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玉華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效性發展相對緩慢,這與數學學科的特性存在一定關聯性。數學知識本身相對抽象,學生理解難度較高,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和動作思維為主,對事物的認知停留于表象,單純講解知識內容學生理解較為困難,部分教師在應用新式教學方法的同時未能考慮到時效性,難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下降。為改變小學數學教學時效性較低的現狀,教師必須立足于學生的思維特征和學習過程,改良現有的數學教學方法,推動小學數學教學實現突破性發展。
1. 數學課堂時效性重要意義和時效性要求
1.1 數學教學時效性的重要性
數學課堂教學時效性符合新課改標注的價值取向,在單位時間內充分運用教學資源,賦予學生學習自主性,讓教學內容與目標符合數學學習實際認知規律,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在緩解教學壓力的同時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教學過程符合三維目標的要求。此外教學設計與課堂演繹為學生提供一個具有時效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差異化的學習體驗中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推動學生接觸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提高知識與技能掌握的扎實程度,為學生未來的學習成長打好基礎。
1.2 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時效性的關鍵
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時效性的關鍵在于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在新課改背景下,積極應用新式教學方法,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入手將多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活動糅合在一起,重視學生的學習反饋,尊重學生差異,為學生保留充足的溝通時間,靈活運用臨時生成的教學資源調控課堂活動,優化學習資源,在暢所欲言的互動中讓課堂教學活動充滿激情。在課后評價中分析是否在單位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學生的反饋結果是否符合預期要求,協調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以教學質量為目標規劃設計教學活動,保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和教學質量。
2. 新課改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效性的策略
2.1 創設挑戰性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在新課改要求的落實過程中,經常應用情境教學法開展教學,部分教師對情境教學法的理解認識相對有限,未能與實際結合在一起,阻礙了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進程。為改變這一情況,教師需要正確認知數學教學課堂與時效性的關系,在創設情境的同時注意保持情境的現實性、價值性、挑戰性,利用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思考。傳統情境設計需要占用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嚴重擠壓了其他教學活動的時間占比,為此教師創設情境要嚴格控制情境時長占比,從教學需求入手創設針對性情境,引導學生探索、思考,靈活運用認知沖突和生活要素,讓情境更富趣味性和思考性,提高數學課堂的時效性。
以部編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三課時《分數的除法》為例,教學中先復習引入分數單位相關知識,將蘋果切成多個小塊,其中一塊被稱為分數單位。確定分數概念后圍繞分數加減法創設情境,展示課件:小明家正準備切西瓜,小明和父母共三人,每人分的瓜大小相等,西瓜要平均分成多少份?小明先切了一半,吃完后又切了剩余部分的一半,大家說此時西瓜還剩多少?每人吃了多少西瓜呢?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一個西瓜平均分成三份,每人分得1÷3=1/3份,西瓜先切一半為1/2,分給三人后即1/2除以3,剩余的1/2切去一半,即1/2÷1/2,平均分給三人即1/2÷1/2÷3。學生分析情境問題后列出算式,教師畫圖,將一個西瓜平均分成四份,結合1/2÷1/2=1/4引導學生思考除法的計算方式,讓學生自行推導掌握相關數學知識,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深化知識印象,保證教學時效性。
2.2 鼓勵動手操作分析,親歷數學過程
為保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時效性,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需要創造機會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在發現、思考、抽象、概括、推理、建模、應用的過程中獲得數學思想,將數學知識的發現過程內化到應用中,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在分組討論活動開始前,教師應對問題的困難程度進行分析,結合教學內容難度等級確定是否存在討論學習的必要性,節約課堂時間,在合作討論開始前給予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空間,讓問題和疑惑在思考中發酵,激發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熱情。教師以動態方式編排討論小組,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到小組活動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中完成知識的內化,強化學生的探索欲望,提高教學時效性。
