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會寧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重在對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正確價值觀念、積極人生態度等進行培育,其教與學的方式選擇,便成為其育人功能得以切實發揮的關鍵。項目化學習則是建立在“以生為本”理念基礎上的全新教學策略,其重在以動態化、發展性、探究式的教學項目為依托,來促進學生的思想認識提升與綜合素養塑造。而實現項目化學習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深度銜接,讓學生在多元認知項目的驅使下,積極參與至對重點道德規范、基本法律要求的學習與內化,以切實促進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念培植,來確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則不僅更利于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的強化,且更利于學生的健全人格塑造。因此,教師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時,應以充分運用項目化學習策略為依托。就教學中需要達成的目標、內化的知識、掌握的技能等,置于探究性、思辨性、實踐性認知項目領域,為學生彼此間的研討、交流、互動而鋪設廣闊路徑,來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使項目化學習的育人功能得以切實發揮。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項目化學習概述
項目化學習,既是一種教學方法,又是一種育人模式。其中在以習得和掌握知識,培育與發展技能為導向,通過對輔助性項目問題、任務、活動等的構建,將具體教學內容置于各項目領域,為學生的探究開展、實踐落實而提供參考,使學生在更為真實、直觀、具體、形象、豐富的認知體驗中,獲得技能與素養的形成,來引領其完備認知體系的構建與健全人格的塑造。而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顯著的德育功能,使得項目化學習在其中的運用,更具必要性,且更利于預設教學的目標的達成。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項目化學習的作用分析
通過對項目化學習的落實與運用,可切實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且對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培養、認知潛能開掘、綜合素養塑造,以及課堂教學實效的強化,均具有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
1. 可切實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依托對項目話學習的開展,使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活動的開展,由“直接講授”“強制灌輸”向著“主動探究”“深度實踐”領域遷移,這不僅可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趣味性、生命力,同時切實消除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與缺憾,更利于課堂教學實效性、精準度的強化。同時,項目化學習也進一步增進了師生、生生的互動與協作,來實現對多元化、豐富性、高質量認知生態的構建,以及高效課堂的打造。
2. 可更好地發展學生健全人格
學生在投身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其參與的機會、互動的機會、實踐的機會必然會切實增強,不僅可切實凸顯其課堂主體地位,而且對其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的激發,也會帶來積極影響。同時,通過對項目問題的構建、項目活動的設計、項目任務的實施、項目情境的創設,學生的思想認識也會發生進一步轉變,勢必更利于其認知自信的建立,以幫助其找到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成就感與滿足感,來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項目化學習的運用原則
項目化學習是以美國教育家杜威所提出的“做中學”教育思想為理論基礎的認知策略,其著重強調課堂學習內容、學習過程與實踐應用的緊密聯系,以引領學生在參與“項目”實踐中開展知識學習,進行品德鍛造。這使得教師在借助項目化學習落實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指導時,必須切實踐行實踐性、發散性原則,以據此來助推學生的認知發展。
1. 實踐性原則
學生可借助教師所發布的不同學習項目,通過對相關資源、材料、信息等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來感知不同道德與法治理論的現實意義,在此基礎上借助已有經驗、已得技能來進行探索與實踐,并通過多次嘗試、反復體驗,與自身認知現狀進行對比分析,來審視良好道德品質之于自身健全人格塑造的價值與意義,為學生逐步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而助力,來促進其在實踐中獲得認知發展與自我實現。
2. 發散性原則
教師可結合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領域的不同教學內容,以及其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性,將教學中所需要內化的思想、理念等,置于發散性認知項目領域,促使學生在“項目”中進行探究與感知,并通過彼此間的合作、互相間的互動,來審視自身認知現狀,以據此來促進學生的發散性看待不同生活現象、行為、事物的能力,來引發自身思想驚醒,以更好地規范學生行為,來致力于對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與高尚道德情操進行培育。
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項目化學習的運用對策與途徑
