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婷

優秀的美術作品表現力極強,具有生動的畫面感。一篇好文章和優秀的美術作品一樣,可以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藝術作品的靈感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能夠反映現實生活,可以說是生活的一面鏡子。當然,藝術作品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創新,發揮作者的想象力,適當運用美術技巧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詮釋作品、傳遞情感。寫文章也是如此。
讀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其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讀者也是通過了解人物來更好地理解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基本上是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所處環境來進行描寫,再加以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來共同表現人物的特征及思想感情等,讓讀者更好地認識并理解作品。這與美術作品塑造人物形象又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從整體出發,結構嚴謹,渾然一體
比照美術作品的創作來看,好的作品一定是有整體框架和構圖意識,然后再進行細節處理銜接,除此之外,還要有合理的邏輯思維,學會梳理和判斷事物之間的關系,合理布局。我們的寫作也是如此,一篇好的佳作一定是結構嚴謹的、布局合理的、重點突出的,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的塑造上筆墨輕重也是不同的。因此,文章創作必須做到條理清晰、布局合理,要緊扣人物的特點和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來設計文章的結構框架,再進行寫作。
二、注重人物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特征
細節決定成敗,創作者的所思所想都是通過細節來傳達的。一幅美術作品的好與壞就取決于細節,所以細節上的處理是至關重要的。文章寫作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獨特的細節描寫,就無法塑造出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形象。細節描寫可以增強文章的真實性,讓文章更加生動具體,文中人物的形象更加鮮活、飽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為顯著,讀來令人難以忘懷。文章的細節描寫又包含外貌、動作、心理、語言、所處環境,人物描寫就是要用生動形象的刻畫手法把人物的鮮明個性特征呈現在讀者面前。下面結合課文來列舉一二。
(一)語言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個性,折射社會現實
語言是人物內心的直接反映,對人物的語言進行描寫,可以揭示人物的身份以及當時所處環境中的地位高低。語言也是人物涵養的表現形式之一,能夠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不僅如此,對人物語言進行描寫可以推動文章故事情節的發展。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語言描寫的作用就得到了充分體現。
作者對父母的語言描寫入木三分。如在是不是要買牡蠣的問題上,母親擔心花錢,就以容易生病為借口要求少買點,甚至說“至于若瑟夫,他用不著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從母親的這些言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塑造的母親就是一個生活貧困、精打細算、節儉度日的小市民形象。另外,母親嫌棄于勒沒有出息,給家庭造成了負擔,從語言中可以看出母親對于于勒的態度是疏遠的,反映出母親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就是自私自利的。從父親的言語中:“啊!啊!原來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來了……謝謝您,船長?!笨梢钥闯龈赣H是軟弱無能的,反映出父親遇事慌張沒主見的性格特點。另外,從父母的語言中也可以看出,他們對于于勒態度的好壞是隨著金錢而變化的,他們也是為生活所迫,這充分反映出處于社會底層的窮苦人民的辛酸和無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到了只能用利益來衡量的地步,彼此無親情可言,由此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通過描寫人的自私自利、性情涼薄,反映出時代的悲哀。
(二)動作細節描寫,鮮活人物個性
對人物的具體動作進行描寫,可以更加直接地展現人物的形象特點。通過動作細節描寫,可以直接將要刻畫的人物寫活,在這一點上,值得一提的就是《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文中,對劉姥姥用餐時的動作展開的細節描寫。
