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榮
幼兒園課程創生是指教師結合園區的發展現狀、自身的能力水平以及幼兒的發展實際對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目標等進行創新和調整。落實好課程創生,能夠更好地助力幼兒實現能力的提升和發展。園本課程是根據幼兒園的環境資源、教學資源等發展狀況所開設的符合園區發展實際的課程。在課程創生視域下建構幼兒園園本課程,能夠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為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打好基礎。本文論述了幼兒園園本課程創生的意義,并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策略。
一、幼兒園園本課程創生的意義
落實好幼兒園園本課程創生具有重要意義。第一,能夠改變幼兒教師的教學思想。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部分幼兒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會從自身角度出發為幼兒灌輸學科知識。在該種教學模式下,幼兒在課堂上所處的位置相對被動,很難對知識充分理解。在課程創生的背景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關注幼兒的發展狀況,將教學內容與幼兒的實際生活建立起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的反應,并結合具體情況給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以推進幼兒的進步和發展。第二,能夠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重視怎樣向幼兒傳授知識,更加關注幼兒的輸入過程。在課程創生的視域下,教師更加關注幼兒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果,真正站在幼兒的視角進行教學設計,幼兒因此成為學習的主體,有效提升整體的教學效果。第三,能夠促進教師能力的發展。在課程創生的背景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整體的教學效果以及幼兒的反饋,及時對教學方案進行調整和優化。這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為保證園本課程創生的效果,教師要不斷探索和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其能力會有顯著提升。第四,能夠提升整體的教學效果。在課程創生的視域下,教師不能再繼續套用現有的教學方案,而是要結合所在幼兒園以及幼兒的發展實際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使教學方案更具科學性,進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二、“課程創生”視域下幼兒園園本課程的建構策略
(一)結合社會發展趨勢,調整園本課程目標
幼兒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需要逐步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節奏。因此,幼兒教師在課程創生視域下調整園本課程目標的過程要緊緊圍繞社會的發展節奏進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對當前的社會發展趨勢進行深入研究,將其與幼兒園和幼兒的發展實際結合起來,設計有助于幼兒園發展和幼兒成長的教學活動。
例如,在組織開展“救救小動物”的活動時,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當下社會所面臨的環境保護問題建立起聯系。為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教師要搜集與環境保護相關、與動物生存相關且與幼兒生活相關的視頻、圖片資料。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將相應的資料內容借助多媒體設備呈現在幼兒面前,并向幼兒提出問題:“小朋友們,通過觀看教師剛剛播放的視頻,你有哪些發現呢?你想到了什么呢?”“小動物的家園被破壞”“我們的城市不美麗了”,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對環境破壞對生活、人類和動物生存造成的負面影響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教師要引導幼兒展開討論,我們能夠為保護環境、保護小動物做些什么呢?
在課程創生視域下,結合社會發展趨勢調整園本課程目標,一方面能夠讓幼兒對當下的社會發展趨勢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幼兒形成積極的思想意識,助力幼兒日后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節奏,同時對幼兒園的發展有所助益。
(二)結合幼兒發展實際,確定園本課程目標
園本課程所面對的對象是幼兒,教師在建構園本課程的過程中要從幼兒的成長實際以及園區的發展狀況出發。由于生活環境、性格特點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每個幼兒的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教師在確定園本課程的過程中要對幼兒之間的差距展開深入分析,制定科學的園本課程目標,更好地助力幼兒成長和發展。
例如,在組織開展“自己全吃光”的教學活動時,活動正式開始前,教師要對幼兒的飲食習慣和方式進行調查,并做好記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幼兒的不同特點對其展開差異化的教育和引導,使全體幼兒樹立節約糧食的意識,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于飲食習慣良好且懂得珍惜糧食的幼兒,教師要給予其表揚和獎勵,首先,教師要給予其言語上的鼓勵:小朋友表現非常棒,吃光了盤子里所有的食物,真是個懂得珍惜糧食的好寶貝呢,我們一起給他們鼓鼓掌吧。其次,教師要做好對其他幼兒的引導:我們餐盤中的糧食和蔬菜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的勞動所得,所以我們要怎樣做呢?要珍惜糧食對不對?教師要給予表現突出的幼兒每人一枚蔬菜徽章,以示鼓勵。最后,教師要做好對全體幼兒的動員,讓其大聲說出:我們一起努力,做節約糧食的小衛士。
結合幼兒的發展實際,給予其差異化的引導,能夠助力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對于其成長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融合學科教學內容,豐富園本課程
教師在對幼兒園園本課程進行創生的過程中,要提高對學科教學內容的重視程度。對于幼兒而言,學科教學內容貫穿其整個學習生涯,同時對其實際生活產生諸多影響,因此幼兒教師要提高對相關課程的重視程度。學科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習者提供知識工具、培養智力和形成個性及習慣方面發揮作用,幼兒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主要關注后者。
例如,在開展“送圖形回家”和“小餅干”的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幼兒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圖形,實現對數學學科知識的滲透。在活動進行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將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小餅干送到指定區域,提升幼兒對圖形的認知能力。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自己手中的圖形卡片進行自由組合,拼出自己喜歡的圖案。拼裝結束后,教師要讓幼兒對自己所拼的圖案進行介紹,介紹所拼的是什么圖形,并對每一部分的小圖形進行逐一介紹。幼兒介紹結束后,教師要給予肯定,并進行點評,以此加深幼兒對圖形的認識和了解,提升幼兒學習的信心,高效地完成課程創生視域下的園本課程,對幼兒能力的提升和發展有益。
