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
第一次見到東山縣八尺門水渠大渡槽的時候,我抬頭仰望,太高了,我仰得脖子都酸了。大渡槽高20米,巨人一樣,顯得我十分渺小。渡渠上面長滿了青苔,還有幾蓬野草在風中搖曳。站在上面,應該會產生恐高眩暈感吧!仰望渡槽,有幾多想象,幾多感慨。那腐蝕剝落的痕跡,是悠悠歲月的見證。它經歷了自然的風風雨雨,記錄了人間的春秋更迭。摩挲著渡槽粗糙不平的表面,一切都像流水一樣奔流匯集,匯成寬廣的河流,流進新生活的歡樂海洋。多少歲月過去了,那藏在稻花香里的夢永不褪色,我站在渡槽下,看見:此岸流水,彼岸開花。
八尺門本來是個渡口,是東山的門戶,清康熙三年(1664),清政府為斷絕東山島人民與抗清將領鄭成功的聯系,實行遷界政策,勒令東山人遷入內地,并在渡口筑8尺高的界墻炮臺,駐兵把守,被迫外遷的東山人在此八尺界墻上瞻望故鄉。為了紀念這段經歷,陳平渡遂改名“八尺門”。東山島原本是個孤島,與大陸最近距離五六百米,水深浪高,給人民生產生活帶來巨大困難。世世代代的海島人做夢都想著有一天奇跡出現:修一條海堤,與大陸相連。“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去做什么。”谷文昌斬釘截鐵地說。1961年6月,谷文昌帶領全縣人民以“精衛填海”的勇氣修通了八尺門海堤,結束了東山島出入依靠八尺門渡船的歷史,圓了海島人孤島變半島的夢想!這是福建省的第二條連接大陸與海島的海堤,天塹變通途!

解決了交通問題,東山縣人民還面臨著用水問題。1970年4月,龍溪地區在東山召開了抗旱現場會,云霄縣李文慶主任當即提出了送水進東山的想法,展現了兄弟情誼的廣闊胸襟。這個大膽的設想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東山縣領導非常感動,馬上組織調研組到云霄實地考察,查看設計圖紙,一致認為切實可行。縣領導班子討論作出決議:我們不能白白接受云霄縣送來的水,為減輕云霄縣人民的負擔,東山縣主動承擔一些繁重任務,提出建設從云霄縣境內的杜塘水庫到東山縣紅旗水庫一條35.7公里長的引水渠,建設一座4400米的八尺門渡槽,負責挖掘云霄土地嶺和水尾兩個近1000米的隧洞,在馬鋪源頭建設一座雙聯滾水壩的艱巨任務,還提供了大量木材。東山人民將在八尺門海堤上架設一座懸空越海渡槽,這是一個壯舉!是用血汗和意志鑄就的歷史豐碑!
人民解放軍駐東山島部隊也伸出了援手,首先建起了一座槽墩,做出了榜樣。東山縣廣大民工僅用3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八尺門海堤上57座槽墩和陸地上201跨石拱渡槽的任務后,立即又投入吊裝八尺門海堤渡槽的戰斗。這里兩面臨海,經常有六七級以上的大風,一不小心就會槽毀人亡。要把57跨、每跨七八噸重的鋼絲網水泥槽,吊裝到海堤上20米高的空中,并使每一跨合攏銜接起來,必須要有大型的吊裝機械。于是,工地掀起了一個為解決高空吊裝設備出謀獻策的熱潮。“三結合”技術革新小組經過反復試驗,苦戰了15個晝夜,一部5噸多重、高達30米的“∧”型龍門架終于造了出來。接著,他們又在漳州糖廠老工人王朝倫等同志的幫助下,群策群力,攻克了小卷揚機難提大物件的難關,把這個土龍門架聳立在八尺門海堤的工地上,為吊裝工作的加速進行創造了條件。前后經過了240個日日夜夜,4400多米長的跨海渡槽勝利建成了,歡呼與掌聲響徹大地!
1973年,八尺門海堤上又建造了57座向東渠渡槽墩,引淡水入島,人們的生產生活用水得到全面解決,自此東山的農業、工業得以全面發展。八尺門渡槽用母親般的胸懷,為腳下的這片大地送來久旱的甘霖,催發春天種子的萌動,送來了秋天豐收的喜悅。不善言辭的鄉親們說起當時的情景還是很雀躍,“渡槽肯定好啊,引水多方便。以前都要半夜三更去‘搶水,好不容易引了些水,又被旁邊的田主半夜攔去了。嘿……你們年輕人肯定不懂啦,那時候田里夜夜都有‘火竹在燒。‘火竹是竹子曬干,夜晚點火照明用的,相當于現在的手電筒。現在時代不同了,年輕人哪里知道這些啊……”回憶起往昔崢嶸歲月,老人家眼睛濕潤了。
歲月悠悠而過,人會老,石頭也會老。八尺門海域綜合治理生態修復工程自2020年11月正式啟動,分為八尺門海域陸域綜合整治、向東渠八尺門渡槽異地遷移建設、八尺門海域生態修復、八尺門海域安全民生保障、海域養殖轉型升級五大項目。其中八尺門海域生態修復項目需要退堤還海,海堤開口423米;清淤量約139萬立方米;新增海堤維修總長3.014千米,并重建小涵閘17座,將八尺門渡槽遷移至康美鎮疏港公路旁。為了最大程度地還原八尺門渡槽歷史風貌,施工單位堅持文物“最小干預原則”,保證槽墩的垂直度以及復位的準確度。他們生怕破壞了歷史,生怕褻瀆了歷史。
八尺門渡槽是共產黨在老百姓心中樹立起的一座不朽的豐碑。從政為公、權力民賦;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八尺門渡槽幫老百姓趕跑了旱老虎,廣闊大地銀龍舞,流水嘩嘩響,澆灌得滿山莊稼綠油油;到了秋天,田野里谷穗金黃,每一穗都盈滿沉甸甸的喜悅。馳騁在高空中的渡槽,歡快流淌的清湛湛流水,銀色浪花翻卷,吟唱著勞動人民戰天斗地的凌云壯志,帶領東山人民譜寫下壯麗的詩篇——八尺門高空渡槽是人們鋼鐵的肩膀,滿載著創業的激情奔向更遠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