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玉平
考點概述
人物傳記在高考文言文閱讀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高考所選取的人物傳記多體現出勤政為民、無私奉獻、清正廉潔等品質,或體現出勤奮刻苦、正直善良、注重忠孝、敢于承擔責任等品質。歸納起來,高考選取的傳記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多積極向上,這也體現出高考命題引導和培養考生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基本原則,考生掌握這一點對于理解和分析文本非常重要。
當然,要想準確完成高考文言文閱讀題要堅持“字字落實、句句過關”的八字方針,考生要認真落實每個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落實影響到句子理解的文言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識。重點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無論文言實詞還是虛詞,都要聯系上下文,注意語境,或者推測其含義,或者直接判斷其意思。二是熟記一些常見的人物傳記高頻詞詞義和用法,比如涉及官職升遷、道德品質、人格修養等詞語。三是斷句、文段分析、特點概括等要在基本落實字詞和句意的基礎上進行的。其中斷句更要注意找到某些具有標志性的詞,如語氣詞、表示開端或者結束的詞等。
知識鏈接
人物傳記高頻詞
1.與政事相關的詞
官員到某地任職,做一些相關的政事、實行一定的政策,會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貶評論,于是官員與百姓、官員與官員、官員與國君(帝王)之間就會有許多“動作”發生。比較常見的有:(1)詣:到,去。(2)勸:①鼓勵,獎勵;②受到鼓勵、獎勵。(3)課:①考核;②督促;③征收。(4)風、化:教育感化。(5)按、案:①巡視,巡行;②考察,核實,查明。(6)游:①游玩,游覽;②旅行,外出求學或求官;③交際,交往。(7)趣、趨:①小步走,跑;又引申為趕快,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舉報,檢舉,揭發。(9)白:告訴,報告。常用于官吏之間。(10)短:進讒言,說壞話。(11)害:嫉妒。(12)聞:①聽說,聽見;②使聽到,報告給……知道。對于義項②,考生要特別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統治者——國君,知道了這一點,閱讀下文時就不至于認為后面國君和主人公發生的事件突兀。如“昧死以聞”“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13)折:指斥,指責,駁斥。(14)讓:①責備,責怪;②謙讓,辭讓。(15)黨:偏袒,伙同,包庇。(16)矯:假托,假傳。(17)質:①作人質;②抵押。(18)次:①臨時駐扎(用于軍隊);②住宿,停留(用于個人)。(19)輸:繳納(貢品或賦稅)。這個意思由“輸送、運輸”引申而來。(20)當:判罪,判刑,處以刑罰。(21)坐:①因……而犯罪,觸犯;②牽連,定罪;③由于、為了。(22)多:贊揚,欣賞。(23)少:輕視,看不起。
這是一些常見的單音動詞。我們基本可以按照官員行為、他人(官場)反應、社會評價三個層面來掌握。
2.表人物個性的詞
耿、(仁)厚、(仁)矜、耿介、剛毅、周密、寬厚、正直、埂、鯁、骨鯁、鯁切、聰、慧、敏、木訥、佞、詐、阿諛、諂讒、譎、狷介等都用于表現人物的個性,與今義差別不大。其中不易理解的有以下幾個詞:(1)耿:光明。(2)埂:正直。(3)鯁:直爽,正直。(4)佞:能說會道,引為巧言諂媚。(5)譎:欺詐,玩弄手段。
3.表人物品行的詞
行、德、操、節、清(廉)、淫(靡)、貪(濁)等。
4.表敬重的詞
敬、重、尊、恭等。
5.表贊揚的詞
多、嘉、稱、譽、與、許、嘆等都表贊揚,其中不易理解的有以下幾個詞:(1)多:稱贊。(2)嘉:贊美。(3)與:贊許。
6.表違背的詞
牾、忤、逆、倍(背)等。
7.表揭發的詞
劾、訐、揭、擿等。
8.表害怕的詞
畏、懼、憚、懾、駭、患等。
9.表嫉恨的詞
惡、厭、憎、貶、銜、怨、患、疾、恨、怒、詛等。
10.表暗中的詞
陰、間、密等。
11.表誣陷的詞
中、譖、誣等。其中“譖”是“說壞話,誣陷別人”的意思。
12.表勸說的詞
說、勸、規、諷、譏、謗、諫等。
13.表責備的詞
過、責、咎、誅、讓、譴、尤、折等。其中“讓”意為“責備,責怪”,“折讓”意為“指斥,責備”。
14.表寬容的詞
容、貸、恕、寬等。
15.表喜樂的詞
樂、欣(然)、悅(說)、歡、蹈舞等。
16.表哀怒的詞
