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妍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強調,要“合理安排一日活動,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然而,一日活動包含幼兒從入園到離園的一切活動,要想將每個活動都安排得科學又精彩,同時將活動與活動之間的銜接安排得輕松又緊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本文中,筆者嘗試發揮繪本在一日活動中的作用,力求通過繪本來創新活動的設計,優化活動的實施,使幼兒在繪本的輔助下,更好地參與到各項“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活動中,讓幼兒在繪本的影響下快樂學習,在書香的熏陶下健康成長。
一、用繪本“定規矩”,培養規則意識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規則之上。同時,對于幼兒來說,他們也需要逐漸養成規則意識,才能適應社會生活。然而,在一日活動中,當教師反復強調規則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以下“副作用”:有的幼兒習慣了教師的提醒,逐漸產生依賴心理,缺乏主動遵守規則的意識;有的幼兒在教師的反復提醒中產生逆反情緒,會故意破壞規則來吸引教師的注意并表達自己的不滿;還有的幼兒在教師的反復提醒中容易產生緊張情緒,做事畏首畏尾,缺乏自信。上述問題的出現向我們表明:教師強制性地“定規矩”并不利于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也不利于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順利開展。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建議教師發揮繪本的作用,讓學生通過閱讀繪本,了解什么是規則、為什么要遵守規則以及如何遵守規則。
例如,在一日活動的戶外活動時間里,教師會帶領幼兒打秋千或者滑滑梯。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自覺排隊,井然有序。玩得高興了,就會有幼兒不自覺地破壞規則,隨意插隊,導致活動陷入混亂。于是,在一次戶外活動之前,教師先帶領幼兒閱讀了《排隊啦,排隊啦》這本繪本,并跟幼兒發生了下面的對話:“繪本里面,小螞蟻會干什么?”“排隊!”“鴨寶寶會干什么?”“排隊!”“那我們小朋友呢?”“也會排隊!”“好,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我們的小朋友到底會不會排隊。”就這樣,教師通過繪本的巧妙應用,使幼兒自己給自己“定了規矩”。在那一次的活動中,果然幼兒排隊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大大提高了,規則意識得到了培養。這個案例向我們表明:教師通過利用繪本“定規矩”,能夠幫助幼兒建立規則意識,從而在提升幼兒社會適應力的同時,促進幼兒園一日活動的有序開展。
二、用繪本“養習慣”,優化生活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能夠保障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也能夠幫助幼兒適應集體生活,為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與成長奠定良好基礎。那么,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當幼兒出現吃飯挑食、拒睡午覺、不講衛生等不良習慣的時候,教師如何幫助他們改掉壞習慣,培養好習慣呢?教師不妨發揮繪本的育人功能,讓幼兒在繪本情節的引導下,在繪本人物的影響下,優化生活習慣,實現健康成長。
例如,每天的午餐時間,教師都會發現有小朋友把蔬菜剩在盤子里。此時,如果教師勒令幼兒必須吃完盤中的蔬菜,顯然會影響幼兒的情緒,不利于幼兒的消化。同時,這也并不能從根本上幫助幼兒養成愛吃蔬菜、均衡飲食的良好生活習慣。于是,有一天,教師利用上午的時間,帶領幼兒閱讀了《愛吃青菜的鱷魚》的繪本,并組織幼兒進行繪本劇演出。在表演過程中,醫生(老師扮演)夸獎小鱷魚(幼兒扮演):“因為你愛吃青菜,所以青菜里面的小精靈已經幫你把肚子里面的細菌都趕跑了。現在,你的肚子十分干凈,十分健康!”聽了“醫生”的夸獎,“小鱷魚”的臉上露出了驕傲而得意的神情。于是,到了當天的午餐時間,所有幼兒都化身“小鱷魚”,狼吞虎咽地吃起了青菜。更讓教師感到欣慰的是,“小鱷魚”的故事在幼兒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往后的幾天里,幼兒都爭搶著吃青菜,實現了青菜“光盤”。漸漸地,幼兒不再排斥吃青菜,并慢慢養成了主動吃青菜的好習慣。通過這個案例我們不難發現,繪本帶給幼兒的體驗是直接的,同時帶給幼兒的影響也是持久的。因此,繪本在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教師應該善于利用繪本的這種優勢,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三、用繪本“創情境”,提升教育品質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集中教育活動是幼兒學習知識、獲取經驗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徑。《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強調,教師“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使幼兒在充滿童真趣味與生活氣息的情境中,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學習知識、獲取經驗。那么,教師如何在集中教育活動中營造符合幼兒認知、貼近幼兒生活的情境呢?教師不妨發揮繪本的作用,使幼兒先融入到繪本情節中,再進入活動情境中,從而實現主動參與、自主學習。