以部編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五課時《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為例,在課程開始階段引入教學游戲,將平行四邊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貼在黑板上,引導學生猜測圖形名稱,觀察圖形、分析圖形性質,為后續合作討論展開提供基礎。用多媒體展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引導學生結合長方形和正方形性質分析二者差異,提出問題:“怎樣求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周長和面積?”要求學生使用彩紙、剪刀等工具自行制作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圖形,學生操作測量后得到周長公式后,在面積求取中遇到困難。為提升教學時效性,高效利用課堂時間,教師可將多個正方形拼接在一起,形成長方形,啟發學生思維,嘗試用切分和再拼接的方式求取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面積,分組嘗試,討論圖形切分方法,在動手操作和討論分析的過程中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究活動中,發現長方形面積公式與平行四邊形面積求取公式之間的關系,在實踐中得到面積公式,應用到具體問題的解答中,提高合作討論活動的教學質量。
2.3 強化雙基訓練,內化數學知識
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數學教育推動的關鍵,是雙基能力支撐數學教育向前推進的關鍵,是數學知識創新拔高的關鍵,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提升課堂教學的時效性,需要教師在做好基礎知識講解和能力訓練的前提下,拔高創新,將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融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中。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數學基本概念為教學核心,定位數學基礎知識,將關聯性知識內容連接在一起,繪制數學知識的縱向發展脈絡,幫助學生形成特定的知識學習網絡,在學習中實現知識的有機整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為其今后的學習打牢基礎。
以部編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第三課時《圓柱與圓錐》為例,教師在授課開始前確定本堂課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要求,學生在教學中了解圓柱和圓錐的特征,能夠熟練計算圓柱與圓錐的底面面積、側面面積和高長,能夠利用圓柱和圓錐的表面積和體積計算公式解決生活問題,以此為基準開展教學活動。開始階段介紹圓柱、圓錐物體形狀,分析水杯、糧倉、石柱等物體特征與圓柱、圓錐的相似性,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圓柱、圓錐知識的重要性,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梯形、平行四邊形、扇形等圖形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等物體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二維圖形與三維圖形之間的差別,學習二維圖形知識的必要性,不同類型的三維圖形與三維圖形之間的差異和共同點,對比分析后引導學生利用平面思維切分幾何物體,在三角形和四邊形中計算出圓柱與圓錐高線位置,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將以往所學知識內容引入其中,構建起完整的幾何圖形知識網絡,將相關知識點有機整合在一起,形成立體的知識模塊,在學習中形成幾何思維方法,加強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2.4 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關注生成資源
優質的教學設計是保證課堂教學按步驟展開的關鍵,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需要在把握學生思想特征的前提下有組織、有步驟地策劃教學過程,開發教學資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活動,保證活動設計質量。
部分教師在預設教學活動過程中未能注意到教學活動面對的是鮮活的、個性化的學生群體,過分注重預設的作用,過度干預課堂教學進程,將課堂教學活動置于教師嚴密的管控中,從外觀來看各項教學活動井然有序向前推進,但實際上過分追求教學秩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學生在劃定的框架范圍內互動和思考,學生難以真正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無法獲得獨立思考、互動與個性化的教學內容解讀,所學知識停留在淺表層面,不利于知識的轉化和內化。為避免類似情況發生,提高教學時效性,需要在預設的同時關注生成,以動態的視界看待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在教學中提出問題和想法,重視學生回答中可能存在的偶發性教育資源,利用課堂教學中自然生成的教學資源,活化課堂教學環境,推動學生發展。
以部編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為例,在教學活動中利用日常生活用具導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概念,鼓勵學生結合圖例動手制作長方體,明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概念,觀察分析確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圖形特征,最后對比分析長方體和長方形之間的差異性,幫助學生建立起二維圖形概念和三維圖形概念。完善教學設計后,教師在正式授課中應控制教學節奏,在知識點銜接位置保留提問和溝通環節。如在圖形特征分析環節中,設置問題:“長方體有多少條棱?幾個面?幾個頂點?是否存在性質不同的長方體?”學生在圖紙中變化條件,分析問題,得出論點:長方體棱邊長度無論怎樣變化,性質都不會發生改變。巧妙利用學生答案中存在的教學資源,再次提出問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是什么樣的關系?平行四邊形物體和梯形物體是否同樣具備這一性質?”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學生對三維物體的性質的理解,實現對生成資源的有效利用,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打好基礎。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時效性應從多個角度入手,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共同作用,在既定框架中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探索空間,鼓勵其充分發揮自主學習能力,分析把握相關知識,在應用新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將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切實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時效性,促進學生快速學習成長,為其今后的學習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