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意識是教育改革背景下落實物理學習的要求和目標。高中物理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實用型、創新型人才,強調物理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基于此,高中物理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從生活化視角出發,將物理學科的實用性與生活體驗相結合。生活化教學是奉行以學生為主體,注重生活化體驗,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重要教學方法,能夠更加高效地幫助學生完成課程任務,促進其核心素質的養成。本文將從“基于生活體驗的高中物理學習研究”這一題目出發,結合傳統教學中高中物理教學現狀,分析生活體驗在高中物理學習中的意義,探尋其實現路徑。
一、傳統高中物理教學課堂現狀
在高中物理課堂教育教學活動中,注重理論講解而缺乏動手實踐;極具依賴教材而忽視課外知識拓展;關注知識點的講解與背誦而忽視人文性因素的滲透,致使部分學生對于物理這門課程存在著錯誤的認知,他們普遍認為物理知識抽象難懂、學習過程枯燥、復雜,對于物理的偏見使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探究的興趣,也就無法讓學生意識到物理學科的實用價值,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同時,單一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也讓學生感到厭倦,枯燥無味的課堂氛圍也就導致了學生學習效率低下、缺乏自主學習意識。對于教師來說,一方面許多教師自身對物理學知識的文化掌握不多,自身專業素質的限制導致教師的課堂講解不夠深入。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升學考試制度的影響,物理課堂知識的教學更多的是圍繞“如何提升學生的成績為主”開展落實,難以保證課堂知識教學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從而也就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傳統的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失去學習主動性,無法滿足學生的整體學習需求。
二、基于生活體驗的高中物理學習意義
(一)有利于將高中物理學習貼近生活
基于生活體驗的高中物理學習的第一個重要意義就是讓知識走出課堂,貼近生活。無論何種學科的知識點都必須在生活實踐中找到著力點,才能夠帶領學生走出課本內容的狹隘界限,特別是對于物理內容的抽象性和難懂性,淺顯的書本認知遠不及親自參與的生活實踐。傳統的教學中,物理教師很大程度上按照教學大綱的規劃傳授知識,方法的單一與內容的枯燥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要求,將學生的思維禁錮在課程之中。但將生活化教學融入進物理課堂之中,首先就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現狀,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將中學物理科目的教學模式加以革新并對教學內容也做出了改變,根據學生的認知、成長規律做出了梳理,全面凝練了課程知識的要求;其次,充分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加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并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了勇于分析問題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好習慣,進一步加強高中階段學生對于物理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二)有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
中學的物理基本知識主要由物理概念、思維能力、科學探究、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等這些知識點所構成,在中學物理教育課程中,要通過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為國家培育實用型、創新型人才。物理是一門與生活結合緊密的學科,知識內容涉及到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在課程教學中加入生活要素,通過問題的解決,能夠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科學觀,在探索實踐中養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其個人看法、能力和知識的有效提升。此外,生活體驗式教學能夠促進高中生物理思維能力的提升,物理科學思維能力的養成對于學生之后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是學生智力與科學學習能力的發展結晶,需要基于科學知識作為基礎,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實現靜態和動態之間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獨有的個體智力特征。生活體驗式的高中物理學習所展現出的是一種“教與學”互動式的模式方法,真正體現出“知行合一”的教育使用功能,實現了“智育”教育的進一步深化,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為國家、社會培育出了實用型、創新型人才。
三、基于生活體驗的高中物理學習的實現路徑
(一)基于生活體驗創設問題情境
利用實驗創設問題情景,可以讓課堂教學實現步步深入,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動機,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形成嚴謹的態度、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通過課堂上問題的設置,能夠讓學生集中精神,將注意力放置在課堂中。問題設置不應該簡單集中在物理問題上,而是要為學生創設相關的物理情境,并根據生活體驗、教學實際來設置問題。
例如,在進行學習《物體運動速度的測定》時,就可以采用物理模型或實驗的方式在課堂中進行驗證,也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在現實道路中行駛車輛的速度與軌跡,想一想一輛在筆直道路上行駛的汽車,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時間相同,那么這輛汽車所呈現的是什么狀態?它在做什么運動?當乘坐的這輛汽車在擁擠狀態不同的道路行駛,因此司機會根據路況切換不同的擋位,那么此時的汽車在做什么運動?與第一種的狀態有何不同?通過問題的設置以激發出學生的主動思維,在學生思考、分析問題過程中,能夠在大腦中聯系已有知識,通過質疑、分析和推理,完成物理知識的建構。在問題提出后,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空間,鼓勵他們主動質疑,在操作環節中鍛煉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交流和評估中鍛煉學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在總結與歸納中鍛煉學生的知識建構能力。根據生活體驗、教學實際來設置問題,讓問題能夠貼合學生生活,更好地引起學生共鳴。
