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摘要:在數字經濟時代,對技術和創新需求強烈的高科技企業而言,掌握知識產權(特別是專利權)是企業競爭的關鍵。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知識產權已逐漸成為公司經營中不可或缺的無形資產。首先,與傳統的有形財產權相比,知識產權是無形的,易于復制和傳播,因此人類創造活動的成果可以被他人共享而不受損失。基于上述特點,知識產權侵權與傳統的物權侵權有所不同,其他人可能會在無意中侵犯了權利人的專屬權利范圍。因此,他人侵犯知識產權的可能性將比傳統的有形產權更高、更普遍。其次,討論國家對知識產權侵權損害的征稅不僅具有理論價值,而且因為這一爭議涉及稅務部門和納稅人對是否納稅的不同看法,可能導致一系列后續法律爭議,包括補稅和征收滯納金。在實踐中,規避稅收處罰的風險對于高新技術企業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最后,理論應該適度超前于實踐。理論上,應該進一步思考跨部門法律、法規的整合,即如何有效地將知識產權損害責任與稅法的收入概念聯系起來,而研究知識產權損害賠償所得稅對于防范和控制稅法在高新技術企業賠償支付中的適用風險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關鍵詞:知識產權;侵權賠償金;涉稅問題
一、理論概述
(一)知識產權侵權賠償金的原則
專利是一項無形物權,是指從事工業智慧創新項目并獲得研究成果后依法獲得的權益。一般包括兩個方面,即工業產權和版權。工業專利包括了人類全部工業智慧創新的研究成果。專利來源于封建社會的貴族特權制度。這些貴族特權制度,或由國君個人獲得或由封建社會其他國家獲得或由代表國君的其他地方官獲得。專利現在甚至早已被提升到各國經濟利益的高度。今天,專利對于科學技術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著作權侵害的性行為,是指在犯罪行為人的活動客體上侵害了別人專利的物權或人身權,并承擔民事違法義務責任的活動。侵權是對智力遺產發明創造勞動的侵害與剝削,是損害科學技術進步與社會文明的繁榮侵蝕劑。近年來,由于社會各界人士對專利的進一步認知,盡量不對別人的專利實施侵害。而專利侵害又一般分為商標侵權、專利侵害、著作權(即版權)侵害。
損害賠償責任原則僅具有補償權利的基本原則,而以懲戒性為例外。基于等價交換原則,一切的民事主體只要引起他人損失,都應當以相同的財產價值進行補償。所以,在當事人違約后,應當補償對方由此而受到的所有經濟損失。但同時,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第四十九條也作為例外條款,規定經營者在有欺騙行為時,應當按照消費者的法律規定以其購物價格或者接受服務項目收費的倍數增加補償消費者的經濟損失,該條也是目前我國立法中唯一的懲罰性損失賠償金。
傷害賠償主要包括:約定性傷害賠償和法定損害賠償金,當中法定損害賠償金又可劃分為懲戒性法定損害賠償金和補貼性法定損害賠償金(事實經濟損失/可得利益經濟損失)。
民事負責還包括對違規負責以索賠是其重要的、基礎性的功能,而處罰則是其例外的、彌補性的功能。故如有關法規并無特殊規定,法定損害賠償金原則上為賠償性的法定損害賠償金。
補償性賠償制度具有特殊性。中國的《專利權法》第六十五條、《版權法》第四十九條、最高級人民檢察院頒行的《有關侵害商標專用權怎樣核算經濟損失賠償額和侵犯權期限提問的批復》《有關審判專利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回答》中,都明確了上述法規的適用范圍。
1. 補償性原則
現階段,我國的知識產權侵權賠付對策主要是緊緊圍繞民法侵權賠付的填補原則制訂的,其特點也合乎大陸法系國家的賠付制度,即賠付金額,主要包含直接損失和間接性損失的賠付方式。直接損失主要就是指侵權行為給被侵權人產生的直接損失,包含現有資產的降低和現有利益的損失。間接性損失主要就是指被侵權人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利益,調研收集侵權直接證據,終止侵權起訴產生的合理花費。
2. 懲罰性原則
懲戒性賠款制度是英、美、法系各國在對侵權行為立法中所普遍確立的一項制度,許多研究者都認為現代意義上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由英國普通法上的懲戒性判例制度發展而形成的。而人們對于其實際內涵也說法不一。如學者王衛國博士指出,“‘懲罰性賠償’指的是為了處罰他方當事人進行,而判給另一方當事人進行的賠款。”。王利明博士也指出,懲罰性賠償是指由人民法院所作出的賠款總額超出了實際損失金額的賠款,它具備賠付被害人遭遇的經濟虧損、懲處和控制非法犯罪行為等多種功能。而綜合以上看法,所說懲罰性賠償是指在中國民事訴訟中,由人民法院為了懲處和控制加害人的非法犯罪行為,而決定由加害人向受害者所提供的高于現實經濟損失的賠款。而懲罰性賠償機制,作為一種重要的民事責任機制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經引入中國民事立法中,對社會上大量出現的欺騙消費者、故意違約犯罪、貧困群眾權益等屢遭踐踏的犯罪行為,發揮著懲處和控制的作用。而在專利侵權事件多發的今天,為了及時貫徹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12月22日印發的《有關新趨勢下推進專利強軍工程建設的幾個建議》中的有關規定,以確保國家深入開展嚴厲打擊侵害知識產權專門舉動的任務完成,懲罰性賠償制度理應順應趨勢在專利侵權領域中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