例如,在以“圖形認識與拼接”為主題的小班數學集中教育活動中,教師需要讓幼兒認識圓形、方形和三角形三種圖形,并初步了解三種圖形的特點。為了幫助幼兒營造生動而有趣的活動情境,使幼兒沉浸其中,在知不知覺中展開關于三種圖形的觀察與學習,教師為幼兒引入了《吃了魔法藥的哈哈阿姨》這本繪本。于是,幼兒跟隨繪本的情節,踏上了探險之旅和學習之旅。當教師讀到:“圓圓的小石子兒,要是你們能變成老鼠聽我說話該多好啊。”的時候,所有幼兒的小眼睛都趕緊滴溜溜地轉起來,在繪本中尋找圓形的小石子和圓形的小老鼠;當教師讀到:“三角形餅干啊,變成尖尖的鋸吧!”的時候,幼兒的小眼睛緊緊盯著繪本上的三角形,并且在腦海中想象它變成鋒利的鋸子,鋸開東西的場景;當教師讀到:“方方正正的磚頭啊,變成勇敢的大狗吧,耶!”的時候,一只方頭、方身、方尾巴的小狗馬上浮現在幼兒的眼前,出現在幼兒的腦海……就這樣,幼兒跟隨哈哈阿姨經歷了一場探險,也認識了圓形、方形和三角形三種圖形。顯然,教師借助繪本,為幼兒搭建了介于想象與現實之間的橋梁,使幼兒不由自主地沉浸于這種既充滿魔幻又貼近生活的情境之中,展開主動的觀察與思考。這樣一來,教師大大增加了集中教育活動的趣味性,同時提高了集中教育活動的實效性,使幼兒在一日活動中能夠學習更多知識、展開更多思考、獲得更多體驗。
四、用繪本“找話題”,鍛煉交際能力
幼兒階段,是一個人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一個人社交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為幼兒提供寬松、自由、活躍的言語交際環境,使幼兒享受與人交流的樂趣,培養與人交往的自信。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當教師拋出一個話題讓幼兒討論,或者創造一個機會讓幼兒交流的時候,很多幼兒卻陷入無話可說的尷尬。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借助繪本來幫助幼兒“找話題”,從而激發幼兒表達的熱情,鍛煉幼兒交際的能力。
例如,午睡之后的幼兒,正處于“精力值”已經恢復,但“體力值”還沒有“激活”的狀態。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安靜地讀書”和“熱烈的討論”兩項活動,幫助幼兒完成由睡夢到清醒的過渡,為幼兒接下來的游戲活動做好準備。同時,教師也可以借此機會,為幼兒的言語交際創造機會,使幼兒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溝通。比如,午睡過后,教師可以帶領幼兒閱讀《竹籬笆和牽牛花》這本繪本,然后向幼兒發出感慨:“竹籬笆和牽牛花因為有了相互的幫助和陪伴,共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可見,幫助和陪伴是多么重要啊。”此時,還沒完全從故事情節中走出來的幼兒也不禁跟著教師一起心生感慨,對老師說的話頻頻點頭。于是,教師抓住這一時機,說道:“哪個小朋友愿意跟老師分享一下你跟朋友或者家人互相幫助、互相陪伴的故事?”顯然,這個與繪本內容和幼兒生活都緊密聯系的話題引發了幼兒的表達欲,幼兒紛紛舉手,想要分享自己的故事。借著這個機會,教師又說道:“大家都想分享自己的故事,可是老師只有兩只耳朵,聽不過來這么多故事呀。不如大家幾個人圍成一圈,互相分享自己的故事,好不好?”就這樣,在繪本的輔助下,教師為幼兒創造了水到渠成的交際機會,促進了幼兒交際能力的發展。
五、用繪本“提問題”,促進思維發展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教師應該注重幼兒思維的培養,使幼兒逐漸向更高的認知領域跨越。那么,教師如何尋找培養幼兒思維的契機呢?讓幼兒主動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是一個絕佳的契機。那么,教師又如何從幼兒現有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出發,發現和創造這一契機呢?筆者建議教師能夠借助繪本來向幼兒提問,使幼兒在思考繪本問題的時候,促進思維發展。
例如,在閱讀《蚯蚓日記》的時候,教師全程以問題為引導來推進閱讀進程,并引發學生思考。比如,教師問道:“蚯蚓媽媽為什么說它們鉆地道是在照顧地球?蜘蛛要教蚯蚓倒立走路,你覺得它能成功嗎?下雨后,為什么蚯蚓一家要呆在人行道上?它為什么說跳房子是危險的游戲……”在教師問題的指引下,幼兒結合閱讀中的適度聯想和現實中的生活經驗,展開了一連串的思考。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不自覺地開展了分析、推理、總結、判斷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思維的鍛煉,促進了思維的發展。可見,教師通過借助繪本來“提問題”,能夠引發幼兒的思考,培養幼兒的思維,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跨越與提升。
綜上所述,繪本不僅能夠幫助幼兒明德和明理,還能夠幫助幼兒明智和明心。因此,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教師應該嘗試通過繪本的巧妙融入和合理利用,創新活動的設計,優化活動的實施,使幼兒在繪本的影響下快樂學習,在書香的熏陶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