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



摘? ?要: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多國參與的碳市場,歐盟碳市場已經成為歐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基石,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U-ETS)是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工具。本文從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發展歷程和運行機制入手,概括其主要特點及成效,同時針對我國碳市場發育程度不足、非市場化嚴重等問題,結合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的經驗,得出我國應完善碳交易機制、豐富碳市場交易主體、創新碳金融產品、加強與國際碳市場接軌步伐等啟示。
關鍵詞:EU-ETS;碳市場;經驗啟示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3.04.004
中圖分類號:F832.5;X196?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9031(2023)04-0044-08
一、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現狀及特點
《京都議定書》催生了國際碳市場,并對碳市場做了明確定義。碳市場是一個由政府政策主導的,以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資產進行交易的市場,旨在通過市場機制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此過程中,高耗能企業受到激勵實現自身減排目標,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投資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進行碳交易促進了這一市場目標的實現。
(一)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發展歷程
EU-ETS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交易最活躍的碳市場,其交易總量占國際碳交易總量的 3/4 以上。以2022年為例,其碳交易額達7514.59億歐元,占全球總量的87%。目前,EU-ETS在30多個國家運行①,限制了超過1.1萬座高能耗設施(發電廠和工業廠房)和航空公司的溫室氣體排放,覆蓋歐盟約45%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碳市場建設的主要借鑒對象。此外,2021—2022年,全球碳定價收入840億美元,比2020年提高了310多億美元,其中EU-ETS貢獻了全球碳定價收入的41%。2023年2月,受歐盟立法機關正式通過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的利好消息影響,歐盟碳價首次站上100.70歐元/噸的歷史高位。EU-ETS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見表1)??傮w來看,覆蓋行業逐步擴大,配額總量逐步收緊,減排承諾愈加嚴格。
(二)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運行機制
EU-ETS使企業減排方式更加靈活,降低了減排成本,具體運行機制如下。
1.總量控制與配額分配機制。一方面,總量控制是EU-ETS的核心交易原則,配額總量呈遞減,且速率加快的態勢。在前兩個階段,EU-ETS采用“自下而上”的分配方式,成員國編寫一份National Allocation Plans(NAPs),在文件中公布本國分配擬定配額,歐盟委員會對這些方案進行評估,批準或修訂擬分配的配額總數。但NAPs的編制缺乏透明性與一致性,不同成員國可能采用不同的配額計算方法,進而導致不同成員國產業之間的競爭扭曲。因此,從第三個階段開始,EU-ETS進行了改革,由歐盟委員會掌控排放配額總量的權力,并制定整個歐盟的排放總量配額。同時,由歐盟制定總量目標,總配額上限每年以1.74%線性減少,第四階段排放上限以2.2%的速度逐年下降。配額分配主要包括免費發放與拍賣兩種形式,總體呈現免費發放配額逐步減少、拍賣比例逐步上升的趨勢。
2.配額儲存與預留機制。一般情況下,EU-ETS中的供給與需求主體是相互轉化的,當體系中受控減排履約企業的排放配額留有剩余時,控排企業成為供給主體,將結余的配額在碳交易市場中進行出售。反之,當控排企業的碳排放量超出分配上限,其只能成為配額的需求主體。此外,以延遲拍賣為核心的排放配額預留機制也成為另一重要舉措,這種延遲拍賣計劃在適度的范圍內盡力維系碳排放配額的供需平衡,將短期內的碳價波動控制在合理范圍。
3.MRV管理機制。該機制通過第三方審核機構對排放主體的實際碳排放量進行監測(Monitoring)、報告(Reporting)、核查(Verfication),是EU-ETS獲取配額數據的重要來源,也是維持整個體系有效運作的基礎與支撐。每年度結束后,EU-ETS下的相關企業須報告該年度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況,具有資質的獨立核查機構會依據歐盟頒布的相關法規對報告進行核準。成員國各排放設施經營者監測日歷年內設施的碳排放情況,并在各年結束后向管理機構報告。