懲罰性賠償金的范圍過窄。雖然最新制定的《商標法》規定了懲罰性賠償機制的運用,但《專利權法》《著作權法》也并未分別作出具體規范,因此雖有法律草案但并不具備效力。而在知識產權方面,由于我國市場的發展,自主創造、技術外形創新、實用的新型發明專利數量在不斷上升,且由于網絡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產業的蓬勃發展,侵害知識產權的案例也急劇增加。但是,在刑事案件數量增多的同時司法成效也并不理想,精神損害賠償能力不足、計算手段簡單、濫用合理補償等都已經成為刑事案件審理上的頑疾,未受其利先受其害的情況也相當常見,此外還有故意侵害、多次侵犯等嚴重影響惡性的精神侵害事件也頗常見,所有上述現象都嚴重干擾了專利權人行使權力,同時也損害了社會的公正有序,嚴重妨礙了社會科技的進步。另外,在知識產權方面,盜版問題在社會生活中也很常見,一些人更是以買廉價實惠的盜版商品為樂。盡管目前專利法和著作權法已經對侵權行為者應負有的民事責任進行了一定規范,但由于索賠數額太低,并不能避免這種事情的頻頻出現。
(二)知識產權賠償金的范圍
確定損害賠償的前提是正確計算補償性損害賠償,正確計算補償性損害賠償的前提是正確確定補償性損害賠償的范圍。知識產權的賠償范圍,即知識產權侵權的全部賠償范圍,是指權利人因知識產權被侵犯而遭受的財產性損失和精神損失應由侵權人承擔。
1. 財產權益損害
根據我國《民法典》,現行知識產權部門法,有關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知識產權補償性賠償的范圍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權利人的間接損失,即侵權造成的權利人現有利益的損失。間接損失的計算方法包括:因侵權減少產品銷售額而使權利人遭受的利潤損失;權利人未能獲得因侵權本可獲得的合理許可費;侵權人因侵權而獲得的應當屬于權利人的非法利益;二是權利人的直接損失,即侵權給權利人造成的現有財產的減少。直接損失包括兩種情況:侵權造成的知識產權價值貶值,如商業秘密披露前后的價值差異;權利人為保護自身權利而支付的合理費用。
雖然上述兩類財產損失屬于知識產權補償性賠償的范圍,但在計算侵權損害賠償金額時,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一是侵權人只承擔補償性責任,不承擔懲罰性責任的,可以采用間接損失加上權利人合理費用的方法確定損害賠償,也可以采用直接損失,即知識產權價值貶值加上權利人合理費用的方法確定損害賠償。特別是,應防止重復計算損害賠償金。二是侵權人應當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權利人為維護其權利所發生的合理費用,不計入懲罰性賠償基數的補償性賠償金。如果在確定懲罰性賠償時,將權利人的合理費用計入補償性賠償基數,必然會增加侵權人的責任,容易導致矯枉過正,造成對侵權人的不公平。例如,上海一家金屬制品公司因侵犯外觀設計專利權,法院認為被告的銷售承諾構成對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侵犯,原告支付了1000多元的公證費、住宿費、運輸費和其他合理費用,以阻止被告的銷售承諾,因此,被告被責令停止承諾銷售侵犯專利產品,并賠償原告1000元以上的合理費用。在這種情況下,侵權人沒有侵權利潤,權利人也沒有因侵權而損害其專利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在本案中,即使侵權人是故意侵權,也沒有理由根據原告支付的合理費用判斷被告承擔懲罰性責任。
2. 精神損害范圍
權利人遭受的精神損害,是指權利人因被侵犯知識產權而遭受的社會評價的降低和身心痛苦。在侵犯著作權精神權利的情況下,如果作者或表演者所享有的精神權利受到嚴重侵犯,并且申請道歉和消除影響的民事責任不足以消除權利人的精神創傷,權利人的精神損害,需要以獲得金錢賠償的方式減輕。法院明確規定,精神損害賠償侵權責任的形式可以適用于著作權精神權利侵權的救濟。
精神損害賠償責任雖然是一種財產責任,但不是對被害人財產損失的賠償,而是對被害人精神痛苦的撫慰,因此,精神損害賠償不屬于賠償范圍另一方面,有人將精神損害賠償作為懲罰性賠償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對于知識產權而言,人們的精神損害賠償不屬于侵犯知識產權的補償性賠償范疇。因此,在計算侵權人的懲罰性賠償時在知識產權法中,精神損害賠償不屬于懲罰性賠償基數計算的補償性賠償范圍。
