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劉義全 譚永倉 陸盛瑞
摘要:森林火災撲救是當前世界各國面臨的難題,由于火災發生的地點不同、時間不同、類型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火場環境,滅火方法和手段也是不盡相同。隨著滅火任務的實踐、裝備技術的革新、組建力量的多元、撲救手段的創新,消防隊伍的滅火撲救效能得到了不斷提升。實踐證明,最佳的滅火手段是以水滅火,而如何將水輸送至火場一線實施滅火是擺在消防隊伍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關鍵詞:森林火災撲救;以水滅火;戰例
中圖分類號:P426.1+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1227(2023)01-0007-04
森林火災以水滅火撲救,在實踐中滅火效率最高、滅火最徹底,是最好的滅火方式和最佳的滅火手段。怎樣把水泵架設到山上去,把水送到火場一線實施滅火,取決于火場客觀環境是否允許、參戰隊伍能力是否具備、綜合統籌保障是否有效。火場客觀環境包括地形、火情、天氣、交通、水源等;隊伍能力包括人員裝備數量、技戰術能力、指揮藝術、戰斗作風、信息交流等;統籌保障包括聯指決策、后勤補給、裝備補充、人員跟進、持續掌控等。對于以上三個重點方面的分析,從操作技術、運用戰術、戰斗意志三個方面,結合戰例進行交流。
1 基本技術要過硬
把水梯次接力送上山,這是一個人機結合的過程,救援人員要對輸水裝備有著過硬的操作技能。目前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以水滅火的主要裝備是水泵,水泵可分為一級泵和二級泵,也就是大功率手抬泵流量泵和單兵背負式高壓泵,如何使用水泵、如何梯次接力供水、如何一二級水泵配合,這些在日常的訓練中都是重要的必訓內容。一是基礎操作要熟知。做到水泵性能掌握,日常保養到位,基礎操作嫻熟,維修及時。目前水泵的穩定性還不是特別可靠,存在水泵個體性能有差異、超長高負荷運轉有困難、熄火難啟動、水泵自重耗體能等現實問題,尤其在任務中水泵用油持續供給困難,需專組多人保障油料運輸。二是泵組配合要密切。泵組最基本的架設方式為單泵架設、并聯泵架設、串聯泵架設、并串聯架設和縱深接力戰術架設、多泵組一線多點展開架設等。在訓練場條件下泵組配合簡單、快速、密切、高效,架設順暢,連接有序,出水快捷,高效便利。三是分隊整合要有效。作戰能力是否具備,戰場檢驗是唯一的標準。操場化的水泵架設是簡單快速容易的,但在具體實踐的任務火場,困難和挑戰會更大。這是因為火場不具備通視性,地形復雜,氣象多變,多泵組配合特別是在多泵組長時間高負荷接力供水過程中,一臺水泵出現問題熄火,就會導致整個供水鏈條斷鏈,水無法實現連續飽和的輸送,泵組越多、供水距離越遠、供水時間越長、高程高差越大,水泵出現問題的概率就會越高,連續供水就會越困難,很可能出現這個泵組問題剛解決,另一個泵組接著又出現了新問題。在有些關鍵節點,水斷供了,就不是火災能否打滅的問題,而是直接關系著一線作戰人員生命安全的問題[1-2]。
戰例一:“長距離、大高差”的持續供水。在2021年西藏昌都芒康4·24火場,火場環境復雜,客觀因素不利,撲救行動艱難。火場屬于典型高山峽谷地區,環境條件極為惡劣。一是地形環境復雜。山高坡陡、溝壑縱橫,道路崎嶇,交通不便,接近火場十分困難。谷底海拔2500m,最高火線海拔4044m,高差達1500m以上,坡度在60°~85°,溝壑交錯,部分山坡碎石連片,隊伍在徒步接近火場的過程中,判斷方向困難,接近火場艱難,大車到鄉鎮、皮卡運輸到村、摩托車遞進到牧場、徒步行軍到火線,要耗時3h以上才能抵達火線。二是植被類型多樣。云南松、青岡林和灌木叢、雜草等立體交錯,可燃物載量大,腐殖質泥炭層厚,站桿倒木遍布,撲打和清理異常困難。三是氣象條件不利。火場地處瀾滄江干熱河谷地帶,持續高溫、低濕干燥,加之每天13:00以后出現西南風5級以上并伴有7級以上瞬時陣風和旋風,隨時可能出現驟燃、爆燃、復燃的現象[3]。