怒、憤、惱、忿恚、涕泣、罵、責、戾、詬、謾等。其中不易理解的有以下幾個詞:(1)戾:①兇暴,猛烈;②違背、違反或乖張,不講情理。(2)詬:①恥辱;②罵。
拓展延伸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題。
王恂字敬甫,中山唐縣人。父良,潛心伊洛之學,及天文律歷,無不精究。恂性穎悟,生三歲,家人示以書帙,輒識風、丁二字。六歲就學,十三學九數,輒造其極。歲己酉,太保劉秉忠北上,途經中山,見而奇之。及南還,從秉忠學于磁之紫金山。癸丑,秉忠薦之世祖,召見于六盤山,命輔導裕宗,為太子伴讀。中統二年,擢太子贊善。三年,裕宗封燕王,守中書令,兼判樞密院事,敕兩府大臣:凡有咨稟,必令王恂與聞。初中書左丞許衡集唐虞以來嘉言善政為書以進世祖嘗令恂講解且命太子受業焉又詔恂于太子起居飲食慎為調護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恂言:“太子,天下本,付托至重,當延名德與之居處。況兼領中書樞密之政,詔條所當遍覽,庶務亦當屢省。”帝深然之。
恂早以算術名,裕宗嘗問焉。恂曰:“算數,六藝之一,定國家、安人民,乃大事也。”裕宗問以心之所守,恂曰:“許衡嘗言:人心如印板,惟板本不差,則雖摹千萬紙皆不差;本既差,則摹之于紙,無不差者。”裕宗深然之。詔擇勛戚子弟,使學于恂,師道卓然。及恂從裕宗撫軍稱海,乃以諸生屬之許衡,及衡告老而去,復命恂領國子祭酒。
帝以國朝承用金大明歷,歲久浸疏,欲厘正之;知恂精于算術,遂以命之。恂薦許衡能明歷之理,詔驛召赴闕,命領改歷事,官屬悉聽恂辟置。恂與衡及郭守敬等,遍考歷書,晝夜測驗,創立新法,參以古制,推算極為精密。歷成,賜名授時歷,以其年冬,頒行天下。
十八年,居父喪,哀毀,日飲勺水。帝遣內侍慰諭之。未幾,卒,年四十七。初,恂病,裕宗屢遣醫診治,及葬,賻鈔二千貫。延祐二年,贈推忠守正功臣、光祿大夫、司徒、上柱國、定國公,謚文肅。
(節選自《元史》)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初/中書左丞許衡集唐虞以來嘉言善政/為書以進世祖/嘗令恂講解/且命太子受業焉/又詔恂于太子起居飲食/慎為調護/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
B.初/中書左丞許衡集唐虞以來嘉言善政/為書以進/世祖嘗令恂講解/且命太子受業焉/又詔恂于太子起居飲食/慎為調護/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
C.初/中書左丞許衡集唐虞以來嘉言善政/為書以進世祖/嘗令恂講解/且命太子受業焉/又詔恂于太子起居/飲食慎為調護/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
D.初/中書左丞許衡集唐虞以來嘉言善政/為書以進/世祖嘗令恂講解/且命太子受業焉/又詔恂于太子起居/飲食慎為調護/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
2.下列對文中黑體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己酉,采用干支紀月方式所表示的月份,干支紀月和干支紀年都以六十為一個周期。
B.國子祭酒,學官名,為國子監的主管者。國子監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
C.赴闕,指入宮覲見皇帝。闕,古代皇宮前面兩邊供瞭望的樓臺,代指帝王的住所。
D.哀毀,因居親喪悲傷異常而毀損其身,常作居喪盡禮之辭。古人居喪又可稱作丁憂。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恂聰穎過人,三歲就能識字,六歲開始上學,十三歲學習九數,并且達到了最高水平;后來得到劉秉忠的賞識,跟隨他在紫金山學習。
B.王恂受命輔佐指導裕宗,擔任太子伴讀,后又被提拔為太子贊善;裕宗對他深為倚重,下令兩府大臣,凡有咨詢稟報,必須讓王恂參與。
C.王恂學識淵博,是一位難得的良師,因而裕宗令其負責教授所有皇親國戚的子弟;后來由于許衡告老還鄉,裕宗又讓他兼任國子祭酒。
D.王恂認為算術在六藝中地位十分重要,有定國安民的作用;他與郭守敬等人遍參歷書,日夜觀測天象,并做精密推算,創立了新歷法。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人心如印板,惟板本不差,則雖摹千萬紙皆不差。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以國朝承用金大明歷,歲久浸疏,欲厘正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對于調護太子,王恂有哪些主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