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

二〇〇六年八月,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邀請我和家人訪日十五天,去了東京和東京附近的鐮倉,北海道的札幌、小樽和定山溪,還有關西地區的京都、奈良和大阪。
這是十分美好的旅程。二十多年前我開始閱讀川端康成的小說時,就被他敘述的細膩深深迷住了,后來又在其他日本作家那里讀到了類似的細膩。日本的文學作品在處理細部描述時,有著難以言傳的豐富色彩和微妙的情感變化,這是日本文學獨特的氣質。
在閱讀了二十多年的日本文學作品之后,我終于有機會來到了日本,然后我才真正明白為什么會產生如此細膩,而且這細膩又是如此豐富的日本文學,因為對細節的迷戀正是日本的獨特氣質。在我的心目中,日本是一個充滿了巧妙細節的國度,我在日本的旅行就是在巧妙的細節里旅行。
在鐮倉的時候,我去了川端康成家族的墓地,那是一個很大的墓園,不知道有多少人長眠于此。我們在烈日下沿著安靜的盤山公路來到墓園的頂端。站在川端家族的墓地前時,我發現了一個秘密的細節,就是我四周的每一個墓碑旁都有一個石頭制作的名片箱,當在世的人來探望去世的人時,應該遞上一張自己的名片。如此美妙的細節,讓生與死一下子變得親密起來?;蛘哒f,名片箱的存在讓生者和死者擁有了繼續交往的隱秘的權利。
然后我在晴空下舉目四望,看到無數的墓碑依次而下,閃耀著絲絲光芒,那一瞬間我覺得墓園仿佛成為了廣場,聳立的墓碑們仿佛成為了一個一個在世者,或者說是一段一段已經完成的人生正在無聲地講述。我看著他們,心想我和他們其實生活在同樣的空間里,只是經歷著不同的時間而已。
在京都的清水寺,有一座氣勢磅礴的戲臺,從山腳下支立起來,粗壯的樹干如同蛛網一樣縱橫交錯,充滿了力量。高高的戲臺面對著寺廟里的佛像,這戲臺是給佛搭建的,當然和尚們也可以觀看,可是他們只能站在另一端的山上,中間隔著懸崖峭壁,還有鳥兒們的飛翔。我去過很多寺廟,佛像前供滿食物的情景已經習以為常,可是讓眾佛欣賞歌舞,享用精神食糧,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京都的這個晚上令人難忘,那里有幾十家寺廟連成一片,道路逶迤曲折,高低起伏,兩旁商店里展示的商品都是那么地精美,門前的燈籠更是賞心悅目,腳下的臺階和石路每一尺都在變化著,讓人感到自己是行走在玲瓏剔透里。一位名叫寺前凈因的大和尚帶著我們在夜色里參觀了他的高臺寺:精美的建筑和精美的庭院,還有高科技的光影作用。在一個靜如鏡面的池塘旁,我們佇立良久,看著電腦控制的圖像在水中變幻莫測,有一種陰森森的美麗讓我們一聲聲贊嘆不已。接下去寺前和尚又讓我們觀看了另一種陰森森的美麗,我們來到一片竹林前,看著電腦圖像在搖動的竹子上翩翩起舞,那是鬼的舞蹈。當美麗里散發著恐懼時,這樣的美麗會讓人喘不過氣來。
我們在一個又一個寺廟里安靜地行走,一直來到川端康成《古都》里所描繪過的那個大牌坊前,然后看到了京都喧囂的夜生活。我們身處的大牌坊仿佛是分水嶺,一端是冷清的寺廟世界,另一端是熱鬧的世俗世界。我們站在屬于寺廟的安靜世界里,看著街道對面川流不息的人流和車流,霓虹燈的閃爍,聲音的喧囂,甚至食物的氣息陣陣飄來,仿佛是站在另一個世界里看著這個人間的世界。
然后寺前和尚帶著我們走上了一條沒有一個游客知道的石屏小路,我們走在了京都人間生活的精華里。石屏小路靜悄悄沒有別人,只有我們幾個人。我們悄悄地說話,贊嘆著兩旁房屋的精美變化,門和窗戶的變化,懸掛門前燈籠的變化,就是里面照射出來的燈光也在不斷地變化著。每一戶人家都精心打扮了自己,每一戶人家都不雷同。
從日本回來以后,我一直想寫一篇很長的散文,準備從東京的小樹林開始。東京是一個屬于摩天大廈的城市,可是只要有一片空地,那就是一片樹林。由于道路的高高低低,有時候樹林在身旁,有時候樹林到了腳下,有時候樹林又在頭頂上了。樹林在任何地方都會給予人們安靜的感受,在喧囂的大都市東京,樹林給人的安靜更加突出。就像在轟轟烈烈的現代音樂里,突然聽到了某個抒情的樂句一樣。生活在東京的喧鬧里,時常會因為樹林的出現,讓自己煩躁的情緒獲得一些安靜。
在這篇短文結束的時候,我想起了在札幌的一個晚上,北海道大學的野澤教授和幾個朋友帶著我來到了一個“新宿以北最繁華的地方”,那是札幌的酒吧區,據說那里有五千多家酒吧。我們來到了一家只有十平米左右的酒吧,一個年近七旬的老年婦女站在柜臺里面,我們在柜臺外面坐成一排,喝酒聊天唱歌大笑,老板娘滿嘴的下流俏皮話。我心想為什么大學的教授們喜歡來到這里,因為這里可以聽到大學里聽不到的下流俏皮話。這個酒吧名叫“圍爐里”,老板娘年輕時當選過北海道的酒吧小姐,墻上貼滿了當時選美比賽過程的照片??粗掌夏俏荒贻p美麗的北海道酒吧小姐,再看看眼前這位仿佛山河破碎似的老年婦女,我難以想象她們是同一個人。
墻上還掛著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送給她的一幅字。我說起中曾根的時候,她不屑地揮著手說:“那孩子。”然后拿出紙和筆,要我也像中曾根那樣寫下一句話。我看了看眼前這位老年婦女,又忍不住看了看墻上照片里那位年輕美人,寫下了我當時的真實感受:在圍爐里,人生如夢。
(摘自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