觀,創造一種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之間更為友善而非對立的關系。虛擬數字世界與真實物理世界的邊界變得模糊,個體與他人、與家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正在被重新定義。
在數字時代,借助可穿戴追蹤設備將人的行為數據化、量化,以提高效率。積極的一面是,同樣的技術能夠增強我們對于外界的感知能力,將技術與機器作為手段與工具,以全新的方式思考和感受世界。一個優良的設計,應該遵循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策略,合理利用數字化的加工工藝與物聯網的管理模式,在數字時代可以更好實現可持續發展策略。
人與環境——詩與附近實驗室
詩與附近實驗室策展人、本土創造設計總監/創始人、可持續設計(材料)博物館創始人許剛認為,隨著我們對于周邊生活環境的觀察變得細致,那些曾經被我們所忽視的瑕疵越發顯得刺眼。可持續的理念重新回到大眾的視線,且已經到了不得不行動的關鍵時刻。
而可持續發展也能從設計的角度去觀察,善用設計介入材料創新、傳統文化等所需地方,都能讓其成為傳播可持續發展的窗口,進而探討“設計用善”的更多可能。
固廢物質再造
隨著資源的碳足跡和生命周期評估對設計的影響越來越重要,我們需要重視廢物資源化,改變物質流動方向,實現物質循環,最大限度將廢物轉化為可再生利用資源并減少污染物排放。
塑料材質循環
塑料,作為一項偉大革命性材料創新,承諾消費民主化的發明,卻催生了一種瘋狂的一次性文化,威脅著我們的全球環境。
生物協同再生
生物圈內各類生物間及其與外界環境相互協調,通過能量轉換和物質串聯,實現增值和產生多重交換利益,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積極和持續的互動。
通過可再生生物質為原料,能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間接地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和生物技術,貢獻人們衣食住行的材料和能源。這種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的方式,將改變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也預示著生物經濟時代的來臨。
共同儀式傳承
傳統文化屬于人類自然稟賦中的心理遺傳信息,是積淀于深層的集體意識。聚焦于人類日常的傳統生活,能喚醒人類的共同記憶,探尋人們真正的需求,還給人失落的根基。這既是對人類生命的領悟,也是對已被現代文明異化的心靈最好的撫慰。
人與空間——情緒表演實驗室
當代人的生活好像被壓力包圍了,無處不在的內卷也讓人越發想要甩手一切,加入每年近百萬數量遞增的“躺平大軍”里。怎樣的空間,能夠容納人們的暫時躲避,而空間里的所有物,又以怎樣的形態與語言,能夠營造一個抵抗壓力的治愈地呢?
情緒表演實驗室的策展人,立品設計創始人、設計總監鄭錚在策展理念中表述提到,立品將從其擅長的商業空間和情緒消費領域對現代年輕人的物質觀及精神追求進行分析與洞察,找到其中的情緒表演共性,探討消費者的內在情緒如何得以最大程度的觸發。
治愈
年輕人希望借助“它物”來實現情感表達,在面對嘈雜、布滿框條以及充滿不確定世界時找到治愈自己的方式。通過觸感細膩、色彩豐富的肌理和質感的產品,能讓人們在視覺感知的過程中獲得情緒的舒緩與解壓。
躺平
年輕人主張即刻享受,嘗試打破既定規則,從而衍生出多元個性的街頭流行文化。伴隨而來的粗野主義是對傳統奢華審美的沖擊,其個性化材料背后是對新審美定義的長期構建。
迷茫暖昧
無性別主義風潮的興起,性別意識界限變得模糊。時尚潮流輪回疊加,復古與現代、堅硬與柔軟互為基底,空間表達的情緒更加暖昧交織。
民族自豪
那些曾經被遺忘的“集體記憶”,在新的視角和材料包裹下重新進入大眾初野;那些曾經被認為傳統甚至帶點古老的元素,在新的生活方式靈感之下,喚醒了年輕人與生俱來的集體意識和民族自豪感。
人與寵物——它羈絆實驗室
一只寵物,也許就是當代人的“精神解藥”。在某些情況下,寵物給予的滿足感會超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為寵物與人類之間的情誼十分純粹。相比之下,人與寵物的相處沒有綁架與約束,所有的親密體驗都是無條件的直給。
它羈絆實驗室的策展人,YANG DESIGN策略總監黃曉靖希望通過設計為人與寵物之間開一條新的友好交流語境與溝通路徑。
人寵共享
貓狗雙全成為新的家庭楷模。共享,意味著平等,在同樣的空間中放松與嬉戲,使用共同的家居,此處成為了彼此共有的庇護所,增加相處的時間與互動的契機,有利于鞏固人與寵物之間的和諧關系。
護幼行為
寵物的“幼稚特征”讓我們想起嬰兒并相應低釋放荷爾蒙,引發了飼養者對于下一代的護幼照料。通過使用天然不刺激的材質、無紡布復合EVA和PU,輕柔透氣,站在寵物視角進行精細化設計,感受對待小生命的友好呵護。
解壓毛孩
九成寵物主均出于增添情趣、解壓、緩解孤獨等情感動機養寵物。在寵物設計和日常用品中加入動物形態的元素,喚起用戶對小動物的柔情與保護欲望。落水毛、毛絨絨的材質加上憨態可掬的身形,是讓人逃避現實的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