受學科特性的影響,以致初中道德與法治在學生思想認識提升、健全人格塑造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扮演著積極角色。而其教與學實施方式與策略的構建,便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認知發展需要滿足,且對于其正確的“三觀”建立、完善自我重塑,均具有現實意義。因此,教師應以切實運用項目化學習為輔助,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需要,來加強對輔助性項目任務、活動、素材等的構建與開發,并將其以多種方式、多元視覺遷移至學生視域。來引領其在參與項目實踐、探究、體驗的過程中,慢慢獲得認知蛻變,以更好地助推其思想認識提升與健全人格塑造。使建立在項目化學習基礎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開展,成為引領學生自我實現與認識升華的堅實保證。
1. 在充分借用生活化素材的基礎上構建探究項目,為學生能力提升搭建平臺
由于生活是學生認知發展的源泉,更是引領學生審視自我、提升自我的鋪墊。而通過對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關的生活元素的開掘與整合,來構建學習項目,并據此助推學生對道德、法治理論的理解,則勢必更利于初中道德與法治項目化學習的高效實施。因此,教師應以具體教學內容為參考,通過對其深入分析與全面研究,來加強對輔助性生活元素的利用。并將教學中涉及的相關理論、思想、觀點等,以生活化項目的方式遷移至學生視域,讓學生在抽象理論與直觀情境的遷移中,開展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并將其內化至心靈深處,來規范自身行為,以切實凸顯其課堂主體地位,更好地引領學生的思想認識提升。例如,在開展與“建設美麗中國”有關的內容教學中,可從環保的視覺出發,來構建生活化項目。組織學生結合眼下各種污染事件與案例,來探究“環保”的重要與“污染”的危害,以全面強化對學生的環保觀念、環保意識的培育。而在完成重點學習內容項目探究后,可繼續以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為引領,來設置探究項目,組織學生從多元視覺出發,提出自己的看法、認識,來促進其社會責任感的培植,以更好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項目化學習的落實,使其成為學生關鍵技能發展、重點知識內化的堅實保證。
2. 在靈活設計多元化活動的基礎上引入合作項目,為學生認識轉變提供鋪墊
正處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很多初中學生,普遍自我意識很強,且個性特性顯著。而項目化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必然離不開輔助性活動的驅動。特別是活動化項目的設計,則更為貼近初中學生的身心特性,也更利于其高尚道德情操的培養。因此,教師應以活動化項目設計為鋪墊,就教學內容進行活化與精設。以通過對多種活動任務的設計與學習項目的引入,為學生搭建其寬泛、多元、豐富的合作平臺,來引領其在合作、互動、參與中完成項目任務,以更好地促進其綜合素養塑造。而學生在積極投身至項目方案構建,項目活動實踐的過程中,其對于諸多道德、法治理論的理解必然更加深刻,勢必更利于其團隊協作、互助幫扶素養的培育。同時,通過學生在項目活動中的分工與合作,很多教學內容必然會被遷移至實踐領域,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認知潛能開掘等目標,也會因為活動項目的驅使而得以深度達成。例如,在開展《我與集體共成長》教學中,可以教學主題為項目話題,引領學生在小組內開展項目實踐。由組內不同成員分別擔任不同角色,參與不同任務,來進行與“我與集體共成長”有關的項目計劃、活動步驟等的制定與構建,幫助學生在理清活動思路后明確各自職責,并結合學習內容,搜集不同資料,完成項目任務。并就自己在項目活動中的收獲、感想、認識等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分享、匯報、交流,來提升課堂教學的豐富性與吸引力。使學生在活動項目的驅使下,于潛移默化中獲得認知蛻變,來轉變自身思想認識,以獲得認知能力的切實提升。
3. 在適度利用豐富性現象的基礎上設計思辨項目,為學生人格完善夯實基礎
現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很多案例、素材等,普遍與社會現象的關聯比較密切。而且,受自身身心特性的影響,以致很多初中學生也普遍對一些社會現象、問題、事件等,有著全新認識與不同想法。但是,因為自身問題分析站位不全面、不深入、不充分因素的影響,以致其極易在認識與理解上存在一些認知偏差與思想謬誤,這必然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全人格塑造。對此,教師可以項目化學習為依托,結合教學中涉及的案例,以及學生思想、情感、認知領域需要解決的問題,組織學生從高點站位、多維視覺出發,來審視社會現象,關注社會問題。以問題化項目的落實,來引領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念培育。為其在甄別、思考、研判中學好道德與法治知識,并將其運用至社會實踐領域而助力。例如,在開展《合理利用網絡》教學中,可以“網絡的利弊”議題,引入社會現象:有人利用網絡散步謠言,引發公眾情緒恐慌。接著設計項目問題:要想遠離網絡“謠言”,你有什么好辦法?組織學生開展爭辯、分析、深究,來實現對其正確價值觀的培育。使學生在問題化項目的刺激下,進一步化解自身認知謬誤,來實現對其健全人格的塑造。在確保項目化學習功能得以切實發揮的基礎上,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強化,以及學生綜合素養塑造而助力。
總之,通過項目化學習的驅使與引領,學生在參與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中的積極性、參與度、自信力必然會切實增強,這不僅有助于其認知潛能的開掘,而且更利于其個性化、全面化發展的實效。更為重要的是,以項目化學習為引領的全新教學模式構建,更是對新課改理念、新課程思想、新課標要求的深度踐行,加之其在教學定位與育人導向上更為貼近初中學生的身心特性與認知訴求,以致其勢必更利于對高質量、深層次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育人生態創設。因此,教師在運用項目化學習來落實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指導時,應以深度解析具體教學內容為切入點,并在全面兼顧學生認知實際的基礎上,來做好對輔助性教學項目的構建、創設,使課堂教學中所需要達成的目標、落實的任務、內化的知識等,被遷移至不同認知項目領域。讓學生在項目驅使下去探索、去體驗、去總結、去研究、去發現,來激活其學習興趣,拓寬其認知視域,豐富其認知體驗,以切實助推其健全人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