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元
葉瀾老師曾說:“只有教師發生變化,真正把學生看作主動發展的主人,真正與學生共同投入教學,互動對話,才能促進學生生命成長,同時教師也能獲得智慧成長……我不贊成簡單地提‘教師專業發展,而是應該提‘教師發展。教師是一個專業人員,現在人們不太懷疑。目前的問題是,教師對專業發展太看重了,自己作為一個全人的發展這個問題卻有所忽視。”
在專業發展和全人的發展上,教師的成長成為一道難題:執著于專業必將影響全人,執著于全人也可能影響專業。教師成長該何去何從?筆者認為,教師應走出分數“內卷”,嘗試技能外拓;以己所長,為學賦能;融會貫通,推陳出新。
走出分數“內卷”,嘗試技能外拓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與使命。教書育人的質量如何,以學生的分數去衡量,已經成了一條眾所皆知的潛規則。每年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相關的主管總會拿著學生的學科成績,按照一定的公式,算出個一二三四名,并以此來確定教師教學質量的優劣。
而且,拿著學生的分數比來比去,老師們竟然也樂此不疲。或許還有人會反問:不比分數比什么?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人師表德為先。師德確實重要,但師德并非單一存在的,德中有能,能中有德,德能相濟是為大德。整個社會對師德要求甚高,卻忘了教師也是一個普通的人。能夠堅守師德底線,并能實現個人技能突破發展的教師,才更是我們所期待的教師,才應該成為社會對教師評價的一個標準。
由“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學”,教師需要在學習上做出榜樣。自己都不會學習的教師如何去引領學生的學習?具備了基本的師德要求和教學技能的教師,才會在專長技能上實現德才的相互賦能,而技能外拓是引領教師成長的有力杠桿。
很多人都會有疑惑:不把心思放在學生學習上,一直堅持“不務正業”,這樣的老師能稱得上優秀嗎?學習可以很簡單,簡單到就像“八股文”,確立目標、制訂方案、執行操作、評價反饋即可達成,且項目式學習能夠讓學習看得見。值得深思的是,學習不應該是一個畫地為牢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過程。教師要在教的技能上豐富,更要在學的技能上創新,以己所長為學賦能。這需要教師跳出教育看教育。教師擁有一技之長,是對學生最好的引領。
教師若一門心思只盯著學生的成績,這種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對學生十分有害。我們應該知道,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的過多干涉,只會干擾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學生考慮到方方面面,學生只要按部就班機械執行,這樣的學習不能稱為學習,因為這樣的學生只是刷題的工具。教師要挖掘學生潛能,激發學生動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奔向理想,正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如何評價學生?教師評價需要對學生評價做出引領。當我們對教師的評價不再只依據學生的分數,而是能夠看到教師的一技之長得到發展時,才有利于教師做更好的自己。教師技能外拓,是教師學習能力最好的見證,也是教師個性的魅力所在。除了提高基本的教學技能外,豐盈個性是教師提升綜合素質最為有效的途徑。想改變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教育管理者需要引領教師從感興趣的地方入手,讓教師能夠在合適的領域實現突破,并為教師的教育教學賦能。這才是教師最需要的發展。
從教師評價開始,解放教師,用教師評價撬動學生評價,引領教師從畫地為牢走向不斷進取,為學生的成長做出榜樣,這樣的引領極為高效。給教師限定的要求越多,教師越難以有發展;給教師的選擇越多,教師越會有充分的自主發展。跳出專業看專業,技能外拓是教師成長的必要之道。
以己所長,為學賦能
進入新時代,教師的工作越來越復雜,若執著于學科類專業發展,教師的成長會極為有限。教師的學習要跳出固定的學科專業,轉向教師專長方面的發展,讓專長發展為專業發展賦能,讓教師的專長發展對接學生的潛能發掘。這對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一種合適的教育。新時代教師需要有這種意識,才能跨越學科、跨越師生,以己之長,為學賦能。
學無止境,我們窮其一生,所學有限,但教師在專長方面的學習,大有作為。因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事半功倍,效果明顯。其實,每一名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讓教師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發展,有助于教師學會舉一反三,能為教師自身專業發展源源不斷注入活水,還能給學生發展起到引領示范的作用。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不涉及學科專業問題,而是從師生感興趣的地方開始,慢慢梳理事物之間的聯系,實現師生由此及彼的發展,這樣師生的學習更有無窮的動力。
學習是有規律可循的,學習主體的興趣極大程度影響學習效果。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致力于自己感興趣內容的學習時,他們會調動各種感官,高度集中注意力,活躍思維,能夠不斷拓展興趣點區域。這時,老師只要稍加引領和指點,學生往往會對學科專業的學習舉一反三。事實上,在全面發展的要求下,我們的師生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點線面體式的提升。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教師的言傳身教更具說服力。進入新時代,每一名教師和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課程,這種課程需要師生共同構建,需要教學相長,從而實現教師以己之長為學生引領,實現學生以己之長為教師引領。這樣,師生都將會因為以己之長的發展而帶來良性的學習循環效應,這也是教師大有作為的地方。