(三)知識產權侵權賠償金的確定
1. 成本評估法
以侵害人對知識產權人造成的實際經濟損失作為補償性賠償額。在確定侵犯知識產權的補償性損害賠償額時,通常先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因侵權獲得的非法利益計算賠償數額,如果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非法利益難以查清,才使用其他方法計算補償性侵權賠償額。權利人懲罰性賠償的確定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從國內外的司法實踐來看,很難對倍數進行量化,只有通過考慮幾種因素進行綜合評估才能確定其數額。這些因素主要包括:行為人的主觀狀態、侵權的情節、損害后果和侵權人的利益。
2. 市場評估法
依據市場份額理論,在一個產品有多個經銷商的市場條件下,銷售量的降低和利潤損失不易測算。該理論認為,即便市場存在非侵權替代品,權利人仍可以證實其在一定市場份額內是特定產品的非侵權替代品。同時,權利人能夠證實被侵權要素的其他要件,權利人能夠依據市場份額明確其因被侵權而降低的銷售額,并測算出因此造成的利潤損失。
二、純粹的知識產權賠償金不屬于增值稅應納稅范圍
(一)侵權責任與不當得利責任競合
不當得利,是指由于缺乏依據,從而使別人遭受了經濟損失而自己卻得到了收益。由于不妥獲利缺乏依據,所以雖屬既成事情卻又不能得到司法的保障,所以應該賠償不妥收益給受到經濟損失的人。這個權利義務的關系也是不合理獲益之債。在這里,獲取不合理收益的人為利益人,是不合理獲益之債的欠款人,承擔要求歸還不合理獲益的欠款責任;而財富遭到損毀的他人損害的人,是不合理獲益之債的債權人,承擔要求利益人賠償不合理獲益的權力。
(二)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
責任競合,是指某種侵犯權責的犯罪行為形成了兩種以上的司法違約責任結果。而由于當事人承受了不同的司法責任,就形成了不同的違約責任結果。在民事社會關系中,有些違約責任情況還可以導致侵權的結果。例如用電單位不能按安全要求正常用電,或者違約單位停止正常供水,從而導致消費者人身、財物損失等。又如銷售商因經營有瑕疵的商品,導致買受人人身或財物損失等。所謂違約責任,是指由于當事人不履行義務或履行義務后不遵循合同條款,而依法需要履行的民事責任。
(三)僅涉及知識產權中的人身權
值得注意的是,知識產權保護不但具備人財產權屬性,還同時具備了人身權益屬性。比如,依據《版權法》第47條明文規定,為個人名利不參與寫作和在其他文學作品上簽名的人違反了著作權人的簽名權,簽名權歸屬于個人權利。在實踐中,一些人民法院沒有充分確認是不是應下令給付違反版權人身權利的賠償金。例如,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依據《知識產權法》認為,對索賠數額的認定應當以能夠補償人身權利人因侵占而受到的經濟損失為原則。但如被告僅傷害了著作權、人身權,則一般并不需要負擔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政府盡管已經對傷害書籍權與人身權利者的負責做出了處罰,但并不屬增值稅的范疇。當然,對書籍權的補償也可能并不會具體劃分為人身權與財產權,這在具體補償金額的界定上也很難操作。
三、是否繳納個人所得稅存在爭議
(一)法律法規層面規定缺失
一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規定,稅種的設置,納稅額的確認,稅收征管等基本稅收制度只能依法實行。在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施行規定(征求意見稿)》中,同舊稅法比較,收入劃分還是相對籠統,而且為了實際征管工作,稅收機關一般都會通過頒布部門規章或者稅務規范性文件來發現問題或者補充不足。盡管如此,無論法律、規章、管理條例或者規范性文件中,均并未明確地把侵權賠償列入我國個性所得稅收入的范疇。在實踐中,稅務機關一般把因非法侵害知識產權、專有技術、著作權、商號權、商標權和營業權利而取得的賠償確認為企業個人所得稅收入計征項目的特許權使用費收入和營業收入,并繳納企業個人所得稅收入。
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以下通稱《個人所得稅法》),收益歸類依然比較模糊,這對具體征繳十分關鍵,稅收部門一般通過制訂部門規章制度或稅收規范文檔來發現和填補不足,但不論是法律、政策法規、規章制度或是規范文檔,侵權賠償都沒有明確的規定。
(二)賠償金的所得性質對個人所得稅影響較大
不管補償性賠償還是懲戒性補償,在知識產權的各個環節,相對應的法律規定都有所不同。目前,在中國專利領域,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商標法》的明文規定,惡意侵害商標專用權,情節嚴重的,只能依照前述辦法設定索賠總額的一倍之上三倍之下,即:界定了懲罰性賠償范圍的標準。但是,目前《專利法》和《著作權法》卻缺乏這樣的說法,只采用了補償。
