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從華
我曾做過十年中學語文教師,說句實話,語文教師確實不好當。面對一篇篇具體的課文,教什么內容往往難以確定;僅在改進教學方法上折騰,學生成績很難提升;認真備課、上課、研討,花的時間多,收效甚微……捧讀陳小榮老師《讓教改真實發生》一書,我看到了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的改革者形象,在感到有些慚愧的同時,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江西素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之稱,王勃稱贊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唐宋以降,名家輩出。陳小榮老師是土生土長的江西人,模范興國的紅色土地帶給他踏實、勤奮、進取的精神底色;走出程紅兵、嚴凌君等一大批語文名師的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的專業陶冶,給了他持續探索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底氣和勇氣。在21世紀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陳老師在語文教壇嶄露頭角,后又受李傳梅、王運遂等名師教學改革流風遺韻的影響,立志在語文讀寫教學改革上有所作為。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這一堅持就是二十年。
陳老師二十年的高中語文教改之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閱讀寫作整體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讀這一時期的課題研究報告和課例,可以發現陳老師對讀寫整體教學的探索是理性的、自覺的。首先,他梳理、總結了國內語文名師丁有寬、王運遂讀寫整體教學改革的經驗,從讀寫結合點、教材分析、思維訓練等方面獲得啟示;然后,整理理論研究成果,尋找讀寫結合教學的學理依據,建構了閱讀寫作整體結構模型;最后,以教材為依托,建構了以讀促寫教學模式。這一時期,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陳老師借鑒美國教材主題式教學編寫體例和教學設計,將其作為以教材為依托建構讀寫整體教學的參照,體現了他寬廣的學術視野。他建構的以讀促寫三階段教學課例——高一以現當代詩歌的讀寫為主,高二以古典詩詞的讀寫為主,高三以詩詞評論的讀寫為主,與當前高中語文專題教學、大單元教學的一些基本特征非常接近。第二階段,探索高效課堂,提出“自主·互助·互教”課堂學習模式。這一階段,陳老師從語文課堂教學這一有限的時空中抽出身來,開始構建班級文化,并把班級文化建設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進一步拓展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空間。在語文教學方面,他借鑒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的教改經驗,建構高中語文“自主·互助·互教”教學模式,把語文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這符合學習科學的規律。他在“互教”活動中秉持“不教不結”的做法,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克服了那個時候教改過程中過分強調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弊端,起到了矯枉糾偏的作用。第三階段,構建三重課堂教學模式并展開實踐探索。這一階段,陳老師在讀寫整體教學、“自主·互助·互教”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基于整體教學理論,進一步探索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高效課堂、建構性課堂、發展性課堂聯動的教學模型,形成讀寫整合教學、項目化學習和跨學科學習優勢互補,在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中有典型的示范意義。
《讓教改真實發生》一書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地呈現了一名高中語文教師二十年的教改歷程,這種真實體現在近似日記體的連續兩個學期的教學實錄、二十則教學課例、許多學生作品摘錄和三個課題研究報告中。閱讀這本書,讀者猶如走進陳老師的語文教改現場,與他面對面暢談。在書中,陳老師為學生留下豐富的表達空間,讓學生走到語文教改的前臺,暢談自己對語文、對語文老師、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學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參與者的觀點。這種真實的背后透露著陳老師的真誠與自信。真誠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幾乎原生態地把課堂實錄連續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自己去評判;第二,把教改過程中的具體做法和思考全面呈現出來,毫無保留;第三,把學生推到教學改革的前沿,讓學生在展示自己語文學習成果的同時,分享自己眼中的語文課堂、語文老師以及幸福日記,不遮遮掩掩。這種真誠本身就是一種自信,相信自己對語文教學改革的探索是有價值的,能解決高中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的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難題。
21世紀的語文新課程改革,是在20世紀末語文教育思潮和世界課程改革風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展開的。語文自單獨設科以來,有許多問題存在重大爭議,如學科性質、課程問題、教學問題、評價問題等等。也正是在諸多問題的纏繞下,語文教學低效的批評此起彼伏,語文教學才更需要走一條科學化的道路。21世紀之初的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力度,無論從深度還是廣度方面,在語文教育史上都是令人矚目的。從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轉向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單篇閱讀、文章寫作轉向專題教學、大單元教學,從以應試為主的技能訓練轉向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四個維度的素養提升,從脫離生活讀書做題到回歸生活解決問題,等等,語文教學在新世紀的頭二十年發生了由被動學習到探究學習的范式轉型。在這一時期,語文教師被賦予了研究者的專業身份,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反思和研究,應對語文課程、教材、教學和考試評價的系統挑戰。然而,大部分語文教師一時難以適應這種挑戰,語文課堂教學沒有實現由“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由“教課文”向“教語文”、由“培養應試能力”向“培養核心素養”的根本轉變。在這種背景下,語文教師主動根據課程改革的需要,自覺開展教學改革就顯得彌足珍貴。陳老師作為一線高中語文教師,基于專業的自覺而開展的連續的語文教學改革也抓住了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根本問題,如“讀寫結合,以讀促寫”“語文教學內容”“學習任務情境創設”“語文學習方式變革”等,與這一時期語文教育研究的核心議題是一致的。他的由“讀寫整體教學”到“基于整體教學的三重課堂構建與實踐”教改歷程就先后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探索和實踐,從而使他提出自己的教學主張。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陳老師實現了自己的專業成長。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一線語文名師如于漪、魏書生、錢夢龍、蔡澄清等走在教學改革的潮頭,掀起了我國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學改革一個又一個浪潮。張富、潘鳳湘、王運遂等老一輩語文名師,扎根江西這塊熱土積極開展語文教學改革的探索,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我相信,在新一輪課程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在以陳老師為代表的一大批江西中青年骨干教師的努力下,江西語文教學改革一定也會勇立時代潮頭,貢獻出江西的智慧。
忽然記起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到的洞穴隱喻,那個因偶然的機會解開鎖鏈,轉身走出山洞看到世界真實樣貌的囚徒,雖然經歷了走出山洞的跋涉之苦和看到陽光的刺痛,但他一定不會再回到山洞。經歷二十年教改探索的陳老師,敢于自我解縛,永遠保持面向語文教學真實世界持續探索的精神,值得每一名教師學習和效仿。我真誠地希望,更多的語文教師能攜起手來,加入語文教學改革的隊伍,共同學習、共同實踐、共同研究,共同享受語文教育帶來的美好陽光!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