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小錄》是陳子善先生在香港《明報》副刊《世紀》上每周一篇“識小錄”專欄文字的集錦。這些專欄文字結構精巧,圍繞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作家作品,深入淺出地講解現代文人文事的方方面面。其中除了有人們熟知的魯迅、巴金、郁達夫、徐志摩等名家大作外,還發掘了一些鮮為人知的作家作品,以拾文學史之遺。書中析述文辭,校釋版本,品鑒裝幀,“干貨”之多、之實,所論多涉稀見版本、手稿、書信,厘清了不少頗有意趣的文學史謎題,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延拓出更深層的闡發空間。
閱讀此書,讀者可以身臨其境感受作者治學之嚴謹,感受中國現代文學的波瀾壯闊,領會一代文人的飛揚文采,進而把握一個文學盛世的脈絡,豐富閱讀文學名著的方法,領悟文學?典的深厚意蘊和人生智慧。陳子善,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著有《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十講》等。
【后記】
全書文字重做修訂,按發表時間先后編排。這些專欄文字每則千字左右,看似散漫,其實有一條貫穿的主線,即都是寫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作家作品,寫現代文人文事。其中有人們熟知的,更有鮮為人知的。我試圖“識”大作家之“小”,識小作家之不“小”,從而揭示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多樣性、豐富性和復雜性,并提供一些可以進一步研究的線索,所謂以“小”見“大”是也。
報刊專欄早已有之,魯迅的名著《阿Q正傳》最初就是在北京《晨報副刊》的“開心話”專欄連載的。而圍繞一個專題,較為長期地撰寫專欄,似并不多見。從這個意義上講,拙作“識小錄”專欄圍繞中國現代文學史這個專題而持續展開,也算是一個嘗試。毋庸諱言,這些千字小文屬于微觀研究的范疇,但沒有微觀,何來宏觀?換言之,微觀不明,宏觀也無法真正構建,令人信服。因此,我樂意為之。感謝馬家輝博士邀請我為《明報》撰寫“識小錄”專欄,感謝鄭培?教授把《識小錄》納入他所主編的“青青子衿”系列,感謝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識小錄》。
陳子善 戊戌歲末于海上梅川書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