如果沒有分清補償的具體性質,征收或不征收都將不合乎稅收平等原則。而稅收平等原則是指國家稅收必須適應各個納稅人的稅負水平和承擔能力,從而保證納稅人雙方的稅負水平均衡。即納稅人必須公正對待,而征收政策或懲罰的執行也必須有合法的理由,遵循平等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四十一條中二款明文規定:補償請求權人獲得的補償不征收。在我國補償范疇,被申請人獲得的補償不限于生活、保健和身體權利的經濟損失,還包含經濟損失,即上述領域方面的補償不征收。
(三)稅務機關征與不征面臨兩難
不加區分地繳納的所得稅既不符合納稅合法性原則,又不符合納稅公正原則。顯然,被侵權人為保護其權益而付出的成本與費用無法直接計入個人所得稅的應稅所得中,從而造成了所得稅核算中個人稅負過大。但是,假如政府不征稅,它也可能面臨無法控制的逃稅風險。在具體實施中,權利人與侵權人之間,而不是任何利害關系的甲、乙雙方,可能采取虛假侵權、真實交易或者制作虛假案件的方法規避征收個人所得稅,并以此實現不征收或者減少征收所得稅的目的。對于這些問題,稅務機關無法診斷和解決。
(四)申報方式選擇不當會造成一定法律風險
1. 付款人沒有扣繳義務
《國家稅務總局有關提升和規范授權委托代辦管理的通告》明確規定,要區分授權委托代辦代繳,代收代繳和代理商行為的關系。通告強調,法律、行政政策法規規定了代繳稅款的義務,繳納義務人按照法律、行政政策法規的規定執行代繳稅款的義務。稅收機關不可將法律,行政政策法規規定的代扣代繳,代收代繳及其民法承諾的代理商行為列入授權委托代辦范圍。因此,在《對〈有關專利侵權人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義務的規定〉的批復》(國稅函〔2000〕257號)文中使用了“代扣代繳義務”,即付款人必須履行代扣代繳義務,此批復突破了法律、行政法規只能在《征管法》中規定代扣代繳義務的限制。
2. 司法判例中,代扣代繳并不常見
法院裁定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人賠付,裁定或訴訟時,一般不開具發票。因此,法院和訴訟機構在確認是不是存在侵權行為和賠付決定時,沒有核查和限定受償人是否繳納個人所得稅或企業所得稅的積極性,也不會主動適用《國稅函〔2000〕257號》文的批復(法院沒有可用規范文檔的法律義務)。在實踐中,地方法院一般嘗試對執行階段產生的收益繳稅,如蘇州市人民法院和地方稅局于2017年9月14日,簽訂了合作備忘錄。法院實行的私人借款,按利息費用的20%付個人所得稅。實際操作方式是:向民間借款的當事人在付貸款利息前,法院應通告當事人個人所得稅由地方稅務機關全額征收,當事人用完稅憑證向法院申請扣除有關執行費,個人所得稅不由自主法院付款和扣減。可是,一方面,本例中相應的利息費用為毀約所得,并非侵權行為所得。另一方面,該收入本就屬于增值稅、個人所得稅明文規定的應稅范圍,與知識產權賠償金存在本質區別。
四、結語
關于知識產權侵權損害是否應征收所得稅的問題,在實踐中,損害的收入性質可分為三類:非收入、應稅收入和免稅收入。《國稅函〔2000〕257號》文僅對專利侵權損害賠償應征收個人所得稅作了一般性解釋,但并未解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為何具有收入性質。本文區分了損害利益和損失利益的收入性質。前者為非應納稅所得額,后者為應納稅所得額,但應扣除必要的成本,以符合收入定義理論得出的凈收入原則。本文試圖通過對上述問題的分析,對解決知識產權侵權應稅賠償認定標準做出某些具有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的探索。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21(04):112-122.
[2]袁秀挺.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司法適用[J].知識產權,2020(07):21-28.
[3]袁秀挺,凌宗亮.我國知識產權法定賠償適用之問題及破解[J].同濟大學學報,2020(06):117-124.
[4]曹新明.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探析—兼論我國知識產權領域三部法律的修訂[J].知識產權,2020(04):3-9+2.
[5]史玲,王英軍.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知識產權法領域的適用[J].天津法學,2012,28(01):37-42.
[6]張廣良.懲罰性賠償制度并非破解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難題的良策[J].中國專利與商標,2019(01):85-92.
(作者單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