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琤琤
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身心發展不平衡,自我意識卻發展迅速,此時正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塑造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對此,語文課程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它不是外在的強制,而是從內引導;不是通過約束和主宰人性,而是通過閱讀主體的官能感受和心理體驗去建立情感形式,從而提高學生審美品位,塑造其健全的人格。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單元課文《逍遙游》為例,課文從大意象、大意境、大理想三個層次,營造出一種高遠而宏大的境界,以“大”意象開拓中學生“大”視野、“大”意境打開中學生“大”胸襟、“大”理想塑造中學生健全的“大”人格。
一、語文課程有利于提高文化品位、塑造健全人格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和開放的視野。而語文教育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對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的審美提高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這也要求語文課程的設計和教材內容的編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有助于塑造其健全的人格。教育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提出“新世紀的高中語文課程面臨著新的要求,要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整課程的內容和結構;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價值的同時,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促進學生發展的獨特功能;要使全體高中學生都獲得必須具有的語文素養,同時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探尋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給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處于青春發育期的中學生,“其主要特點是身心發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經歷復雜發展又充滿矛盾的時期,因此也被稱為困難期或危機期。”此時的他們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心理斷乳與精神依托的矛盾、心理閉鎖性與開放性之間的矛盾、成就感與挫折感交替的矛盾,錯綜交織、激烈震蕩,有時使他們稚嫩的內心很難承受。而此時也正是他們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認識與情感有了飛速的發展,他們面臨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誕生”,是其理想與信念、世界觀與人生觀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而語文課程對于形成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語言、思維互為表里。語文課文的語言和情境為充分激活思維提供了廣闊而豐富的平臺,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育既有邏輯思維的培養,又是審美的教育,美的語言和邏輯思維就利用這種“通過既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藝術培養人的美的心靈和健全的人性……為將來全人類的和諧做準備。”因此,語文課程不是外在的強制,而是從內引導;不是通過約束和主宰人性,而是通過閱讀主體的官能感受和心理體驗去建立情感形式,從而提高學生審美品位,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據此教育要求和教育理念,統編版語文教科書大幅增加了文言文閱讀量,所選內容、均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作,具有陶冶美好性情、塑造健全人格的特點。所選文章可以從哪些方面提高中學生審美情趣,塑造其健全人格呢?我們以高中階段人教版語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單元古代抒情散文單元所選篇目:莊子《逍遙游》為例進行探究,其文章汪洋恣肆,意象神奇而宏偉,意境蒼茫而遼遠,精神境界崇高而偉大,語文課程就可借此經典文章,以其“大”境界、“大”格局,開拓中學生之“大”視野,從而塑造中學生之“大”人格。
二、 “大”境界塑造“大”人格
(一)“大”意象開拓“大”視野
莊子的《逍遙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所選的 《北冥有魚》節選自《逍遙游》第一段),在文章的第一段,短短142個字就塑造了體積巨大的鯤、鵬形象。北冥之鯤,身長不知有幾千里,而最為神奇的是鯤還能順勢“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這只大鵬鳥的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寬廣,當它“怒而飛”時,“其翼若垂天之云”。