面對個性各異的學生,教師總喜歡將自己的經驗之道強加給他們,以致學生學來學去始終都難以學成真正的自己。事實上,學科上的學習并不是全部,立足于師生現實生活,面對師生個體,開展有選擇性的主動學習,是一種更好的方式。這種學習或許對師生眼前成績的提升效果不大,卻能進一步夯實學習主體的能力體系。這樣一來,教師的專長學習,看似是無用功,實際卻能帶來多重良性循環效應:可以為教師的專業發展賦能,可以為學生的專長發展賦能,可以為學生的學科學習賦能,可以為教師綜合實力的提升賦能。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面對鋪天蓋地的學習內容,學生往往是難以作為的,但學生對適合自己的內容,學習動力更足,學習效果更好。身為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我們最需要關注學生的興趣點,找準教師興趣發展區與學生興趣發展區之間的聯系,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合適的聯系區,引領學生從交叉興趣區尋求突破。這是教學相長的境界,有利于完善教師在教方面的藝術,也有利于學生在學方面的延伸。為此,教師無須是全能,但教師在專長方面的發展能夠起到點線面體式的提升效果,促進教師自身成長,促進學生學習發生,助推師生教學相長。事實上,教師在專長方面的突破,能夠潛移默化地轉化為對學生學習方面的引領,這是潤物無聲的效果。
“以己所長,為學賦能”有三重境界:教師的引領示范是第一重境界,教師是怎么學習的,上行下效,學生也仿照教師的方式去開展學習;教師的興趣發展區與學生的興趣發展區的結合是第二重境界,此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不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師生之間的共享與共鳴,師生都在圍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文章,具有教學相長的功效;第三重境界是學生從自己的長處入手,實現相關學科學習目標,也就是學生從個體實踐中實現跨界學科的相互賦能,這也是學生最為高效的學習方式。在這重境界中的學生,某方面學好了,其他各方面的學習也不會差。
教師需要為學生的幸福人生領航。教師的生活不只有學科,學生的學習也不只有學科,一些看似與師生學科無關的生活,均可以成為學生學科學習上的引領,師生在這些方面的作為永無止境。急功近利地將相關學科的內容毫無保留地硬塞給學生,學生不容易接受,而且這樣教師的教很艱難,學生的學很低效。跳出學科看學科,跳出教育看教育,以己所長,為學賦能,值得每一名教師深思。
融會貫通,推陳出新
對于教師,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應該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于是乎,教師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高尚的代名詞。事實上,教師也是人,有著鮮明的個性,也不可避免地有缺陷。無論我們怎么去要求,教師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更為現實的是,我們對教師的要求越高,教師的發展越受限制。什么是教師最為可貴的品質?創新。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木匠非常擅長做門,他給自己家做了一扇門,認為這門用料實在、做工精良,一定能經久耐用。過了一段時間,門的釘子銹了,木匠找出一顆釘子補上,門又完好如初。又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塊板壞了,木匠就又找出一塊板換上。后來,門閂壞了,木匠又換了一個門閂……若干年后,這扇門雖經無數次破損,但經過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堅固耐用。木匠對此甚是自豪:多虧有了這門手藝,不然門壞了還不知如何是好。忽然有一天,鄰居對他說:“你是木匠,看看別人家的門,再看看你家這門!”木匠仔細一看,才發現鄰居家的門樣式新穎、質地優良,而自己家的門又老又破、滿是補丁。木匠明白了,是自己的這門手藝阻礙了自家“門”的發展。確實,教師在行業上的造詣是一筆財富,但也是一扇門,可能會關住自己。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教師要有勇氣、有決心打破關住自己的這扇“無形門”,及時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手藝”,這樣才能看到外面更美麗的風景。
在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教師必須有適應時代變化的能力,否則有可能陷入“拿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去適應明天”的尷尬處境,而這種能力的核心就是創新。為適應市場而培養的人才,永遠落后于市場,培養出積極主動去創造市場的人才,應是我們的追求??晌覀儸F在的教育,越來越成為限制孩子創造力發展的因素。他們從小就被迫鉆進分數的胡同,興趣被上鎖,個性遭壓抑,想做的事情不能做,不想做的事情偏偏被逼著去做,長久地陷入應試教育中,對考試之外的眾多美好無暇顧及或無動于衷,機械地行走在被安排的人生道路上……他們甚至很少有自己的獨特發現,他們在“門內”苦苦掙扎,可就是找不到出口。他們少了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少了靈光一現恍然大悟,少了創造生活的勇氣、決心和能力。這種狀況,不能說和教師無關。
學生是新的,生活是新的,社會是新的……一切都是新的,我們的教師自然也應該是“新”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的創造是引領學生創新的源頭活水。“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什么樣的教師也就會有什么樣的學生。教師如果不愛學習、墨守成規、思想落后,很大程度會影響學生的發展。其實,教師自身就是一本最好的教材,沒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為人師表也只能是止于表面。教育最大的目的,是引領孩子過一種完整而幸福的生活。沒有創造,幸福也只能是海市蜃樓般的虛幻景象。教師可以有個性,可以不完美,但教師不能沒有創造力。教師要有經驗、有學識、有愛心、有素養、有奉獻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他們的需求是不斷更新的,教師必須有適應學生新的發展需求的能力,這種能力主要就是靠創新。
目前,全社會對教師要求甚高,要求教師要有教育學基本知識,要有較強的專業技能,還要有較高的職業素養等,對師德更是求全責備。對于這些要求,我們可以理解,正如我們要求孩子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一樣。問題是,這些要求在沒有解放教室的前提下能如愿以償地實現嗎?事實是,要求之外的東西遠比被要求的內容更為寬廣。讓教師束手束腳地去工作,不如解放教師,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力,讓他們全心全意去創新教育教學。一旦解放了教師,讓教師也能有一技之長的發展,將會更有利于教師的融合創新,使教育的風景這邊獨好。
(作者單位:湖南省瀏陽市瀏陽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