面對以上情況,救援隊伍細化作戰部署,合理排兵布陣,依情活用戰法。火場距水源地遠,山高坡陡、溝壑縱橫,為了實現遠程階梯供水,救援隊伍采取“一線布兵、多組接力、縱深遞進、打清結合”戰術手段,派出30個水泵組,串聯水泵30臺,輸水距離4km以上,輸水高程達到了1500m。隊員攜帶裝備多、體能消耗大,供水距離遠,水泵反壓大、負荷高,爆管、爆缸情況頻出,持續供水十分艱難。
在這場“長距離、大高差”的作戰中,我們總結出以下五點作戰經驗:一是集中主要兵力,一線遞進接力展開“保架通”;二是裝備編配上形成了“二泵一備”(二個水泵組間備用一臺泵,防壞便換)、“一泵一備”(每個水泵組備一根水帶,防爆便換)的方式“保水通”;三是在泵組攜裝人員編配的基礎上,協調聯指“一比一”的裝備輸送群眾力量配屬“保運能”;四是水管輸送全線重要節點和山頂關鍵位置開設多個蓄水池供水陣地,實現持續供水和有效蓄水的“保供應”;五是組建突擊組專責一線滅火“保戰力”。通過以上五個方面的具體措施,確保了救援隊伍持續供水,提高了滅火效率,保證了一線隊伍有效作戰和安全滅火。
2 應用戰術要過硬
向山上供水這是一個戰術命題,怎樣把水持續供應到山上并實施合理的戰術有效滅火,是一個實踐出理論和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訓練場和實際火場的區別很大,火場與火場之間的差別也是迥異的。客觀分析,水能不能上山取決于水源在哪里、距離有多遠、高差有多大、地形什么樣、火勢發展如何等,客觀因素的火場環境允不允許救援隊伍上山開展水泵輸水作業。以水滅火技戰術實施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指揮員分析判斷能不能上,二是戰斗員能不能上得去,三是技戰術展開實施滅火。這個過程是指揮員的指揮能力和戰斗員的戰斗能力相結合統一的過程。
戰例二:“果斷上、堅決撤”的安全供水。西藏近年來發生了多起較大的森林火災,且滅火時間都在10天以上,時間長、風險高、作戰難,最后都是依靠救援人員的人力撲滅,艱難程度之高是可想而知的。應急管理部2020年全國應急救援和安全生產事故十大典型案例林芝4·14森林火災撲救,就是一個典型戰例。有西藏小江南之稱的林芝,清晨云霧彌漫,火場能見度低,偵查困難。15日清晨,勘察隊員進山入林深入一線詳勘后,救援隊伍抓住有利戰機,采取“一點突破、兩翼突進、遞進增援、縱深推進”戰術,架設水泵至半山腰一線展開作戰。從8:00至16:00已成功阻擊火勢蔓延,實現階段性勝利。由于火場地形陡峭,坡度大,部分山體的坡度達到了80°以上,坡上火燒跡地內的松球滾落出火線外,導致形成新的火點,對滅火隊員形成反燒。火場植被立體分布,可燃物載量大,植被長時間被火烘烤,午后氣溫升高空氣干燥,在大風的作用下,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火爆也在短時間內形成。火爆起燃點形成初期,救援隊員第一時間發現,地表燃燒范圍是有限的,在地表火高強度燃燒的推進下,迅速發展推動形成局部立體燃燒,短時間內燃燒強度和范圍激增形成火爆。火爆形成有四要素“陡坡大地形、植被立體分布、干燥烘烤的環境和大風”,火爆成因的研究,有利于滅火救援人員分析判斷火場危險因子,第一時間快速甄別危險環境,感知危險因素。在架設水泵輸水滅火的過程中,指揮員要會判斷險情,要上得果斷、撤得堅決,預判好、發現早、跑得快,這是一個經常性、反復性、及時性的指揮員工作[4]。
