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三

2021年5月11日,美國佳士得拍賣行拍賣了一幅名為“無題”的油畫。這幅作品尺幅68英寸×54英寸,看似只是一個簡單的藍色方塊,但它卻以“呈現出一種熾熱的色彩,像一首發光的、能引起共鳴的贊美詩”而拍出了天價。
《無題》是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藝術生涯中倒數第二幅作品。作為美國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馬克·羅斯科以畫各種形狀的大色塊而聞名,大部分是長方形和正方形。他的畫作常常由兩三個矩形色塊構成,顏料被稀釋了,浸透了畫布,呈現出半透明狀,留下了柔和、模糊的邊緣。
這樣簡單的描述,很難說明馬克·羅斯科作品的動人之處,但有人曾這樣形容:“這不是畫,這是情感。”據說,如果以恰當的距離觀看這位藝術家或明亮、或沉郁、或激昂的色塊,總能感受到作品巨大的“拉力”,觀察仿佛走入幻境,在幻境之中,情緒與色彩共振,這種情緒一經釋放,便使心靈歸于安寧。
畫家本人說過:“我之所以成為一名畫家,是因為我希望能夠給繪畫賦予音樂和詩歌般的痛感。”
與同樣以色塊來表達秩序平衡之美的前輩荷蘭藝術家皮特·科內利斯·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不同,馬克·羅斯科更注重以色塊來體現人文主義關懷,這得益于他在大學攻讀哲學,他的繪畫源泉源于古希臘哲學家尼采《悲劇的誕生》——以人類最基本的情緒為主題,用純凈的色彩表達無形的思想,通過有限的色彩和極少的形狀來反映希臘的悲劇精神,注重對人的精神內涵的表達。
馬克·羅斯科當然也經歷過早期的創作歷程。一開始他的繪畫專注于街景,后來他專注于神話、預言、古老的儀式和潛意識的主題。受超現實主義的影響,他嘗試讓畫筆在沒有意識控制的情況下蜿蜒曲折,試圖釋放無意識的創造力。再后來,一切聯想、線條都在畫作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對稱排列的色塊。
但無論畫作元素如何變動,他注重的都是畫作與人之間的情感流動。馬克·羅斯科認為,避免表現形式可以帶來更大的清晰度,消除畫家與想法之間及想法與觀察者之間的所有障礙。傳統的畫作標題也被他放棄了,有時只使用數字或顏色來區分一件作品與另一件作品。他也始終拒絕解釋作品的意義。
“沉默是如此準確。”他擔心言語只會麻痹觀眾的思想和想象力。或許更準確地說,他找到了一種最簡要直接的方式,將人的內心在畫作里展現得一覽無余,被看到,被理解,這是馬克·羅斯科的作品體現的悲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