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亮
(貴州財經大學)
發展數字經濟是當今全球趨勢,是一場現代經濟革命,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快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經濟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作用明顯,減稅降費對數字經濟發展在經濟下行時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并不斷擴大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在保持經濟整體穩定和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數字經濟包括兩個方面:數字工業化和工業數字化。數字工業化指的是將現代信息技術目前的科技水平推到市場應用,從而形成數字產業,推動經濟的發展。而工業數字化指的是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將目前的實體產業與互聯網、大數據等相關的技術進行綁定,形成更加定制化的工業產品、服務化制造、“企業云”等。對傳統產業進行重大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工業互聯網與生活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數字化發展。為加快全面科學反映數字經濟發展狀況的國家數字經濟示范省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
新行業分類目錄,將以下七大類128 個小型行業的統計范圍界定為數字經濟的核心行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子信息機電制造、特種電子設備制造、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及其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以及文化數字內容及其服務。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新創建的虛擬空間開辟了一個新領域的國際競爭。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之下,這帶來了重塑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機遇和挑戰,引起許多國家的關注。我國已經在數字經濟領域發展了幾家領先企業,如華為、騰訊、阿里巴巴和海康威視。但數字經濟仍面臨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薄弱、制造業整合應用深度不足、區域發展不平衡、數字基礎設施支撐不足等問題,我國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
疫情期間,由于數字經濟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夠便捷開展,網上購物、遠程辦公、信息技術以及網絡服務在疫情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一方面,信息化技術協助人們度過疫情危機,迎來了發展機遇。從另一方面,數字經濟也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經濟持續發展的引擎,當前。我國正在處于各種產業升級的時期。也是疫情后經濟重啟的關鍵時期,要抓住機遇,將數字產業的優勢發揮出來,把數字經濟產業打造成引領型經濟產業,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2018 年美國政府推出了號稱30 年來最大力度的減稅改革,目的是為了構建更加簡化、公平以及更能刺激經濟增長的稅收體制,涉及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跨境所得稅等眾多的稅種,稅改有效的振興了美國實體經濟的活力,在這個背景下,數字經濟的發展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2019 年福布斯全球經濟百強榜單關于經濟的對比分析。
發展數字經濟是世界大勢所趨,是時代機遇,是國際競爭的重要市場。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占全球電子商務交易的40%,其移動支付交易是美國的幾倍。然而,從經濟規模、研發能力和綜合實力來看,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的數字經濟體,中國第二。兩國在數字經濟方面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從國際視角分析減稅降費政策對中國數字經濟的影響,將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對比國際分析,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勢在必行。2019 年,福布斯中國發布了2019 全球數字經濟百強榜單,該榜單可用于從國際視角分析減稅降費對中國數字經濟的影響,為通過減稅降費提升中國數字經濟國際競爭力提供對比分析。圖1 顯示了各國入選百強的公司數量。

圖1 入選全球數字經濟百強榜單的公司數量
2019 年福布斯全球數字經濟百強企業榜單顯示的是全世界數字經濟最高水平的企業。從榜單里面我們可以看出來,美國依然是數字經濟百強企業最多的國家,但中國在部分行業的數字經濟企業已經達到了頂尖的水平,整體還是和美國相差很多。美國企業的數字經濟分類比較分散,而相比較而言,中國數字經濟企業的分類比較集中,從榜單可以看出,美國企業分布在半導體、軟件、程序計算、商業和個人服務、計算機、消費金融、廣播有線電視等13類。但是相比較來說中國數字經濟企業主要分布在電信、計算機服務、互聯網等七大類。因此,在進入前100 名的企業中,美國企業所涵蓋的行業范圍更加廣泛,而中國的數字經濟領先企業涉及的行業相對較少。
