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萍
教師在引導學生的學習中,要充分學會質疑和問難的教學方法,做到好答疑善問,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其達到小疑易行、大疑大進的效果。數字、符號、公式、定理,這些枯燥無味的數字不會對學生提起多大的興趣,如果我們還在課堂上只注重學生對運算掌握的熟練程度、對定義的理解程度、對知識的應用程度,反而往會導致學生把學習數學知識當成任務來學習,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厭煩情緒。可想而知,培養學生一味質疑和問難的習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于教育知識點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強他們課堂上學習的積極性。
一、創設學生質疑問難習慣條件
北師大實驗版初中三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好玩》中的“有趣的推理”,正好借助這個階段培養了學生的好奇心,并且對于符號、表格、分類、簡單的推理都有一定的理解與認識,因此教材在這個階段設計這個內容,并借助于表格來進行推理便是這節課教學的重點,要求我們的學生會質疑和問難,在這些質疑和問難中找到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并且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就成了本節課的難點。
筆者以猜一猜“誰是弟弟”引題,拋出線索,學生質疑:沒有信息,怎么猜?接著出示信息一,學生又質疑:這條信息也不能準確判斷出誰是弟弟。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質疑中,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也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推理需要信息,而且是需要關鍵的信息。
筆者在研究中發現,為學生質疑問難習慣培養創設條件,可以充分調動這個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數學中的特點,爭先恐后地質疑,讓其學習有目的性,表達能力也得到了訓練提高,思維更加活躍。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中就會引用很多數學拓展知識,如《認識大數》有《中國古代記錄數字的方法》,《重復的規律》有日歷、鈴鼓、季節等拓展知識。在進行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古人計數》一課時,課文中記載了古人用石頭、繩子等來記錄自己收獲的事物,筆者讓學困生先觀察圖上知識,思考:如果生活在古代,你會怎樣計數?瞬間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即覺得有趣,又覺得原來古人學習數學也是有竅門的,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拓展知識,激發他們的質疑問難的興趣。
在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數學質疑問難興趣培養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逐漸引導學生的數學興趣,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興趣對于數學學習的重要性。
二、挖掘學生質疑問難習慣的興趣
小學生以形象具體為主的思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讓學生有目的地質疑才有能力去解決。同樣在這節《有趣的推理》中,在本節課教學中,以情境圖導課,這時候就要引導學生閱讀信息,閱讀后,筆者停留思考的時間:“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的嗎?”同學們在閱讀后會提取關鍵的信息,找到關鍵信息,還會幫助同學們理解關鍵信息的意義,充分提供閱讀基礎,找出關鍵信息,關鍵信息找對、目的明確、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提高了,信息找出后,讓學生在閱讀條件中產生疑問。因此教師在利用閱讀基礎前,可以有意提醒學生:你閱讀以后,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嗎?或你發現什么信息比較重要呢?等等,讓學生帶著目的去閱讀,這樣疑問也就隨之產生了。
《標準》提出:能初步運用現代生活經驗,對各種有關自然界的復雜信息現象作出基本解釋,并可以初步、系統地學會用具體的維數概念描述某些現實世界環境中出現的最簡單現象。又如提出了:在分析解決具體問題過程中,能同時進行許多簡單直接的、有邏輯條有理可循的思考。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也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充分給足思考的時間是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去思考,思考好了以后,讓學生去表達。
比如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分數再認識》中,這里的“再認識”就已經明確地告訴大家,這部分的知識與之前的知識有聯系又有區分。一個是標準不同,意義也就不同;二是重點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出示三個圓形圖時,首先引導學生觀察三幅圖的不同,引導學生質疑,不同在哪兒?區別在哪兒?當學生在討論中明確了標準與意義的區別后,再來解決“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就易如反掌了。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或自主的質疑,充分地激發起學生濃厚的研究性學習之求知欲力和興趣。
