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菲 宋琴
生涯規劃教育為學生長期發展規劃和未來成長方向提供教育指導,是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重要教育活動。傳統的、灌輸式的生涯規劃教育難以真正實現促進學生成長發展的教育目標。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教師可嘗試應用體驗式的教育策略,營造體驗式的教育氛圍,利用環境促進學生成長,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強化內心感悟,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打好基礎。基于此,本文從體驗式教育模式特征入手,分析了體驗式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模式構建的必要性,結合經驗教訓提出情境創設、角色扮演、小組合作探究和社會實踐體驗等教學方式方法,建立起與之配套的評價體系,以期為現代化的小學生涯規劃教育模式的建立提供一定參考。
一、體驗式教育特征
(一)體驗主體的親歷性
體驗式生涯規劃教育主張改變學生在傳統生涯規劃教育模式中“只能聽”的教學方式,倡導在開展教育活動的同時讓學生交談、體驗、親身參與,在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從心理和實踐兩方面獲得親歷性體驗,保證生涯教育活動的有效性。
(二)體驗情感的生成性
新課程改革后教師越發認識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培養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知識性內容可通過背誦、練習的方式掌握,但情感類認知生成更加困難。體驗式教學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融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體驗中喚醒學生的情感,使其在特定的情感氛圍中感受、領悟知識的內涵,并將知識內化到學生的思想中,讓情感成為學生學習的驅動力。
(三)體驗內容互動特征
美國學者艾德加蓋爾認為單純的聽、讀學習學生能夠獲得的學習體驗較為匱乏,教育價值和教育內容難以真正滲透到學生的思想和心靈中。而體驗式教學將學生作為主體,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講、學生聽的狀態,教師與學生在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中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學習體驗,在體驗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獲得成長。
二、體驗式生涯規劃教育模式構建策略
(一)明確教學步驟和操作要求,完善體驗歷程
體驗式生涯規劃教育活動的開展主要可分為建立體驗、明確體驗、親歷體驗、內化體驗和升華體驗五個階段。五個階段對應著學生思維能力成長發展的過程,教師在不同階段應以不同的形式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活動,保證最終階段實現教育目標。
體驗建立階段主要目標在于情境創設,通過創設情境明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設置探究任務,讓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體驗,成為課堂的主人。明確體驗階段主要目標在于幫助學生認識到生涯規劃教育中的關鍵問題,在提問中明確學生的思維活動方向,將情境內容與現實生活關聯在一起,助力學生思考。為保證教學質量,教師在提問中一方面要注意問題應與情境密切相關,結合情境提出問題,另一方面在提問時應盡可能保證問題的趣味性、生活化和新穎化,巧妙設置問題,打破學生的慣性思維和常規思維,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成長。親歷階段,也可以稱為探索和感受階段,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現實生活經驗嘗試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多種形式的內心體驗。內化體驗環節可歸納為總結環節,在經歷了情感浸染、問題探索和自我反思后,由教師負責對本節課的職業生涯規劃討論內容進行總結和歸納,保證總結歸納活動的適量和適度,避免用過度統一化的認知要求影響學生,用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獲得獨特的體驗與感悟是內化體驗環節的主要目的。教師在總結中既要注意給予學生鼓勵,也要積極指出學生在問題討論中存在的不足,為學生成長提供客觀建議。體驗升華階段,前面階段所述內容和過程以理論為主,教師可在這一階段圍繞問題設置實踐環節,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理論知識,讓所學知識真正與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在實踐中認識到自身的不足,為今后的成長發展指明方向。
(二)情境創設體驗
