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昌倫
在各地,有不少以“實驗”冠名的中小學,比如“實驗小學”“實驗中學”“實驗學校”。這些學校一般具有一定的實力,大多屬于當地的優質學校。但這些學校中有相當一部分從不開展教育實驗,雖然冠以“實驗”之名,但名不副實。
也有一些學校,目前主要是高級中學,設有實驗班。但絕大多數實驗班根本不開展教育實驗,徒有“實驗”的虛名,而且這其實不過是將學校的重點班換了一個漂亮的說法。
在中小學教師承擔的教育研究課題中,將研究方法設計為實驗法的有很多。但在具體實施研究的過程中,不少教師缺乏應有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不按教育實驗規范去操作,更別說有人為了證實理論假設還任意剪裁實證材料甚至刻意編造實驗數據,所謂的“實驗”完全變了味。
實驗,也叫科學實驗,起源于自然科學。它是根據一定的目的,運用必要的手段,在人為控制的條件下,觀察、研究事物的實踐活動。早在歐洲中世紀,羅吉爾·培根便認識到實驗是認識自然的基礎和手段,并積極倡導科學實驗。后來,伽利略把實驗看作發現真理、檢驗理論的重要手段,親自設計和參加實驗,對實驗方法進行了系統研究,使實驗方法得以確立。再后來,弗朗西斯·培根不僅對科學實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了充分論述,還制定了實驗方法的原則。20世紀初,人們將自然科學領域的實驗方法移植到社會科學領域,先是應用于心理學研究,隨后在教育學等學科研究中應用開來。
教育實驗是科學實驗的原理和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應用,它是指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按照理論假設的定向,主動操作自變量、控制無關變量,以檢測被試因變量情況,從而揭示教育現象的因果關系、探索教育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教育實驗具有探索性,與一般教育實踐活動不同,它以理論假設的形式表述預見,更為明確、更加自覺地探索教育的內在規律;教育實驗具有變革性,與其他教育研究方法不同,它注重對研究對象的主動干預,實施對研究對象的主動變革;教育實驗具有教育性,與自然科學實驗不同,它是在教育實踐中進行的,須臾不離教育實踐;教育實驗具有實證性,它能檢驗理論假設,最終對理論假設進行證實或證偽,使教育理論更具科學性。
在中外教育史上,許多杰出的教育家十分重視教育實驗。例如,杜威在芝加哥大學任職期間,曾創辦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多年來開展以兒童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的教育實驗,其成果成為杜威教育理論的基礎。贊科夫進行過長期的、大規模的教育實驗,構建了小學教學新體系,形成了影響巨大的教學與發展理論。20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中西教育文化交流的深入,我國出現過一次教育實驗的高潮,涌現出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實驗、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實驗、俞子夷的設計教學法實驗、李廉方的廉方教學法實驗等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實驗。與此同時,實驗小學、實驗中學應運而生,成為教育實驗的主要載體,成為教育新思想、新方法的策源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教育思想的大解放,我國又出現過一次教育實驗的高潮,“三算結合”教學實驗、“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教學實驗、中學數學自學輔導教學實驗等一批曾經停頓的教育實驗相繼恢復,一批學科教學改革實驗效果顯著,中小學整體改革實驗迅速發展。
教育實驗具有探索性、變革性、教育性、實證性的特征,具有先導性、創新性的功能。開展教育實驗,可以開拓教育的新路徑、檢驗教育的新方法、探索教育的新規律,從而豐富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新時代,各地實驗小學、實驗中學應當主動作為、勇于探索,走在中小學改革和創新的前列。面對新的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學校和教師應當真做研究、做真研究,摒棄假實驗、偽實驗,多做一些真正的教育實驗。
教育實驗以揭示因果關系為直接目標,以條件控制為基本特征,以重復驗證為檢驗手段。開展教育實驗,應當把握實驗的三對基本要素。一是自變量與因變量。自變量是引起其他變量變化的變量,也叫原因變量;因變量往往是研究所測量的變量,也叫結果變量。二是前測與后測。前測是在實驗之前對被試進行的因變量的測試,后測是在實驗之后對被試進行的因變量的測試。三是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是由實驗者施加自變量影響的組,控制組則是不施加自變量影響的組。這三對基本要素,構成了實驗研究所具有的獨特的語言。
教育實驗既可以是大中型實驗,也可以是小微型實驗。相對于大中型實驗而言,小微型實驗一般研究的問題較小、理論假設單一、自變量和因變量單一、周期短、被試少、操作比較簡便。各地實驗學校可以在專家的引領下,適當開展周期較長的大中型實驗;而中小學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教育教學實際,開展一些小微型實驗。
(作者單位:湖北省荊門市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