三、提高學生自主質疑問難習慣的方法
1. 合理運用遷移,提高學生自主質疑問難習慣的方法
在數學學習中,利用遷移,可以大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很大程度上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填數游戲》節課中,學生在解決了“挑戰游戲”后,設計了“挑戰升級”,從原來的三條信息加深到四條信息,由三個問題關系加深到四個,不僅鞏固新知識,又遷移解決拓展問題,筆者給足了時間,讓學生充分思考、充分表達,不僅把問題解決好,也收獲到了學習成功的喜悅。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一書中提到:沒有深度學習就不可能觸及知識的本質,就不能很好地培養高級的思維能力。數學課堂應當激發起學生探究質疑與問難解惑的興趣主動性,要盡量具有一定科學性、邏輯性、有序性好的特點。教師積極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不僅小組合作交流互相質疑,也可以在求助中質疑問難來獲得新的知識技能,產生學習的興趣。
2. 有目的地備教材,豐富質疑素材
筆者在備教材中,預設的教學目的是借助表格進行推理,會利用排除、分類的推理方法進行解決問題,聯系到之前所學的知識,推理其實無處不在。例如“填數”“找規律”,如何讓新知識遷移到這些知識中,讓學生會在質疑中解難呢?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環節: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呢?學生爭先說出了自己的獲得后,師:你還有什么想要告訴大家的嗎?學生經過思考后,有一位學生說:老師,是不是以前我們就會推理的問題呀?質疑萌發一點點,也要給予最大的鼓勵,給這位學生一個贊后,也激起其他學生思考方向的多面性,總結出推理的應用性及包容性。“質疑”就是學生思維的發光點,教師正確、適時地引導,會讓學生思維更加活躍,課堂學習有效性也大大有了提高。
思考是學習的核心、靈魂,是人類的天性。思考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選擇主動成長。學生往往思考簡易、思考斷片、思考貧乏。教師借助課堂教學,推動學生思考由外而內不斷發生、發展。只有思考,才能更好、更快地發現所學知識的本質規律,深刻洞察知識間的相互關聯,重構屬于自己的知識網絡,刺激對問題的敏捷度,提升思考問題的核心能力。而質疑問難就是在思考的背景下,讓學生主動去解決問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福建省名師羅明亮教授在一節示范課《口算乘法》一課教學時,一開篇就提出了問題:為什么乘法口訣就到“九九八十一”呢?他拋出問題后,沒有限制學生思考的范圍,而是讓學生在討論中去解決問題,學生們毫無拘束、興高采烈地討論著,整個課堂活躍,又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觀摩這一節優秀課堂實錄后,筆者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提出的問題太呆板,學生也不愛回答,不是因為問題太難,就是問題太簡單,學生毫無興趣,這樣毫無學習氣氛,學生也就越不喜歡學習數學了。因此筆者在撰寫導學案,設計主問題時,盡量設計學生有興趣的問題,而不是按課標的內容,按步就班,在備課時,熟讀課標,深刻領會編者意圖,把主問題設計得深刻,又不失其趣味,讓討論更加充分、深刻,特別對學生的思維激發會有更多的幫助。
3. 利用小組合作形式,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習慣
教師請能力較強的學生幫助能力弱的,也可以請能力弱的學生自由選擇互幫互學對象,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讓學生有存在感,也讓學生有了自信心,深刻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愉悅。在互幫小組找到推理的突破口后,再給學生適當的評價、激勵及引導上的加強,這樣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也讓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有了很多不同的方向。我們在進行研討課《比的認識》這一課教學時,黃老師利用主問題引導學生充分討論,學生在小組討論中解決問題,當發現學困生有困惑時,及時請小組長再進行表達,在小組中更好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傾聽他人的意見。不僅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也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在與同伴交流中,一般以一個一個談話的形式輪流呈現出來,這樣面對了每一位學生,也讓每一位同學有了語言表達的機會。在交流中,有贊同的,也有否定的;也會產生質疑,需要進一步加以解釋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說自己想說的內容,而且要對同伴提出的問題、發表的意見產生回應,在不斷交流中產生思想的撞擊,融合彼此的經驗。
質疑和問難都是我們小學數學課堂和教學方法的最重要的一次改革,是我們科學思維探究的出發點的一次突破,它本來就是一把思維鑰匙,設置它可以去開啟我們任何一種思維學科的思維智慧之竅門。沒有了質疑與問難,就絕對不會去有一種新東西的思維創造;沒有了質疑和問難,也就永遠不會去有什么新東西的思想;沒有質疑問難就不會有更強的求知欲;沒有質疑和問難,就不會有更新的方法。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好習慣,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讓學生更深層次地學習,只有在學習中產生了“質疑”,學生就有“解決”的目的,學習興趣也就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