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喜

記憶中,深冬的早上,村莊的一個個煙囪裹著厚厚的霜,就像鍍著一層銀粉,亮閃閃的。一群麻雀歡叫著,農家主人點燃柴火在做早飯,煙囪里冒出煙,還有煙從瓦縫間鉆出來把煙囪團團包圍,煙囪的霜很快就融化露出本色,專注地張望著村莊和行人。
小時候,從出生到長大住的都是土房子,煙囪就是房子的鼻子,就像人要不斷喘息的鼻子。冬天,哪家煙囪兒的煙升得最早最濃,哪家人就過得有生氣。因為,炊煙是鄉村生生不息的希望,就像生生不息的莊稼一樣,看見炊煙,心中就格外踏實。每天早上,在陣陣雞鳴聲中,炊煙在高高低低的屋頂裊裊升起、盤旋,又在風的吹拂下,向著四處徐徐飄散,順著洼地山谷蔓延,有的筆直,有的彎曲;有的濃重,有的輕淡,形狀各異。孩子們背著書包上學,男人扛著犁鋤趕著牛兒上山,女人目送他們離開,新的一天就開始了。
小時候,早上伴隨著母親的腳步聲,大門吱呀一聲打開后,母親就蹲著身子吹著灶膛里的柴火,迎著繚繞嗆人的煙味,往灶膛里塞上粗細長短不一的柴火,灶膛燒著就熱燙起來。母親圍著鍋臺忙上忙下,臉頰映得紅紅的,點燃著母親的生活希望。做飯,燒菜,續火,都是母親一個人手中的活兒,一絲不茍。中午,太陽照遍整個村莊的角角落落,這時候正是家家燒火,戶戶冒煙,都忙著做飯的時候。母親從田中摘回青豆、黃瓜、茄子……手腳麻利地洗炒烹炸,香氣撲鼻,院子里雞鴨鵝豬的叫聲,在炊煙的拌合下,形成一道鄉村獨有的交響曲。傍晚,夕陽湮紅了山村,炊煙緩緩地蠕動著,像是一幅水墨畫,涂抹著安寧與閑適。母親有時站在家門口,翹首盼著,就如心有靈犀一樣,似是聽到了母親的呼喚,聽到了炊煙的呼喚,我加快步子,飛一般地奔跑起來,耳旁呼呼生風。夕陽里扛著犁具的父親和黃牛的身影一前一后地出現了。家家戶戶的煙囪里又開始冒出了一道道炊煙,很快就交織在一起,彌漫氤氳在天空中,和晚霞暮靄匯聚在一起,天地之間漸漸渾沌黯淡起來,老老少少沉醉在故鄉的懷抱里。
一次,學校放了寒假,我起身回家較晚,天上飄著鵝毛大雪,鋪天蓋地,一陣比一陣猛,山川河流被捂得嚴嚴實實,眼前一片白茫茫的,心里辨不清歸家的方向,又饑又累又恐懼,一路跌跌撞撞地滑倒又爬起,感到快失去知覺,迷迷糊糊地癱坐山埡的一棵樹下。突然,我看到遠處有一縷炊煙在雪空中悠轉,不急不徐,我渾身顫抖,那是我熟悉的炊煙。平安回到家中,母親高興地拍著我身上的積雪說,怕你在雪中迷了方向,灶膛的柴火一直沒讓熄下來呢。
時光清淺。走近冬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幅圖片,白雪皚皚的村莊,那高高矮矮的煙囪都結滿雪霜,一下子仿佛從煙囪口聞到熟悉的、帶有淡淡草木味的炊煙,讓人感到親切和心動。一日,我獨自漫步在村道上,試圖撿拾些兒時的記憶。不經意間老屋不見了,炊煙不見了,失落中多么想看到一個屬于冬天的煙囪。
(作者單位:宜昌市點軍區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