情境創設要求教師將學生置于一個擬定的環境中,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感受情感變化,為體驗活動的展開打好基礎。以小學四年級生涯規劃教育為例,四年級學生處于快速成長期,渴望與他人溝通,如何讓學生與周圍同學和睦相處是這一時期生涯規劃教育的重點,為此教師可嘗試在情境創設過程中引入校園生活案例,結合案例說明與他人友好相處的重要性。教師可嘗試在日常教學中注意觀察學生的日常生活,將學生相處的過程和方式記錄下來,根據教學目標適當改編,將改編后的素材作為創設情境的主要參考材料。例如小明和小花是同桌,小花的臉上不慎染上了鋼筆水,小明便說小花是丑八怪,最終導致小花哭了出來。教師可以此為案例創設情境,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小部分學生演練情節,教師用攝錄設備將情節記錄下來,并在生涯規劃課程中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內容,讓學生快速進入特定情境,理解情境內涵,教師圍繞情境提出問題:“同學們,大家說小明的行為對不對呢?哪里不對呢?遇到類似情況時,我們應該怎么做?”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討論,在討論中認識到小明行為中存在的錯誤,并引導學生思考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遇到類似情況時應如何處理。讓學生自主思考探尋所學知識內容的價值,內化知識,為學生今后的行動提供方向性指導,在情境中完成智育、美育和德育目標,讓體驗式生涯規劃教育的價值真正體現出來。
(三)角色扮演式體驗
小學生主要活動范圍集中在校園和家庭,同時扮演著學生、孩子兩種角色。為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角色認知,教師在體驗式生涯規劃教育模式中,應嘗試將角色扮演式活動融入教育框架,讓角色扮演體驗中的情境成為學生心理變化、思想發展、行為改變的關鍵指導。
以小學五年級《我的理想》《我想成為的自己》等課程為例,課程為學生的行為提供正確的指導,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成長目標,并嘗試使用正確的方式完成目標。教師組織學生表演小品,小品以一個老人和一個小學生對話的方式展開,老人訴說自己兒時的理想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希望小學生今后認真考慮自己的未來,為今后做好準備。故事體驗結束后,引導學生思考:“故事中的老人為什么說自己度過了無趣的一生呢?”學生圍繞情境開始討論,認識到老人一直有想法、夢想,但一直未能著手嘗試完成,因此在年老時抱有遺憾。教師結合學生答案再次提出問題:“我們從老人的故事中得到了哪些認識?大家現在考慮過以后自己要做什么嗎?”從問題出發引出未來目標的話題,引導學生討論,確定自己當下和未來的目標。教師在與學生的溝通中,結合具體目標進行指導,“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暫時的目標或是長遠的目標,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我們應該怎樣做呢?”教師隨機從學生中抽取目標進行演示,某學生提出想要學會騎自行車,教師可以此為例,指導學生規劃學習計劃,并嘗試分步驟完成目標。首先,了解車子結構;其次,踩在車上盡可能保持身體平衡;再次,嘗試在保持平衡的同時試著讓身體與車座接觸;最后,不斷延長每次保持平衡的時間,完成學習自行車的目標。部分學生提出未來想要成為一名科學家,教師可要求學生從閱讀科學書籍入手,了解物體性質,積極學習科學課程。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個人目標嘗試列出實現目標所需的能力和努力實現的方式,并每日堅持按照要求完成目標,在實踐中踐行理論知識,促進學生學習成長。
(四)小組合作探究式體驗
體驗式生涯規劃教育模式注重學生的參與性,要求在交流與合作中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教師可嘗試將小組合作體驗式教學活動融入教育活動,小組討論教師提供的案例,并表達自身想法,在相互討論交流中深化學生對生涯規劃主題的認識,由教師進行總結,完成理論知識的內化,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小學生涯規劃教育要求著重培養三年級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克服自身缺點,發揚優點,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改掉缺點,讓學生自信成長。為此教師在課程中可要求學生將自己對自己的優缺點的評價寫在一張紙上,自己保存,隨后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讓學生評價小組中其他人身上的優點和缺點,并在活動中說出對他人的評價意見,要求學生結合自評結果思考:為什么自評和他評內容存在一定差異,圍繞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中鼓勵學生結合日常行為活動和他人的評價意見反思自己的錯誤行為,提出對應的糾正錯誤的方式,在小組討論中說明自身想法,暢所欲言,學習他人的積極思想,讓學生認識到個體形象與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之間的差異,在共享中讓學生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評價自己,看待自己。