在這篇文學作品中,對劉姥姥在大觀園用餐進行的人物刻畫,真可謂生動形象。在聽到賈母一聲“請”之后,劉姥姥的動作表現是“站起”“鼓著”“直視”,聽到賈母讓其吃的時候,她先是站起來說了一段逗趣的話,然后鼓著腮幫子,表面上看劉姥姥粗鄙、人傻,其實通過對劉姥姥這些動作細節描寫,我們可以看出她絲毫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低下而自卑和拘謹,反而詼諧幽默地去逗趣旁人,一個樸實憨厚的人物形象就出現在我們腦海中。
再有對吃鴿子蛋的場景描寫,對吃的過程進行了動作細節描寫。如“夾”“撮”“伸著”“滑下來”“滾”“放下”“揀”一系列動作,其中既有劉姥姥的動作,也有鴿子蛋的狀態,她的“夾、撮”動作,充分展示了鴿子蛋的滑而難夾起,也表現出劉姥姥的憨厚老實,她想要使出渾身解數夾起這美食;“放下”與“揀”則寫出劉姥姥的樸實,對于食物的愛惜,“伸著”一詞傳神地刻畫出人物不拘小節的鮮明特點,表現出人物的滑稽而不失憨厚、善于逗樂的性格特征。
劉姥姥只是社會底層的一個農家老婦人,通過對其用餐過程的動作細節描寫,讓讀者從表面上看劉姥姥好像愚昧無知,實則是大智若愚,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懂得怎么去逗趣和取樂那些上流社會的人,說明劉姥姥的隨機應變能力強,且風趣幽默。此文對于人物形象的刻畫,除了劉姥姥這一人物外,在對眾多的賈家人及丫鬟、主子的描寫刻畫上,也運用了許多動作細節描寫。比如,聽了劉姥姥的一席逗趣言語后,寶玉的“滾到賈母懷里”,湘云的“噴出了茶”,還有一些彎腰曲背,躲著蹲著笑的,不僅寫出了眾多人物被劉姥姥的言語逗樂的熱鬧場景,也從側面展現了劉姥姥的風趣和農家人特點。
(三)神態細節描寫,人物更加生動,栩栩如生
對于人物的神態進行描寫和刻畫,可以反襯出人物的內心思想及情感,因此在美術作品的創作中,對于人物神態的刻畫尤為關鍵,是整部作品的靈魂和點睛之筆。在寫作中也是如此,如果對人物的神態進行細微的觀察和描寫刻畫,會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人物的內心情感變化,文章會變得更加生動形象。神態描寫一般包含對人物的外貌及穿著打扮、神情等細節描寫,它可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內在品質。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對于父親的神態也進行了細致的描寫,比如煞白的臉色及呆愣的眼神,這里對于臉部顏色和眼神進行的神態描寫生動形象地刻畫了父親受到驚嚇時的神態。人物內心在想什么,我們雖然無法看到,卻可以通過人物的神態來捕捉,神態就是心理活動的折射。
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就是需要通過這些生動形象的文字來進行描繪,不僅有人物的穿著、人物的面部表情描寫,還有心理活動的真實折射。一段精彩的人物神態描寫可以使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活靈活現,讀來更加真實、生動、有血有肉,也能更好地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
總而言之,不管是哪一類的細節描寫,都需要我們認真地觀察生活中的細微和具體的變化,只有做好細節描寫,串聯起每一個必要的細節,文學作品才能熠熠生輝。從寫作實際出發,對人物進行細節描寫刻畫,才能讓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三、善用修辭手法,增添文章色彩
在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往往會運用一些描繪技巧來增添作品的感染,比如通過烘托、渲染、對比等方式來表現作品的藝術感,提高作品的藝術層次。對于文學創作來說,想要文采飛揚,人物個性突出,也不可避免地要運用一些修辭手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在寫作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對比、烘托、排比、比喻、擬人等,這里列舉一二來進行說明。
如在魯迅的《故鄉》一文中,不僅描寫了少年時期閏土的穿衣打扮和神采飛揚,還描寫了成年后閏土的衣著及談吐,在這里就采用了對比的手法來表現人物前后的變化,刻畫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這是對同一人物性格前后變化進行對比,反襯出社會現實的悲慘現狀,還可以對不同人物進行對比,來突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對于菲利普夫婦這兩個人物進行的描寫刻畫,就反襯出兩種不同的人物性格特點。對比手法的運用,對兩種不同人物形象和同一人物形象前后性格變化進行刻畫,有利于突出人物個性,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無論是對文章從整體結構進行把握,還是從細節處進行人物形象的描寫刻畫,又或是對人物進行多方面的對比和烘托,都是為了突出人物個性特征和人物本質,增強文學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就如同美術作品的創作一樣,需要我們運用一些特定的表現手法和表現技巧來突出人物個性,讓人物從作品中走出來,更加真實地刻印在讀者的大腦中,讓人物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進一步增強,從而提升整個文學作品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