4.嚴格履約及懲罰機制。目前,EU-ETS的處罰力度不斷加強,第一階段40歐元/噸上調至100歐元/噸,并在第二階段中新增規定,即使減排企業繳納罰款,其超出且未能對沖的碳配額遺留到下一年度補交,進入第三階段后,處罰標準將依據歐洲消費者價格指數進行調整,且處罰力度不斷加強影響不斷加深。
(三)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特點及成效
1.歐盟金融機構是碳市場的直接參與者。與其他商品市場類似,碳交易市場最初主要參與者是控排企業,但因履約產生的交易量非常有限,現階段歐盟交易商(金融機構、控排企業下屬的碳交易機構)逐漸成為創造市場流動性的主力。歐盟碳配額一級市場直接向控排企業發放碳配額。二級市場做市商是金融機構直接參與碳市場的主要角色。目前,巴克萊、德銀、摩根大通、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金融機構在這一市場比較活躍。2003年,法國興業銀行、瑞士信托銀行、匯豐銀行共同出資1.35億英鎊,建立了具有盈利性質的碳排放交易基金,用于開展自營碳交易業務。他們的加入使得歐盟碳市場參與主體多元化,也加大了歐盟的碳資金交易規模。
2.金融產品豐富且不斷創新,金融基礎服務完善。在金融產品方面,EU-ETS分為場外市場和碳交易所,幾乎可以囊括所有碳金融產品。如French Powernext與Austrian Energy Exchange(AEX)以碳現貨交易為主,European Climate Exchange(ECX)、European Energy Exchange(EEX)和 Blue next交易EUA和CER期貨和期權合約,Nord pool交易EUA和CER遠期合約。除了期貨、期權外,部分金融機構還推出不同交易品種的掉期合同。如巴克萊資本創新CER-EUA掉期合同,約定將部分EUA以約定比例轉換為CER,以滿足EUA配置超量客戶調整碳資產配置的需求。在金融基礎服務方面,荷蘭銀行搭建碳金融服務平臺,為客戶提供碳排放額度保管、賬戶登記和交易清算服務。此外,還為客戶提供融資擔保、碳交易咨詢、代理交易等基礎金融服務。
3.體系開放,推動了低碳技術在歐盟和全球的發展。EU-ETS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它與《京都議定書》和其他排放交易體系的銜接上。通過雙邊協議,EU-ETS可以與其他國家的排放權交易體系實現兼容。截至2022年,挪威、冰島、列支敦士登、瑞士等國的碳交易已實現與EU-ETS的相互銜接。此外,國際碳行動伙伴關系(ICAP)的建立也為碳排放交易提供了國際平臺,這些伙伴關系包括歐盟、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挪威等。不同的交易體系相互連接,擴大體系覆蓋范圍,提供差異化的減排方式,降低相應成本。同時推動了歐盟內部和全球低碳技術和低碳產業的發展。
二、我國碳市場進展與挑戰
(一)我國全國碳市場發展現狀
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形成與地方試點碳市場并行的局面,其交易中心位于上海,碳配額登記系統設在武漢,即上海和武漢兩地共同發揮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支柱作用。
1.市場交易總體運行平穩,碳價穩中有升。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共運行350個交易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額突破100億元,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2.23億噸,累計成交額104.75億元,每日收盤價在55~62元/噸之間波動,比啟動交易之初上漲了20%。但與國際碳市場相比,我國碳價依然處于低位。
2.以電力為重點的排放單位地區分布差異顯著。我國碳排放量最高的行業是發電供熱行業,占國內碳排放總量的46.33%,同時,發電企業各類數據比較規范,管理水平也較高,選擇電力行業率先啟動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工作符合我國國情。截至2022年12月底,涉及2225家發電行業作為重點排放單位,是我國利用市場倒逼機制,第一次從國家層面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全面和直接地落實到企業,進而推進企業綠色低碳轉型。
(二)我國試點碳市場發展現狀
自2013年以來,我國啟動了深圳、北京、上海、廣東、天津、湖北、重慶和福建的碳市場試點,覆蓋鋼鐵、電力、水泥等行業約3000家排放企業,初步形成了規模化市場。
1.試點市場在覆蓋范圍、配額結構等方面存在差異。試點碳市場覆蓋行業基本包括電力、熱力、鋼鐵、石油、化工、制造業等高能耗、高排放的傳統行業。與此同時,北京、上海、深圳等發達地區也根據區域經濟特點,將交通、建筑、服務業等非工業部門納入碳交易覆蓋范圍。在配額總量和分配方式上,各試點市場碳配額的初始分配均采取了“無償分配為主、有償分配為輔”的方式,設置了“初始分配配額”“新增預留配額”和“政府預留配額”,既控制現有設施的排放,又為未來經濟增長和政府市場干預預留空間(見表2)。