幼兒教師在確定園本課程內容的過程中,要做好對學科內容的滲透,在讓幼兒感受到活動樂趣的同時掌握豐富的知識內容,助力其更好地適應日后的學習和生活。
(四)確定園區自身定位,創新園本課程內容
幼兒教師在對園本課程進行創生的過程中,要對當下的園本課程進行細致的研究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挖掘其潛在的優勢,在此基礎上完成對園本課程的創新。大部分幼兒園在教學方面會投入更多的精力,整體教學水平較高,但是因為沒有對教學流程進行細致的梳理,導致部分教學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運用,影響了最終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組織開展“分樹葉”的教學活動時,部分幼兒教師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會通過手工制作的形式制作不同種類和樣式的樹葉,讓幼兒對其進行分類,或借助多媒體設備呈現樹葉的圖像,引導幼兒完成分類。盡管該種教學形式能夠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幼兒園現有的教育資源。教師在開展該活動時可以充分運用園區現有的資源,可以帶領幼兒到戶外去撿拾不同形狀和樣式的樹葉,并給幼兒時間讓其完成分類。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不僅能夠掌握分類的方式和技巧,還能認識不同種類的樹葉,對其認知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該種教學模式實現了對現有教學資源的充分運用,符合園區的發展實際,對幼兒的進步和園區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幼兒教師在確定園本課程內容的過程中,要從園區的發展實際出發,充分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組織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以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助力幼兒更好發展。
(五)關注活動生成目標,確保課程目標達成
在進行園本課程創生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制定預設目標,讓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或活動結束后實現能力的提升和思想的發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當中,部分幼兒會在活動過程中做出教師預設之外的行動,導致新的生成性的目標出現,教師要對此予以重視,結合實際作出適當引導,以更好地促進幼兒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開展“收積木”這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在活動開始前要制定清晰的教學目標:引導幼兒認識不同的形狀;鍛煉幼兒的分類能力;引導幼兒形成整理意識。但是在實際活動中,部分幼兒會將積木搭起來,搭建出漂亮的造型,以此便形成了一個生成性的目標。盡管幼兒搭積木能夠鍛煉動手能力、思維能力,但是教師要時刻謹記園本課程的目標。因此,面對該狀況教師首先要對幼兒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以及動手能力予以肯定,讓其認識到自身的優勢,感受成功的喜悅。其次,教師要引導幼兒跟上活動的節奏,認真完成積木的分類和整理任務。保護了幼兒學習熱情的同時保證了課程目標的達成,對幼兒的發展有益。
幼兒教師在組織開展園本課程時要關注活動進行過程中以及結束后的生成性目標,結合實際做好對幼兒的引導,確保課程目標的順利達成,同時助力幼兒能力的提升,為其日后的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
(六)優化園本課程目標,助力幼兒全面發展
為保證園本課程價值的充分發揮,幼兒教師在實際工作中要根據幼兒的表現、取得的成果及時優化現有的園本課程目標。即使身處同一所幼兒園、設置了統一的園本課程目標,但是由于個人思路、幼兒年齡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班級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會有差異化的活動形式。此外,幼兒個體之間存在不同,教學的目標一定會各不相同。所以教師要結合實際不斷完善課程目標,以助力幼兒更好發展。
例如,在組織“小超市”這一活動時,教師可以為活動設置一個大方向的目標:保證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并在活動中實現對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的鍛煉和提升。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教師所設置的園本課程目標一定會有所不同,隨著幼兒的不斷成長,教師也要不斷對目標做出調整。對于小班的幼兒,教師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為其設置如下目標:認識超市中不同的物品,嘗試對物品進行分類。對于大班的幼兒,則要設置更高難度的目標,可以在目標中融入學科教學元素:根據商品標牌上的價格計算出購買商品的總價格。隨著幼兒的逐漸成長,教師要結合實際調整課程目標,如讓幼兒在學會簡單分類的基礎上完成計算。
通過對園本課程目標的優化,能夠讓幼兒獲得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學習內容,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同步提升,對幼兒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七)加強教師隊伍培訓,保證課程開展質量
幼兒教師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問題,對此幼兒園要予以重視并采用正確的方式進行處理。一方面,幼兒園可以組織教師開展教研活動,分享教學經驗、探討教學問題。為保證教研效果,幼兒園可以將教研組分成全體教師的教研和同年齡段班級教師的教研。另一方面,幼兒園要定期組織教師開展培訓活動,以促進其綜合素養的提升,進而更好地保證課程目標的達成。
例如,在每個星期教學活動結束后,幼兒園要組織全體教師開展教學分享活動,各年齡段班級的教師要按順序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并提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遇到的困惑。其他教師可以對教學經驗進行補充,對相關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并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教師在學習了更加豐富的教學經驗的同時,其能力也會在日復一日的積累中得到提升。每個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園方要邀請專家對教師進行園本培訓,或請資深教師進行經驗分享。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更多課程創生與園本課程相關的知識,對于其能力的提升和后續教學工作的開展有較大幫助。
教師在幼兒園教學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對教師隊伍的培訓能夠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打好基礎,同時使整體的教學質量得到提升,對于園本課程目標的落實具有重要意義。
三、結語
在課程創生視域下建構幼兒園園本課程與當前的教育發展實際高度契合,幼兒教師在開展各項工作的過程中要對社會發展、幼兒發展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并以此為基礎制定園本課程的目標。要結合園區的發展實際對園本課程的內容進行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園本課程目標的落實情況,對課程目標進行修正和優化,保證幼兒園園本課程的落實效果,進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的成長以及園區的發展。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