這篇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課文是處于青春期發展階段的中學生們非常喜愛的一篇文言文。此階段的中學生們精力充沛,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們興趣廣泛,思維活躍,不喜歡刻板的事物和條規的束縛,在許多方面呈現出強烈的創造欲,喜歡別出心裁、標新立異,欣賞豐富而奇特的想象,而莊子的這篇文章就很契合他們此時的心靈。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優秀文化典籍中,莊子的文章極具浪漫主義色彩,在他汪洋恣肆的文章中,天馬行空、自由馳騁的想象力,使他創造出海洋、空中的龐然大物。學生在閱讀體驗中經常提出各種疑問:“鯤比海洋里最大的鯨魚還大嗎?它這么巨大,是如何化而為鳥的呢?它的變化陣仗一定很大吧?遮天蔽日的它翼展得有多大啊?那飛起來不是大半邊天都看不見了么?……”課文中呈現出如此巨大、神奇的意象,既能滿足此階段學生的獵奇心理,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又讓他們開拓了視野,驚異于原來在看似沉悶、刻板的文言文中,還有如此神奇、如此吸引眼球的巨大生物。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陳望衡先生認為劉勰這幾句話可作為審美情感的概括:“一是‘情以物興’,情感是在‘睹物’即審美感知中產生的。二是‘物以情觀’,要求審美者以情感的眼光來觀賞對象。”所以要提升學生的審美品味,首先就要選擇能引起他們關注的文章內容,而正是莊子這篇文章里的“大”意象,首先入了他們的眼,才能入他們的心,開拓他們“大”的視野,從而觸動、影響他們的審美。
(二)“大”意境打開“大”胸襟
巨大的鯤生活在“北冥”,化而為鳥,“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不管是北冥還是南冥,都是天然形成的大池。大鵬鳥如何飛往南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當鵬振動翅膀,激起北冥巨浪三千里,然后乘著六月巨大的海上旋風,青云直上,飛往南冥。
這種龐然大物,不知身長幾千里,那能夠孕育出它們、承載它們的生活環境,自然也是一望無際的遼闊渺遠。如此巨大的鯤,也只有天池大海才能把它孕育,容它深潛;翼展如云的鵬,也只有蒼茫青天才能任它自由翱翔;能承載它水擊三千里的力,也只有海上的颶風才能讓它扶搖直上。只有潛得夠深,才有可能飛得更高。只有這樣的大環境,才能孕育出這樣的大能力。而一個人成就的上限,往往不在于能力,而在于格局和境界。中學生容易陷入糾結,就是因為缺乏開闊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從更廣闊的角度、更多的維度去看待問題,就更易于跳出情緒的綁架,走出糾結矛盾的內心。“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在對這篇課文的朗讀與理解、想象與思考中,學生感悟到莊子為鯤、鵬營造出如此遼闊渺遠、蒼茫無際的大境界,這讓人生閱歷不足又因青春期而時常處于自己的小小成就感與挫敗感的矛盾糾結中的中學生,在極大的視覺震撼中感受到大意境所能夠展現出的大魅力,體悟到大環境所能夠賦予的大能力,從而開闊他們的心胸,促使他們從糾結矛盾的內心中敞開心扉,放開懷抱,著眼于更廣闊的世界,讓學生們從體悟莊子的“大”意境中打開自己的“大”胸襟,以此建立自己更大的格局。
(三)“大”理想塑造“大”人格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面對這只乘著海上六月颶風從北冥飛往南冥的大鵬鳥,善于思考的同學就有疑問:北冥也是天然大池,為何鯤不好好地待在出生地“北冥”,而要費力化為大鵬鳥飛去遙遠的“南冥”? 針對這個問題,其實莊子在《逍遙游》后文借用蜩與學鳩的對話,引出了答案。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小年也比不上大年。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以這樣的界限,如何能知道“冥靈”“大椿”的世界?當一個人局限于自己狹隘的眼界和不足的能力時,是看不到浩瀚無際的海、看不到遼闊無邊的天的,更不用說擁有寬廣的胸襟,懷抱遠大崇高的理想了。當潛入深海的鯤汲取了巨大的能量,才能“化而為鳥”成為鵬;當鵬擁有了巨大的翅膀,培養出強大的能力,才敢想著去遙遠的南冥,才能水擊三千里,去以六月息;當它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才能看到天際無窮,才能發出“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的感慨和思考。所以,開拓了大視野的人,才可能生出大智慧;擁有大智慧的人,才能擁有更大的格局,才會努力培養更大的能力,進而擁有更大的胸襟抱負,去追尋遠大而崇高的理想,如此,才談得上塑造健全的“大”人格。
鯤鵬的圖南,是一種遠大而崇高的理想,是一種在大境界中孕育出的大能力和大智慧,只有這樣,才可能體會到莊子所追求的“無所待”的逍遙自在的精神境界。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打破思維模式的局限,才能有物與我為一,超然于物外的心態,“無所待”方能得“大逍遙”。“逍遙游”是莊子孜孜以求的絕對精神自由,是莊子對自己崇高遠大理想的追求,是他實現最高自我價值的不斷探索。后世之人雖遠不及莊子的境界,但聯系生活實際,也可將本文看作是鼓勵學生們跳出糾結矛盾的狹隘內心,引導他們去努力探尋自己的理想和方向的作品,激勵他們創造更高的自我價值,從而塑造他們更完善健全的人格。
在《逍遙游》這樣的語文課文的閱讀體悟中,有利于中學生們開拓視野,打開胸襟,從半成熟的心理矛盾中放眼更寬廣的世界、更美好的未來;在他們震憾于莊子偉大而自由的精神境界時,有利于塑造他們健全的大人格,激勵他們為更遠大的理想、更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努力奮斗。這也是語文課程所希望并為之努力的育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