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樸

2022年5月30日,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科研人員正在做實驗。
錢七虎是中國科學家群體的杰出代表,他不為私心所擾、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欲所動、不計個人得失。無數這樣的科學家用自己的血汗鑄就了中國的科學家精神。
百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人一直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是這兩個口號最熱烈的擁護者和最忠實的繼承者,并且把“民主”與“科學”提到了新的思想高度和戰略高度——從1915年陳獨秀在《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到革命時期黨高度重視知識分子工作,再到新中國成立后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及至改革開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從進入新世紀深入實施知識創新工程、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不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到黨的十八大后提出創新是第一動力、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科技事業在黨和人民的事業中始終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戰略作用。
由此更容易理解,科學家精神為什么會入選黨中央批準的第一批46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它是黨領導下的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核心內涵的寶貴精神財富,充分展現了我國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勇攀高峰、敢為人先,追求真理、嚴謹治學,淡泊名利、潛心研究,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精神特質。
在科研求索中砥礪愛國情懷
中國的科學家精神,首要的和最突出的,必然是愛國。盡管人人皆知“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但作為一個群體,中國科學家前赴后繼、淋漓盡致地詮釋了這句話。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前后有2000多位海外優秀學者回到祖國,錢學森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和錢三強、郭永懷、鄧稼先、周光召等老一輩科學家,不畏萬難,投身祖國科學事業,汗水澆鑄“兩彈一星”偉大功勛,矢志報國支撐國家獨立自主。新中國成立后成長起來的一大批科學家,如陳景潤、南仁東、黃大年等,在不同的科學領域探索前沿,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科學圖景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中國印記。錢七虎也屬于這一代科學家。
“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是中國科學家獨有的使命;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國科學家深入骨髓的歷史教訓;科學救國、科學報國是中國科學家獨有的情感寄托;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是中國科學家獨有的價值品格;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匯聚起磅礴的力量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是中國科學家獨有的理想和使命擔當。
正如黃大年在解釋自己潛心科研、矢志育人的動力時說的那樣:“我覺得對我來說很簡單,根源就是情結問題,就惦記著養育我成長的這片土地。我們國家從一個大國向一個強國邁進的過程中,需要很多我這樣的人回來參與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是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的砥礪奮進。
自立,是解析科學家精神的第二個關鍵詞。
2021年,《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指出,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是我們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走自己的路,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支撐國家獨立、社會發展、經濟進步、國家富強的必要路徑,也是我國面對經濟全球化機遇、應對國際競爭挑戰的必由之路。
今日之世界,科學技術是國際競爭的關鍵領域,是影響綜合國力的關鍵因素。尤其是,我們正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世界也正處于新的科技革命蓄勢待發、全球科技創新體系面臨變革甚至重塑的關鍵時期。科技創新的意義日益重大。國際競爭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科技競爭,并開始向深空、深海、深地、深藍全方位推進,科技發展水平和科技創新活力成為國家能否保持自立自強、進而取得競爭優勢的決定性力量。
回顧近幾年,在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的嚴峻考驗下,中國科學家攻堅克難、勇攀高峰、集智攻關,交出了一份份振奮人心的成果。2022年11月29日深夜,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并在30日成功對接中國空間站,神舟十四、十五號乘組6人實現太空會師,開創了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新時代。我國火箭推進劑創始人之一李俊賢接受采訪時說過,他的科研動力“主要就是想怎么樣把國家急需的東西搞出來,都希望越搞快越好,為國家爭口氣”。
以“兩彈一星”、新體制雷達等成果為代表的軍事科技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我國船舶制造業的技術發展使我國在遠洋運輸等領域穩居世界前列;我國在高溫超導、粒子物理等基礎研究領域的突破創新,為我國實現基礎研究的突破支撐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帶來了無限可能性;因為5G技術、高鐵技術等關鍵技術的突破,我國在國際市場上擁有了話語權;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正式開通標志著我國“三步走”發展戰略取得決戰決勝,我國擺脫了GPS在衛星導航方面的制約……科技自立成為中國昂首闊步走向新征程的有力支撐。
毫無疑問,科技的最大魅力在于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作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重要判斷。這是對科技創新價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對黨領導科技事業歷史經驗的高度凝練。
近十年來,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新時代、新征程,科技工作者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與使命,這就需要科技工作者主動承擔更多的歷史使命。
為了國家和人民,大批科學家在深耕科研創新的同時,投身教育、獎掖后人,使我國科技人才梯隊建設取得重大進步:《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科技工作者隊伍的平均年齡為35.9歲,“北斗”團隊核心人員平均年齡36歲,“神舟”團隊平均年齡33歲,年輕的科研隊伍體現出我國科技事業的無限活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新時代的中國科技工作者要繼承和發揚科學家精神,沿著科學前輩的足跡不斷向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科技成就護航偉大復興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