各組就討論情況進行整理,提出正確評價自己、提升自身能力的建設性意見,教師負責總結,點評各組的討論情況,給出總結性意見,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正確的評價方式應用到生活中,在討論、得出結論和實踐應用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在討論中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在實踐嘗試中提升學生的行為認知能力,將智育目標落實到教學活動中,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成長打好基礎。
(五)實踐強化體驗
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同樣,在小學體驗式生涯規劃教育中,教師應認識到實踐對教育的積極作用,嘗試通過各種渠道在生涯規劃教育中開展實踐活動,保證教育質量。實踐環節的引入通常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校園實踐,即在校園內部完成實踐活動;第二,社會實踐,即教師提前與社會環境溝通,爭取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的支持,開展實踐活動,如到敬老院表演節目、烈士陵園敬獻花環等;第三,家庭實踐為主,通過家校聯合,在家庭環境中開展實踐活動。利用多種資源、多種場景開展實踐活動,營造多樣化的學習體驗,為生涯規劃教育活動的展開提供助力。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合作育人,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完成德育、體育、勞育、美育、智育目標,幫助學生形成更加清晰的個人學習成長規劃。
例如六年級的學生面臨著升學壓力以及對陌生環境的恐慌,同時生理和心理的逐漸成熟也讓學生在與教師和家長交流時容易出現矛盾。為此教師在授課中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想象中的初中生活,并要求學生嘗試用繪畫的形式將腦海中的學習環境展示出來,征得學校同意后,教師可帶領學生到當地的初中學校進行學習參觀,提前了解初中的校園環境,熟悉教室特征,鼓勵學生到預設的展示教室中自由入座,翻看初中教材,感受初中的學習環境,在實地參觀中讓學生消除內心的迷茫和不安。此外,教師可以在課堂環境中開展實踐活動,分發材料,讓學生自主閱讀體會材料中對初中學習生活的描述,引導學生圍繞“小學學習生活與初中學習生活的差異性”進行討論,在討論中讓學生認識到積累知識的重要性,認真學習,努力打好基礎,積極學習文化知識,為今后的學習發展打下基礎。
(六)建立評價體系
評價活動是教師對教學成果的點評,是對教學活動的反思過程,師生都可以在評價活動中正確地認識自己,為后續高質量教學活動的展開打好基礎。體驗式生涯規劃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這也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讓形成性評價代替過程式評價,注重學生在教育中的收獲和存在的問題。例如在《人生目標規劃》生涯規劃課程結束后,教師可在教學評價中結合學生的表現反思教學過程,例如,情境是否存在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況?問題與情境的結合是否緊密,問題過渡是否流暢?學生討論中是否存在離題、偏題情況,自己注意到后有無及時介入討論活動?在總結中語言是否流暢,有無機械性說理?實踐活動的開展是否占用過多時間?能否將戶外實踐轉移到室內環境中進行?在設問與解答的過程中完成自我反思和評價過程,為后續生涯規劃教學活動的高質量展開打好基礎。教師作為公正的評價者,點評學生應從幾方面入手。第一,是否理解科學合理的人生規劃對自身成長的作用,能否在實踐中按照所學知識分步驟做好目標規劃;第二,在討論學習中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是否得到成長,在學習中對個人未來的發展形成了正確認知;第三,是否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養成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從知識吸收、過程投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等方面評價學生的成長情況,為高質量的體驗式生涯規劃教育模式的構建打好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生涯規劃教育對學生未來的學習、成長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教師在授課中應從先進教育經驗和教育理念入手,讓學生在課堂中了解生涯規劃對促進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未來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信念的新時代高素質社會人才。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