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強

某校組織主題為“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的研討會,規定時間到了,教研組的人卻遲遲不齊。大家一等再等,最后一名教師才姍姍來遲。教研組長提示大家,應該按時參加教研活動。來晚的那名教師卻生氣地說:“我那還有一大堆作業沒批改,還有學生問題要處理,哪有閑工夫干這些沒用的事?再說了,什么核心素養?我教了這么多年書,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不照樣教出了那么多優秀學生?”
應該說,“教研無用論”并非個別教師的觀點。
作為教師,從走上講臺起,不論是否愿意,你都不可避免地要參與五花八門的教研活動。教師的專業成長,主要依靠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這似乎是一個“真理”。我曾以教師、教研員、學校管理人員等多重身份參加過各種級別的教研活動,但每每活動結束,總難免有些失望:這些活動虛假、浮躁,缺乏實效性,缺乏針對性,看似熱熱鬧鬧,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于是,大家開始困惑:“我們搞教研有什么用?不是有教研員嗎?教研跟我們普通教師有什么關系?”
其實,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娛樂都離不開研究。不研究能不能生活、能不能工作、能不能學習?答案是肯定的:能。但是不研究,生活不會更幸福,工作不會更出色,學習不會有大提高。舉個例子,你業余時間喜歡打羽毛球,如果你邊打球邊研究打球的技巧,讓打球的水平有所提高,那么你的娛樂圈子就會越來越大,自信心就會越來越強,打球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反之,有的人起初還有幾個愛好,但懶得研究、懶得動腦,一直沒有提高,慢慢地也就失去了興趣。
同樣,教學工作也離不開研究。一個富有研究精神的教師和一個疏于研究的教師,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一生所獲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往往會有天壤之別。
其實,教學研究并不神秘。我所理解的教學研究,說白了就是為了讓課堂更像課堂,讓學生學習力更強,讓師生關系更融洽,讓老師更加樂于工作。但不少老師認為教研與自己的教學相去甚遠,是專家才能做的事,一談到教學研究,就與什么理論、什么專家引領、什么領導支持、什么課題組等等掛起鉤來。他們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于是望而卻步,主動退到教研的大門之外。
其實,教研非常簡單,比如你想研究分組互助學習,就可以將分組互助的劃分方法陳述清楚,將互助形式敘述明白,將互助組的優劣點分析透徹。若有相應的對比資料,如實行與不實行的班級情況比照,實行前和實行后學生學習狀態的不同,研究內容就會更有說服力。若進一步將自己互助學習組的組建、實施、效果等內容寫成文字,一篇教育隨筆或教學論文就初見端倪。簡陋也好,粗糙也罷,都是自己教研中的點滴收獲。沿著這樣的路走下去,教研就會走進自己的工作中,成為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樣的教研煩瑣嗎?不,這實在是再簡單不過的事,只是我們平時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才常常半途而廢。
參與教研工作,與教師生涯的專業化程度息息相關。
首先,教師做教研有利于獲取優秀的教育教學成績。可以打個比方:教師相當于農民,而教研人員則相當于技術員。在農民進行具體生產操作時,技術員由于人數特別少,不可能有效地監督觀察每個農民的操作過程,也就不能很好地糾正每個偏差。這就形成了大多數農民“種成啥樣算啥樣”的局面,還怎么能指望獲得高產呢?假若農民不是依賴技術員,而是抓緊學習和提高,不斷思考分析生產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把曾經取得的經驗和一定理論結合起來,探索、交流、創新,那么即使沒有技術員,照樣可以獲得豐收。以此類比,教師從事教研工作,也是必需的。誰越是堅定地盡早開展此項工作,誰就越是主動,越能取得好的成績。
其次,教師做教研有利于解決最實際的教育問題。譬如,在某所學校,學生作業質量總難以令人滿意,抄襲作業、不交作業現象嚴重。教師通過跟蹤調查、問卷調查、座談、家訪等方式,對此類問題的產生原因進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進措施,如分層布置作業、作業當堂完成、家長參與監督等,產生很好的效果。
再次,教師做教研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教研活動為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實際工作能力和專業素養搭建了寬廣的平臺,有助于教師從“教書匠”向“教育家”的蛻變。
最后,教師做教研有利于形成新的職業生活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自己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幸福的道路上來。教師這個職業是辛苦的,甚至是枯燥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難免會消磨我們的激情。如果投身教研,往往能發現另一種全新的喜悅體驗,最終形成一種新的充滿活力的教師職業生活方式。
教師有效參與教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明確教研活動的目的。每次參加活動前,要了解活動的主題、內容,帶著思考和準備參加活動。
熟悉教研活動的形式。教師對學校常規教研活動的主要形式、方法、要求、特點等,要做些分析,不能只憑個人意志、自我感覺、工作習慣或幾分熱情去參加活動,一定要堅持科學的態度和方法。
著眼小問題開展研究。在教研選題上著眼于實實在在的具體問題,以小見大,鉆深研透。比如,如何導入新課?怎樣提問更有效?怎樣讓預習更有效?如何設置減負增效的作業?怎樣進行課堂評價更有效?教師要時時留心周圍的一切,自覺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和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要本著“教什么就研究什么”的原則,緊密結合本職教學工作去開展教研活動,使教學工作和教研工作融為一體。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教研相長”的效果。
用教研重塑職業形象。實用性的研究,很容易形成教師實用性的教學教研素質和后發優勢,幫助教師實現可持續發展。很多名師的成功經驗啟示我們:教師完全可以通過教研活動來重塑自己的職業形象,形成一種新的工作與生活方式。教師應善于在和學生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完善自我、成就事業。
體驗教研帶來的快樂。一名教師在教研組的有效時間往往超過了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一個溫馨和諧的教研組能讓每一名教師產生家一樣的歸屬感。和諧相處、平等對話、取長補短、智慧共享的過程,是一個幸福、快樂的過程。這種快樂來自和諧的人際關系,來自寬松的研究氛圍,來自豐碩的研究成果,來自大家庭每個成員的共同進步、共同成長。學會贊美別人的分享,學會分享他人的成功,我們就能體驗到教研給我們帶來的更多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