2.試點市場碳排放交易量與交易額呈波動趨勢。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約2.3億噸,累計成交額約104億元。圖3展示了各試點碳市場自開市以來至2022年12月31日累計線上配額成交情況。廣東碳市場的累計成交總量和累計成交總額最多,而且遠遠多于其他的試點碳市場,是中國試點碳市場中唯一累計成交總量過億噸的碳市場。湖北碳市場雖然開市時間較晚,但其累計成交總量和累計成交總額均位列第二,其市場活躍度僅次于廣東碳市場。深圳碳市場雖然開市最早,但其累計成交量和累計成交額均低于湖北和廣東碳市場,但高于其他試點碳市場。由此可見,有些省份碳成交量小,碳排放交易市場不活躍,企業參與碳排放交易的積極性不高。之所以形成這一格局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投資者結構對市場活躍度影響較大。以湖北為例,湖北碳市場在開市后1年內,開戶的個人投資者已達600余戶,居全國首位,個人“炒碳者”中,省內和省外客戶約各占50%左右,而上海碳市場至今未開放個人“炒碳”。另一方面,不同試點的產業結構存在差異。如湖北、廣東高耗能工業占比較高,帶來了更大的碳市場規模,而北京、深圳、上海第三產業占比較高,相對而言碳排放的強度就不如工業企業。
3.試點地區企業主動履約意識逐漸增強。由于市場交易持續時間尚短,市場主體尚未形成對碳價格的合理判斷和預期,所以在非履約期交易相對較少。除未公布數據的試點外,其余各試點碳市場,即北京、天津、廣東、深圳等,均在2021年度保持100%的履約率。各試點注重前期培訓和履約管理,試點企業對碳市場的履約機制更加熟悉,履約意識不斷提升。
(三)我國碳市場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1.交易以政策驅動為主,且各地方交易市場發展不均衡。首先,從碳市場的成交情況來看,交易量隨履約周期變化明顯,即交易基本都集中在履約月份,而在履約期結束后,市場總體交易意愿下降,成交量明顯回落。其次,機制和規則的差異導致各地方交易發展的不均衡。各試點項目橫跨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且試點市場運行時間較短,碳市場仍存在一些不穩定因素。最后,碳交易規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碳泄露”和尋租行為發生的概率,影響碳市場運行秩序。
2.碳金融產品單一,碳交易市場流動性不足,非市場化嚴重。首先,全國碳市場交易只納入2000余家電力企業,且各試點碳市場交易主體也多為電力行業,商業銀行無法直接參與碳市場交易,影響了碳金融業務的發展和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流動性,外界對市場擴容的呼聲較大。其次,由于沒有金融機構介入,就無法通過基礎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的運用,最大化地體現碳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從而實現市場有效定價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對比EU-ETS,歐盟碳交易的方式聚焦于碳期貨、碳期權等衍生品交易,市場整體具有更強的金融屬性和價格發現功能。最后,各交易所碳排放權交易仍以政府為主導,市場參與程度較低,市場調節作用較弱,無法形成真正的市場價格。由于定價機制缺失,大部分碳交易市場表現為流動性低、活躍度弱的特征。
3.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機制建設緩慢。首先,CCER在實現“雙碳”轉型目標中能起到推動作用,由于其交易量小、個別項目不夠規范等原因在2017年被關停。其次,CCER市場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現象,2014和2015履約年度實際CCER市場供應量大于需求量,各試點碳市場也存在不同程度排放配額分配寬松的情況。最后,相比只有控排企業獲得的碳排放權配額的交易,惟有主動減排效益也進入市場才能讓控排企業之外的更多市場主體有動力積極實踐各類減排項目,碳資產運營也才能充分激勵減排,助推“雙碳”目標實現。因此,CCER的重啟尤為重要。
三、經驗與啟示
(一)完善碳交易機制,優化配額分配方式
一是碳交易機制建設需要循序漸進。碳市場是政府依據減排目標建立的政策市場,無法完全靠市場調節,而其復雜性又決定了碳市場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歐盟在排放交易機制建立與實施過程中,采取了循序推進的方法,提高了可控性和有效性。因此,中國碳市場建設在出臺碳排放權交易各項基本制度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可能并為政策調整留有余地,根據碳市場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斷完善各項制度。二是逐步完善配額分配方式。相比于歐洲,我國的能耗與排放統計基礎更薄弱、信息成本也更高,因此要吸取EU-ETS初期采用“祖父法”導致虛報歷史數據的教訓,研究以“標桿法”為主的初期分配方案,確保配額分配的相對公平。同時,要著力完善碳信息系統,做好初期的信息積累。三是完善CCER交易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市場交易標準,規范市場交易價格,激發供需兩端企業交易積極性。同時,將建材、鋼鐵、有色等高排放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配額管理,最大化發揮CCER重啟優勢,吸引更多企業自主自愿地參與CCER市場交易活動。
