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慶匯

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過程中,會誕生出很多不同細分行業大而且強的龍頭企業,有些可能是世界級別的。
“糧食安全”作為中國農業政策設計最核心的目標,一直受到市場關注。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再一次讓大家關注到農業主題。
糧食安全
這兩年,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極端天氣變化影響,糧食安全已經成為全球各國關注的焦點。尤其是隨著生產成本的抬升,對種源自主可控的要求,帶來了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機會,包括國內轉基因市場滲透率提升、養殖行業劣質產能出清等等,相關的投資機會也非常豐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凹Z食安全”是中國農業政策設計最核心的政策目標,“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在“十四五”規劃中,國家多次強調推動以及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對我國的重要性?!笆奈濉币巹澾€提出,要實現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有效保障,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生豬產能鞏固提升,棉花、油料、糖料和水產品穩定發展,其他重要農產品保持合理自給水平。
糧食安全問題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非常重要。從大口徑數據來看,中國糧食的年消費量在8.25億噸左右,年進口量是在1.67億噸左右,大體上糧食的自給率是80%。
中信證券分析師盛夏表示,目前國內玉米進口量占消費量的10%左右,而大豆自給率非常低,現在進口量占整個大豆消費量接近90%的水平。如果我們把所有谷物和動物源性產品都按照中國單產換算成土地的話,那么我們土地自給率可能有60%~70%左右。第三次國土資源的普查成果顯示,過去10年耕地面積大概減少了1.13億畝。耕地還在持續地減少,但是農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增,我們的糧食安全問題非常值得重視。
農業作為特殊的產業,有兩重比較重要的風險,一是自然風險,二是市場風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以后,作為人口大國,從國際進口以及重要食物安全的供應上來看,我國可能面臨著更多種的風險。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有18個國家限制了糧食出口,全球供應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很大沖擊,一度也引發了恐慌,造成了農產品價格巨大波動。
2021年中國玉米的進口量約為2835萬噸,進口來源主要集中在美國和烏克蘭,其中美國約占70%,烏克蘭約占30%。俄烏戰爭發生后,我們從烏克蘭的玉米進口就遇到一些問題。中國的大豆進口中,巴西、美國、阿根廷三國合計占比98%,在2018年的貿易爭端之后,我們也看到來自于美國的進口面臨比較多的問題,我們也采取了很多替代方案去解決。
農業的科技含量
農業有哪些機會值得關注?
盛夏認為,當前的形勢下,第一類是在技術和產品上取得突破的細分行業或企業比較受益,比如像在農業科技方面能適應和引領新的形勢、提供比較優質的農業投入品或者產成品的企業會受益;第二類,在產業組織變革方面有突破或管理效率上有提升的企業會受益。
在第一類里面,主要有能提供優質產品如動物營養產品、動保產品、種子、農機產品等企業,此外還有能提供高效優質社會化服務的企業,這些企業通過服務好職業化農民、高素質農民,與他們形成有機聯系。
在第二類里面,主要是在產業鏈模式和管理上有突破的企業,比如能夠集成化完成育種效率、動物營養水平、生物安全防控水平提升的企業。
結合國外農業發展的歷史來看,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過程中會誕生出很多不同細分行業大而且強的龍頭企業,有些可能是世界級別的??梢园凑丈鲜鼍€索和脈絡,去探索或尋找能夠成長起來的細分行業或者大企業。
細分行業中,分析師盛夏非常看好生物育種行業,其科技含量非常足。在尋找這類有潛力的企業的過程中,通常可以關注以下幾個重點。比如關注企業的科技進展情況,除了關注企業當前的品種研發進展、審定品種的數量、質量之外,還要深入到企業內部去,關注企業家和核心團隊,包括科研、管理團隊的實力、機制,去分析企業未來技術突破和進展的潛力。
其次,投資不同環節的企業,關注點或者側重點會有差異。對生物育種行業來說,科技和技術最重要;對養豬行業來說,組織管理、生產管理水平在當前階段可能更重要。
種業:卡脖子行業
農業里的卡脖子行業,主要是種業。這里面有兩個比較核心的問題:一是種質資源。我國地大物博,有很多種質資源,但沒有做到很好的系統化梳理、分類、數據化。另外,我國在植物新品種保護力度水平上跟國際有些差距,在引進方面也存在著較大難度。
二是在生物技術的使用方面,kk基礎研究跟創新不足,前沿創新技術使用面臨很多問題,甚至可能還會有專利問題,包括基因編輯,全基因選擇算法,甚至包括合成生物學等核心技術的原創和探索。
我們目前還處于雜交育種向生物育種階段升級和發展過程中,但是發達國家已處于生物育種向智能育種的升級和發展過程中。我們正在奮力追趕。
生物育種的好處是減少產量損失,可以減少農藥等投入品使用,增厚農民種植地每畝收益。同時,生物育種會帶來新的產業鏈參與者,比如性狀研發企業,他們的盈利模式從產品向技術和專利許可升級;也會有一體化產業龍頭出現,它們從單一的同質化產品供應商向多元化產品和綜合性服務商轉型升級。
未來農民可能只要把地種好就可以,其他都由綜合性種植的服務商來解決,這些服務商會結合種植的習慣、土地的區位特點、氣候變化的特點、蟲害變化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供綜合性的解決方案,包括產品和服務,這是盈利模式上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