戰例三:“移動供、接力上”的梯次供水。在2021年昌都左貢5·24森林火災撲救中,火場地形環境復雜,山高坡陡,氣候干燥,撲打十分困難。火場在海拔3900~4500m,高差600m,平均坡度60°以上,特別是火場北面坡度達了80°以上,溝壑交錯,斷崖密布;植被類型多樣,云杉、柏樹和小葉杜鵑、雜草立體交錯,可燃物載量大,腐殖層厚,站桿倒木遍布;火場地處山脈鞍部地段,風力居高不下,特別是每天14:00以后出現 7級以上瞬時大風和旋風,并以東西兩側火場中部為界限形成南北風對沖現象,驟燃、爆燃、復燃現象頻發,不但火場幾度全面失控失守,更危及作戰人員的安全,出現反復撲打、反復清理、多次避險。水源地距火場一線8km開外,只靠水泵接力難以完成以水滅火,救援隊伍充分利用車輛可到達火場的有利條件,采取“車輛運水、泵車結合、水泵接力、梯次供水”的戰術手段,在山下開挖儲水池2處,由消防救援隊伍5臺消防水車和市政3臺水車不間斷的向儲水池蓄水,實現了我部“長距離、梯次供、不間斷、有效上”的向火場一線輸水,展開以水滅火戰斗。
戰例四:“破常規、開新術”的靈活供水。在2021年昌都左貢5·24森林火災撲救中,也出現了一個不常見的戰術點,就是由山上向山下輸水滅火,這樣的戰術行動打破了森林滅火原則。這是因為:一是山體走勢為大的懸崖體,山下無法接近火場;二是小地形為斷崖、沖溝、沙石滑坡區域,側面也無法接近火場;三是運水車輛可直達山頂,因此我們在山頂架設了蓄水池,成立了突擊隊。考慮到任務的危險性,所有突擊隊員輕裝上陣,每人只攜帶一根水帶和一瓶礦泉水,在80°~90°的地形上,由山頂向山下輸水滅火[5]。滅火原則是不允許由山上向山下接近和作戰的,救援隊員在海拔4300m上下、落差500m左右的火場詳勘2h以上,判斷火場環境、選擇接近路線、制定作戰方案。一是植被稀疏、部分已燃燒,不具備高強度燃燒的可燃物載量條件;二是背風坡風力小,風的作用導致突發險情的概率降低了;三是斷崖、土溝壑和滑坡體交錯分布,是行軍最危險的地形,但同時又是最有利的防止火災連片和高能量聚集燃燒的隔離因素;四是水源可持續供應。所以,“能下可打”是我們的判斷。基于這樣的前提和判斷,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經過5h危險而艱難的戰斗,滅火戰斗任務成功高效地完成。
指揮員是滅火作戰中的關鍵少數,在大火大災時,我們的主要指揮員要在一線,便于統籌領導和決策,這也是西藏森林消防總隊這幾年面對高強度森林火災撲救過程中,確保能打勝仗、絕對安全的前提和保障[6]。
另外,針對險情,每次滅火作戰都設有火情觀察員,要求指戰員和配屬群眾力量預先設置或選定安全區,在遇有危險情況時,能夠第一時間預判、撤離和規避,確保指戰員和群眾的絕對安全。
3 戰斗意志要過硬
如果要問在撲救森林火災和其他災害救援上有什么不同,除了看得見的不同外,任務區域更大、調動資源更多、參與力量更廣、作戰時間更長,在滅火任務過程中,組織性、紀律性、執行性要求更高,指揮員就要做一個凝聚人心的主心骨,冷靜果敢的壓艙石,堅毅不屈的執行者[7]。
戰例五:“敢突擊、破僵局”的強度供水。2021年林芝察隅10·27森林火災撲救任務中,在10月31日,火場南線明火借助風勢向察隅縣城蔓延,如不及時有效撲救,在風勢的作用下,會嚴重威脅察隅縣城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危。