(二)豐富碳市場參與主體,引入更多流動性
一是在培育合格市場主體的基礎上,適當放松機構準入,鼓勵金融機構入市交易。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尤其是參與碳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交易,不僅可以為碳市場提供流動性,平抑價格波動,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金融機構創新金融衍生品,使得碳金融體系多元化和縱深化發展。二是管理部門進一步提升對碳市場的認知,通過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對開展碳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進行稅收減免等。三是強化碳排放信息披露,激發企業參與碳交易的積極性。我國尚未建立統一的碳信息披露標準和要求,企業不愿意公開碳排放等信息,導致碳交易市場信息不透明,增加交易成本。
(三)創新碳金融產品,增強碳市場的金融屬性
一是鼓勵各種碳金融產品參與碳市場。市場的流動性受市場商品化程度和可交易碳金融產品數量的影響,流動性不足勢必帶來碳價的波動,一旦價格過度下跌,碳價無法真實反映邊際減排成本,碳交易就失去促進企業減排的作用。二是開展碳金融產品創新。借鑒歐盟碳市場碳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經驗,采用激勵機制促使金融機構投入資金和技術經驗,參與碳金融服務活動,開展包括碳資產授信、碳基金、碳保險、碳資產質押貸款等與碳相關的金融服務。
(四)加快與國際碳市場接軌步伐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未來實現不同碳市場之間的連接并逐步形成一個全球性的碳市場被認為是提升碳市場流動性與有效性的重要方向。一是縮小中國與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差異,建立與國際碳市場發展相匹配的國家標準,不斷提升國際碳定價能力,提高在全球碳市場體系的參與度與競爭力,確立中國在全球碳交易市場上的重要地位。二是在“共同但有區別”原則下,建立“差別定價的全球連接碳市場”。吸引發達國家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碳市場中購買價格相對較低的碳配額進行履約,為發達國家促進發展中國家的低碳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渠道。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丁海勇,韓增華.歐盟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發展及啟示[J].新經濟,2022(11).
[2]楊樹林.“雙碳”目標下碳市場金融化發展的路徑探討[J].國際金融,2022(10).
[3]郭奕男,季宇,李楠博.碳金融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商業會計,2022(8).
[4]魯政委,葉向峰,錢立華,方琦.“碳中和”愿景下我國碳市場與碳金融發展研究[J].西南金融,2021(12).
[5]呂明星.歐盟碳金融市場的監管經驗與啟示[J].海南金融,2022(12).
[6]殷君瑤,張煦秋.統一碳交易市場體系研究[J].金融經濟,2021(7).
[7]李長春,王振勇,劉佳歡.我國碳市場體系建設探究——基于歐盟經驗視角[J].北方金融,2022(7).
[8]Sapkota Y,White J R.Carbon offset market methodologies applicable for coastal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conser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review[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701.
[9]Liu X,Zhou X,Zhu B,et al.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China's carbon market: A comparison between efficient and fractal market hypothes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71(4).
[10]Haixu Yu,He Wang,Chuanyu Liang,Zhaohua Liu,Susheng Wang.Carbon market volatility analysis based on structural breaks:Evidence from EU-ETS and China[J].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