2015—2019 年,中國數字經濟上市公司主營收入分別達到3609 億美元、3815 億美元、4749 億美元、5277 億美元和5716 億美元,年均增長12.2%。美國數字經濟上市公司主營收入分別為14837 億美元、14940 億美元、16290 億美元、18530 億美元和19690 億美元,年均增長7.3%。中國數字經濟的收入低于美國,但年均增速高出美國4.9 個百分點。同時,中國數字經濟上市公司凈利潤分別為395 億美元、347 億美元、401 億美元、535 億美《國際商務財會》2023 年第9 期93 元和619 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1.9%。上榜的美國數字經濟企業凈利潤分別為24535 億美元、27329 億美元、19705 億美元、16290 億美元和36787 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0.7%。中國數字經濟凈利潤總額小于美國,但過去5 年的增長趨勢比美國更快、更穩定,年均增速比美國高0.4 個百分點。
數字經濟以及相關要求的技術因為其行業特性,面臨的是更快的變化速度,因此其研發投入也是更高。中國數字經濟上市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77 億美元、85 億美元、117 億美元、162 億美元和188 億美元,年均增長25%。美國數字經濟上市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022 億美元、1131 億美元、1297 億美元、1495 億美元和1712 億美元,年均增長13.8%。在總量上面,中國數字經濟企業的研發投入遠不及美國企業,但是在對比近幾年的研發投入增速方面,超過美國11.2 個百分點,由此可見,中國數字經濟企業的創新能力有非常大的潛力。
根據數字經濟行業統計目錄,針對數字經濟的減稅降費政策主要集中在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范圍內,并且所涉及的行業不斷擴大,總量在不斷增加。享受稅收協定的高新技術鼓勵類優惠更多。外企數字經濟減稅降費金額大于內資企業,數字經濟服務業和數字經濟制造業享受相同的稅收優惠主要集中在重點軟件企業、研發加計抵扣、軟件產品增值稅征退政策。從規模上看,大型企業享受的減稅優惠占絕大多數。定量和定性分析均表明,減稅降費對促進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加快創新、穩定投資、吸納就業、結構升級具有積極作用。由于數字經濟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高度重合,國家對數字經濟的減免稅政策的實施一般就會落到高新技術企業范圍內,國家對于重點科技企業的減免稅政策扶持力度比較大,具體來看包括新購置的設備、器具,允許當年一次性全額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現行適用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75%的企業,稅前加計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并允許在稅前實行100%加計扣除,當年不足以抵扣的可以結轉以后年度進行扣除等政策。重點軟件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軟件增值稅優惠金額較大。通過對數字經濟的分析,科學評估數字經濟中減稅降費政策的效果,可以進一步優化政策,促進發展。
減稅降費政策不斷實施對于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具有有效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鼓勵技術創新、擴大投資、促進社會就業以及促進小微企業的發展等方面。數字經濟的本質是信息技術的應用,它所要面對的產業就是高新技術產業以及信息化產業,涉及集成電路、通信設備和設施、計算機軟硬件、網絡設備、微電子產品制造以及信息和數據采集、處理、存儲、計算等服務領域。這些領域對于創新和前期的投入需要更多的要求;同時這些領域的發展隨著形勢的快速變化和風險的增加,對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對于其減稅政策實施就可以降低部分企業的運營風險降低創業成本,減輕稅負,增加盈利能力,吸引資本投資,增強數字經濟發展活力,努力提高經濟質量。發展數字經濟,關鍵是技術和創新。
在稅費政策方面,我國沒有專門針對數字經濟的直接減稅政策。然而,由于高科技和數字經濟是相互包含,互相結合的領域。從目前的減稅降費政策來看,與數字經濟相關的稅費優惠政策主要是與創新相關政策,包括鼓勵高新技術、節能環保、協定稅率、促進教育水平,支持小微企業和小規模納稅人發展,增加對金融資本市場的支持、支持其他事業、對九大類和120 項減免項目實行稅收優惠。此外,數字經濟中的納稅人還享受了增值稅改革和個人所得稅改革等減稅政策。
隨著我國減稅降費政策的不斷實施,減稅降費的紅利其實已經體現在了數字經濟相關行業的每個企業和個人的身上。在疫情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的背景下,減稅降費的實施從增強經濟主體活力,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和改善民生的兩個方面對經濟民生產生作用,目前減稅降費所展現的規模已經有很多政策。提高小規模納稅人的起征點,增加小微企業免稅優惠,減輕企業稅負,特別是私營企業稅負減輕。降低稅率,促進企業成本減少,增加市場活力,對創新創業給出支持政策促進企業投資。三重稅率有利于平衡制造業、商業和服務業稅負,通過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和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促進消費,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減稅主要集中在實質性和普遍性的方面,促進減稅政策的有效實行,重點聚焦于促進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利潤增長。這種大幅度的減稅降費在企業以及個人層面會產生促進效應,在整個社會層面同時會增加社會的整體幸福感,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以及建設。中小企業不僅融資難、融資貴,而且稅負重。提高納稅人起征點,不僅可以使中小企業減免稅負,同時也會使得更多企業收到減免稅優惠。特別對于小微企業和創業創新企業,支持其發展,增加企業的減稅降費力度,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同時也要考慮稅費負擔是否過低,過低的稅費不利于調節收入差距以及公平收入分配,對國家的戰略目標不利,而稅費過高則會打擊經濟主體的活力。因此20 項稅費中的11 項應根據發展階段、經濟環境和戰略目標的差異和變化進行調整。