(二)基于演示實驗引導主動觀察
高中物理中的很多原理、概念,都是通過實驗得出,利用實驗來導入新課,能夠引導學生主動觀察,從感性思維升華至理性思維。縱觀物理學史的發展,實際上都是實驗推動的,利用實驗現象,能夠讓學生觀察到物理知識從抽象到直觀的變化,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為課堂教學提供良好的開端。
例如,當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關系》的問題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實驗教學,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實驗所需要的工具主要有小車、橡皮筋、木板、打點計時器、紙袋和鐵定等,用一條橡皮筋拉小車做功記為W,用兩條橡皮筋拉小車做功為2W,三條橡皮筋做功為3W,用打點計時器測出每次小車獲得的速度v,根據三次實驗所得出的W和v,制作出關系圖,由此可以找到v與W之間的關系式W=1/2mv2。在授課前,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來設計出與之相關的實驗,實驗要簡單易行,并且物理現象明顯,避免由于實驗失誤造成各類問題,讓學生可以積極思考、抓住認知矛盾,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結構體系。當學生完成物理實驗后,會加深對于物理問題的認知和概念的理解。雖然物理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來學習研究物理問題,但是不能讓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現象,物理實驗的學習能夠極大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實驗教學方法不僅能夠促使學生主動觀察、思索實驗的效果,而且大大促進了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三)引導學生認知生活中的物理問題
學生之所以對于物理知識有抽象性認知,甚至排斥物理課程,是由于多數學生不了解物理問題的起源與物理學科的實用價值,做不到學以致用。物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生活中包含著許多物理學知識,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更為主動地關注生活中的物理知識。
例如,當學習《圓周運動》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運轉的機器齒輪、旋轉的陀螺等隨處可見的物品,以加強學生對于課文知識的理解,而不要課堂一開始就開門見山地為學生講解圓周的運動軌跡和性質特點,這樣會讓學生錯失觀察物理現象的機會,抽象化的概念可能會導致學生錯誤的認知。再如,生活實踐中處處都有物理學的知識,生活中常見的有電飯煲煮飯是將電能轉化成內能;電燈的使用將電能轉化成為內能和光能;廚房中的鍋鏟、湯勺等炊具用品采用木制手柄,是因為木頭不導熱,以避免在烹飪過程中燙手,這些物理學的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也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在物理教育教學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適當地以生活中的“小妙招”導入教學,引入生活化的問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反應來判斷其知識的儲備情況,加入學生思考,并通過師生互動來得出結論。
(四)借助線下網絡資源帶領走出教材
高中物理教學可以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并適當結合“線上+線下”的立體化的教學模式。它不同于傳統的課內教學,既能夠以融合生活化的元素使學生更加立體、全面地學習物理學知識,又能夠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造豐富的教學資源,帶給了學生全新的體驗和感受,使其更為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的學習之中。
例如,當學習 《離心率》這一知識內容時,為幫助學生理解離心運動的軌跡特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洗衣機脫水工作中的過程;在講述“摩擦力”這一章節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投射小鳥煽動翅膀,飛機升空的圖像,引導學生思考:飛機升空的工作原理;在探究“超重和失重”這一內容時,借助多媒體播放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生活片段或投射3D投影。借助網絡教學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廣大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上各類優秀教學資源,建立物理電子資料庫,并結合班級內每名學生的具體情況篩選出最適合他們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以互聯網為媒介開展生活化教學,幫助學生將原本抽象的知識實現了直觀形象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大大增強了高中物理課堂的教學效果和質量。
總之,帶入生活體驗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行之有效并適應社會發展的教育方式,對于增強高中階段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重大意義。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營造問題情境,以符合高中生生活體驗的情境教學引發其思想沖突,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提高中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運用,通過實驗教學促進學生思維活躍,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問題,激勵學生學以致用;并善于借助多媒體網絡資源,帶領學生走出教材,開闊視野。另外,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反思和研究任務課程設置存在的缺陷,并進行合理地解決,以此推進活動體驗式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