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天舒

新年到了,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春秋繁露·玉英》:“謂一元者,大始也。”所謂“一元,大始”,即“天地之始”,是一切新的開始。在《說文解字》中,第一個漢字是“一”,第二個是“元”,第三個是“天”,它們在所有的漢字中位列至高無上的地位。《說文》:“元,始也,從一,從兀。”南宋王應麟說:“《舜典》紀元日,《商訓》稱元祀,《春秋》書元年,人君之元,即乾坤之元也。”歷史的新篇章,天地乾坤的新開端,都可以稱之為“元”。
中國人把一年的開端稱為“元日”或“元旦”。傳統上的“元旦”應該是正月初一。中國歷術運算以冬至為起點,冬至所在的月為“子月”,這是一年12個月的首月,然后順序是丑月、寅月、卯月……戰國時人們認為,周代以子月為正月,即“建子為正”,稱“子正”“周正”,《春秋》《孟子》記事就用周正(或稱“周歷”);商代以丑月為正月,即“建丑為正”,稱“丑正”“殷正”,《詩經》《月令》就使用丑正(或稱“殷歷”);夏代以寅月為正月,即“建寅為正”,稱“寅正”“夏正”,戰國時代的“三晉”、楚國都使用寅正(或稱“夏歷”),這也就是孔子所說“行夏之時”。“夏歷”與表冷暖寒暑的春夏秋冬最為相應,最便于農事生產,因此以寅月為正月的“夏歷”就行用不衰,兩千多年不廢。今天我們使用的農歷依然還是“行夏之時”的“夏歷”,是月相變化的朔望月與太陽光直射地球表面角度變化的回歸年相結合的陰陽合歷。冬至在子月,往后推算,經丑月,便到了寅月,即正月,正月初一就是“春節”。“元”為天地之始,“春”為四時之始。
2022年12月22日是“冬至”,其所在的農歷月即子月。這個冬至是農歷十一月(子月)廿九,第二天(2022年12月23日)是臘月(丑月)初一,往后數30天(2023年1月21日)便是臘月三十(除夕),下一天(2023年1月22日)便是正月(寅月)初一,這是中國傳統的新年第一天——“元旦”,即春節。
中國開始使用西歷是在辛亥革命后。從1912年開始,將1月1日定為“新年”,并未稱為“元旦”。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將公歷的1月1日命名為“元旦”,這里的“元旦”沒有天文學上的意義。以太陽回歸年為依據的“冬至”“夏至”,以及陰陽合歷的中國農歷則是有天文學意義和科學根據的。

中國人一年有二十四節氣,這是建立在太陽的視運動即回歸年長度的基礎上,最早是靠觀察日影長度的變化來確定,所謂“立竿測影”。立根竿子,就是“表”,表影從平放的圭上顯示出來,以確定時令,稱為“圭表測景”。《周禮》注:“冬至,日在牽牛,景(影)丈三尺;夏至,日在東井,景尺五寸。此長短之極,極則氣至。”冬至日影最長,就作為一個天文年度的起算點,其時刻確定得準不準關系著全年節氣的預報。在中國古代,天文學家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測定準確的冬至時刻。測出兩次冬至時刻,就能得到一年的長度。這樣定出的年,就是回歸年,古代稱之為“歲實”。冬至日是太陽直射點達到地球的最南端(南回歸線),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的日子。日照時間短到了極致,陰氣極盛,但此時弱到極致的陽氣開始復蘇了。
從冬至日開始,北半球的白天一天天長起來,太陽的直射點也一天天移向北半球。《周易》中有兩個卦象:一個是剝卦(),一個是復卦()。前者剝卦()五陰在下,逐次上升,一陽在上,面臨著即將被剝落的危險,陰盛陽衰發展到了極點。后者復卦()從前者剝卦()發展而來,一陽在下,五陰在上,揭示著剝極必復的自然規律。《周易·序卦傳》:“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剝卦()最上面的一陽不會被剝盡,從上反下,呈現“一陽來復”,即復卦()。冬至前為剝卦,北半球看著太陽遠去,到了最遠端,北半球的陰氣發展到了極致。冬至一到,“一陽來復”,陽氣在下面復現。此時陽氣雖弱,但是其生機開始呈現并發展,預示著“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冬至,是剝極必復的轉化點,是北半球日照能量的極弱反轉點。但是天上(太陽運行)的能量反轉要在地上體現出來還需要時日,盡管到了冬至,但是大地回春需要一個過程,大約45天。冬至是冬之極致,陰氣能量也蓄積到了最高點,其威力的釋放還要有一個“最后的瘋狂”,“一陽來復”“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都是要經歷最寒冷的感受與最嚴峻的考驗。冬至日,從冬至到立春之間,還有兩個節氣:小雪、大雪。從冬至開始“數九”,“冷在三九”“三九四九冰上走”,是中國大地上最冷的時候。“五九六九河邊看柳”,最冷的三九四九過去,到了五九六九,大地回春已經可以感覺到了,河邊柳枝漸顯春色。
這個壬寅年的冬至前后,新冠病毒在中國大地上肆虐。對中國人民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冬天。從天道運行的自然規律看,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這是“天行”。《周易》里說:“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任何事物都需要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到這個過程的盡頭之時,陰陽之間的能量轉化是不可能發生的。冬至前,陰陽能量較量的總體形勢是陰長陽消,這種陰長之勢發展到了極致,才會向反面轉化。“冬至一陽生”,一陽雖然稚嫩微弱,卻是新生的力量,內蘊“剛長”的強勁勢頭,蘊含著蓬勃的生機活力,其前途“利有攸往”。這種“天地之心”,是外顯的世界內在蘊含著轉化的能量,這是客觀的規律,是自然的功能,是宇宙之心。
面對復雜、嚴峻的疫情形勢,中國人有著堅定的信念:“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辭》)。“生生之謂易”,這是宇宙大化流行的基本原動力,是活潑潑的盎然生機,與人道的惻隱仁愛之心息息相通。
我們迎接新年元旦,對未來充滿信心。不是嗎?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