我國還沒有對數字經濟制定專門的優惠措施,現在數字經濟所使用的企業優惠政策還是企業所得稅中所規定的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優惠,以及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優惠政策。以及即征即退的優惠政策。
增值稅即時退還等鼓勵產業和產品,再加上改善民生和扶持小微企業等項目。從項目數量上看,雖然超過100 個項目,但分散在各個類別中,相對不系統。現在我國的數字經濟企業所面臨的核心問題還是核心產業無法和發達國家相比較的問題,以及創新能力不足。數字經濟企業收入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集中在實現轉型和引進先進技術方面,相比較來說,對從事前期研發的企業則支持較少,稅收優惠對于那些處于孵化時期,更需要支持的企業則較少覆蓋,因此,在目前的政策以及市場環境之下,企業更看重的是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或者先進的高端產品,而在初期的研發投入較少。這樣就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由于高新技術的重復進口,使得最終產品生產過剩,但是其相關的其他產品,以及一些生產產品所必須的重要原材料的開發能力不足。
數字經濟企業的全球競爭日趨激烈,人才也是如此。個稅最高邊際稅率為45%,難以吸引海外頂尖人才,而美國(2017 年)為37%,加拿大為33%,韓國為38%。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對特定地區實行了個人所得稅優惠,但仍然阻礙了人才的工作創新,其原因是稅收優惠的覆蓋面窄,壁壘高。過去兩年,中國數字經濟企業的所得稅負擔明顯下降,但美國的下降幅度更大。根據對排名前100位的數字經濟企業的數據分析,2019 年中國數字經濟企業的所得稅負擔高達17.6%。相比之下,美國的比例為12.1%。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我國企業的所得稅政策缺乏競爭力和吸引力。
當前,世界經濟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經濟也正處于疫情后經濟重啟的關鍵時期。數字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新變量,必須抓住這一機遇,增加經濟的創新能力以及持續發展能力。本文通過對近年來關于減稅降費的稅收政策分析,通過對政策方向的變化來改變數字經濟研究方向的變化。本文選擇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視角,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從理論上分析“減稅降費”與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關系,研究中國“減稅降費”的政策效應,分析進一步實施減稅降費的可行性。應對數字經濟和減稅降費政策的挑戰,要不斷完善和優化稅費政策,推動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和發展一批數字經濟龍頭企業。
數字經濟不僅作用巨大,而且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風向標,應該根據數字經濟本身產業的發展狀況,結合本國市場,制定其相應的減稅降費政策。同時對于現在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措施需要適當提高。此外,減稅降費政策的制定,除了財稅工具外,還應區別于高技術產業政策。建議綜合運用財政撥款、貸款貼息、減稅退稅等政策,形成組合政策。創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環節,也是創新的重要渠道。數字經濟企業的初創風險較高,因此可以針對性的給予稅收政策,如對創業投資企業實行投資虧損抵扣和其他收入抵稅,對新創企業實行稅率減免或稅收減免。與國外的做法和經驗相比,現行的稅收政策大多主要針對基本解決了生存問題、有一定發展基礎的企業,如高新技術企業15%的所得稅減免政策、企業研發追加扣除政策等;初創企業應該考慮的是活下來的問題而不是達到繳稅要求。
人才是數字經濟創新的關鍵,也是提高數字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然而,中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最高稅率為45%,高收入者并不能產生有效的稅收激勵。在這種背景之下,提高人才的薪資待遇,完善人才的生活居住環境,等方式就變成了吸引人才進入的一個重要的方式,同時也可以用股權激勵和年金制度來作為挽留人才的方式。
同時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自主創新。大多數國家都在本國建立了直接激勵和簡介激勵相輔相成的研發收入激勵的制度,如稅前扣除研發費用、提取科研儲備等。相比之下,中國目前的稅收政策在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如企業研發費用的稅前扣除政策對數字經濟創新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要充分發揮稅收乘數效應,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高新技術企業往往是研發技術的主體。推動企業研發和高技術產品收入減稅降費,將有效促進企業自我升級和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