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巧云
摘? 要:在幼兒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引領尤為重要。教師要找準自己的定位與指導的切入點。文章從放手、支持與助推三個層次,闡述了教師在幼兒深度學習不同階段的站位與策略。
關鍵詞:幼兒教育;深度學習;角色定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幼兒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并應用適宜的策略,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快樂、專注,獲得成長。
一、敢于放手,讓幼兒深度學習主體分明
幼兒深度學習是一種持續、深入的主動性學習。主動,意味著幼兒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幼兒深度學習是幼兒積極、能動、創造性地詮釋自己探究周圍世界的過程。因此,在幼兒深度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幼兒真正處于自主、能動的學習狀態,而教師則要學會適時退出與放手,不干涉幼兒的學習。當然,退出與放手的前提是在基于安全的考量上進行的。
例如,在開展“旅行”主題活動時,當幼兒提出“旅行”的構想,準備開始他們的旅行時,幼兒仍然期望得到教師的引領。當幼兒提出:“老師,我們今天去哪呢?”這時教師的回答可以是:“不是你們帶我去旅行嗎?”恰到時機地退出與放手,給了幼兒提供了直面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契機,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和游戲的主人,不依賴他人,自己做主。在深入進行游戲的過程中,當幼兒出現意見分歧時,教師更需要退到一旁,讓幼兒學會自行協商。事實證明,退出、放手、相信幼兒,鼓勵幼兒觀察、分析,可以不斷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給予支持,為幼兒深度學習提供保障
1. 給予充足的資源支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幼兒深度學習中所需的各種資源就是“器”。這里的資源涵蓋了圖片、繪本、視頻、探究材料、資料說明、概念梳理等方方面面。在幼兒探究的過程中,這些資源都是必不可少的,是他們獲取經驗、解決問題的必要支架。同時,在幼兒深度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整合周邊資源,為幼兒的深度學習和探究保駕護航。
例如,在幼兒嘗試“旅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聯系街道和志愿者進行安全維護,與周邊商家事先聯系為幼兒提供幫助等。這些資源的提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跟隨幼兒深度學習的需求逐步給予的,并不斷更新。在幼兒深度學習后,教師要引導幼兒學會搜集和整理過程性的資源,形成相應的資源庫,為今后其他幼兒繼續“旅行”主題活動的深度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持。
2. 搭建多元的活動平臺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
首先,要創設能支持幼兒深度學習的環境。讓環境說話,讓幼兒在與環境對話與互動的過程中動起來。幼兒園的整體環境創設要能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班級環境的創設要既能引發幼兒的思考,又能讓幼兒尋找到探究的線索,不斷引發幼兒持續、深入學習的欲望。當然,除了外部環境的創設,幼兒與幼兒之間、幼兒與教師之間的有效溝通與互動,也是引發和支持幼兒進行深度學習的重要一環。
其次,要給予幼兒足夠的深度學習的時間。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3 ~ 6歲的幼兒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大部分幼兒不能運用高階思維進行思考,因此幼兒無法在短時間內通過思考、操作、實踐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比起被動接受的、灌輸式的淺層學習,幼兒深度學習更需要時間的保障和支持。
再次,要科學、合理整合課程內容。課程作為幼兒習得知識和經驗的載體,有機整合后的課程內容有利于幼兒獲得認知的整體性經驗。教師應該關注課程的統整性,讓整合后的課程為幼兒深度學習奠定基礎。課程的有機整合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教師應該與幼兒協商,和幼兒共同尋找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和學習內容,選取的課程內容只有與幼兒生活經驗相適宜,才能使幼兒將習得的經驗進行遷移,從而構建起自己的認知架構。第二,要善于嘗試運用思維導圖合理整合課程內容,繪制主題網絡。在開展主題活動時,不要以單一的領域活動為主導,而是應該打破領域的界限,對相關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形成一個個的小主題,并有效運用整合化、情境化地引導,讓幼兒接收并存儲相關知識。幼兒在一日生活中再把這些知識和經驗進行遷移、運用,讓深度學習過程持續再現。
最后,要創設貼近生活和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情境。幼兒的學習離不開貼近生活的情境。只有將幼兒所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融入真實的情境中,才有助于幼兒對情境的理解,促進知識的遷移。幼兒深度學習的效果需要通過遷移與應用來體現。
例如,在“旅行”主題活動中,幼兒發現了地圖的重要作用,他們回到幼兒園就開始嘗試手繪旅行地圖。但是,要繪制全部的旅行地圖太難了,他們經過協商,決定從自己最熟悉的幼兒園開始,先手繪幼兒園的地圖。因為有幼兒園這樣貼近他們學習和生活的情境,幼兒的學習和探究更有底氣,也正是因為有了前期繪制幼兒園地圖的經驗,才能讓幼兒繼續探究、嘗試,最終繪制旅行地圖。
三、有效助推,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生成展現
在參與活動時,幼兒的學習基本都流于表面,屬于淺層學習,許多活動都是點到為止,如果不是有著濃厚的興趣,則無法促進他們進行深度學習。因此,在幼兒活動時,教師應當成為一位敏銳的觀察者,悉心洞察幼兒的行為,發現可以引導的契機,采取恰當的策略,助推幼兒的深度學習。
1. 鼓勵與贊賞
鼓勵與贊賞是教育成功的橋梁。教師對幼兒發自內心的鼓勵與贊賞是激發他們興趣的有效手段,適當的鼓勵與贊賞有助于幼兒更加健康地成長。有了教師的鼓勵與贊賞,幼兒會更加自信,同時他們學習的持久性和專注性也會適當增強,有助于深度學習的發生。
例如,當幼兒提出要模仿大人去旅行的想法時,教師可以說:“如果能完成一次完美的旅行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做到!”這樣的鼓勵性語言讓幼兒充滿自信,有了持續探究的動力,同時也讓幼兒感受到被認可,在探究過程中真正成為探究的主體。
2. 設疑與追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幼兒產生了探究的欲望后,教師適當的設疑和追問能夠引發幼兒進一步的思考,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有了強烈的想要解決問題的欲望,幼兒的學習才能得以深入,問題才能得以解決,幼兒的能力才能得以有效提高。
例如,在幼兒“旅行”主題活動的初期,教師可以適時拋出問題:“怎樣讓旅行活動更加輕松、好玩?”圍繞這一問題,幼兒策劃了一系列的旅行計劃,對于旅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與認知,引發并成就了幼兒的深度學習之旅。
四、結束語
在教師的放手、支持、助推下,幼兒的深度學習不斷生成展現:能持續性地探究與學習、主動地追問與探尋、愿意細致地觀察與分析、能積極參與討論并分享、愿意動手嘗試操作、學會在生活中進行應用。相信幼兒能在這樣的深度學習狀態和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為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立項課題——指向幼兒深度學習的閱讀課程建構實踐研究(FJJKXQ22-76)。
參考文獻:
[1]田波瓊,楊曉萍. 幼兒深度學習的內涵、特征及支持策略[J].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7(7 / 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