為阻截火線蔓延、穩住火場態勢,11月1日8:30,救援指揮組全面分析火場態勢和地形氣象,復雜的地形給消防救援隊伍帶來了艱難的挑戰,但在挑戰中也發現了戰機,山下溝谷有一較大溪流,由于山谷較窄,形成了以溪流為主的“增濕小環境”,由山下向山上接近的火環境較為安全,救援隊伍果斷抓住了這一有利條件打主動仗,打破常規,放棄山下“以守待殲”的既定戰術,采取突擊隊35名隊員輕裝上陣開路,425名主力一字布開接力供水,采用“大縱深、多點突”的戰術展開。危險的斷崖地形是作戰隊員接近火線的最大障礙,懸崖大地形與斷崖小地形交錯分布,隊員每前進一步都是精神和心理的極限挑戰,復雜危險的地形加之燃燒的站桿倒木讓整個火場極度危險,接近火線成為最大的難點和險點[8]。經過6h的強行軍和快速撲打,成功在午后起風前撲滅了山頂一線明火,為取得“縣城保衛戰”的全面勝利奠定了決勝基礎。
在任務面前,無論面對怎樣的危局,首先是受領任務,要有堅決完成任務的決心,而后是全面分析任務情況,制定科學決策,指揮員的決策意圖就是戰斗員的決心意志。在大的火場上,指揮員要善于敢于抓住“稍縱即逝”的滅火窗口期,堅決上、果斷下、有效戰。
戰例六:“勇攀登、敢挑戰”的懸崖供水。2021年林芝察隅10·27森林火災撲救中,11月2日在大風的作用下,火場北線對面懸崖地帶出現了飛火點,形成了一個新的小火場,如不及時撲救整個火場將會有再次失控的危局。此地形是一個大溝谷,火點在崖體之上,樹木茂密,是個極度危險地形,火勢一旦發展,將會形成高強度的立體燃燒,滅火隊員將無路可逃、無險可避,加之懸崖體上布滿了“彈鋼琴”的小地形,行軍接近也是極度危險、困難重重。緊急關頭,偵查組再次深入險境、詳細勘察火場、冷靜判定態勢。一是清晨空氣濕度大,有效降低了火的強度;二是上午無風,火勢不會有大的發展;三是崖體有小地形且樹木茂密,滅火人員可輔助攀登接近火點;四是找到了溝谷水源地,距離火點300m左右,有架設水泵滅火的條件;五是在午后氣溫上升、空氣干燥,起風之前人員接觸火線并實施有效滅火作戰的把握較大。偵查組、聯指和總隊首長深入分析后,一致認為,勘察全面、分析到位、判斷準確,決定挑選滅火經驗足、體能素質好、專業本領精的同志組成突擊隊,執行此次艱巨的任務。11月3日7:00,45人突擊隊翻越兩道深谷,搭建繩索系統,繞道攀巖進入溝北地域,利用事前勘察到的山谷水源,在懸崖溝谷的絕壁地形中架設水泵追擊飛火,連續奮戰10h以上,齊心協力徹底殲滅了飛火點,守住了第二道防線,有效避免了新火場的形成,為取得滅火作戰全局性勝利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森林消防在滅火作戰上突出的特點是持久戰,與火災對抗的心理較量,與體能消耗的意志較量,與不斷變化的火場環境的智慧較量,在長時間的消耗對抗中,一旦懈怠,不僅影響滅火作戰效率,還會凸顯安全隱患[9-10]。
森林火災撲救是一項綜合復雜的戰斗任務,戰斗的過程與結果的成敗,關鍵因素是指戰員,關鍵少數是指揮員。過硬的指揮藝術與堅韌的戰斗精神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影響著最終結果的走向。每一次滅火戰斗,都是人與自然的斗爭,需要在變化中尋找規律,在對抗中爭取勝利,在危險中實現安全。
參考文獻:
[1]楊卓.西藏自治區森林生態補償綜合效益評價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21.
[2]高小源.西藏環境保護新形勢下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初探[J].特區經濟,2013(1):108-110.
[3]張曉玉,田曉瑞,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對中國火險天氣和森林火災的影響[J].森林防火,2019(1):24-30+45.
[4]張展.應急管理部持續調度西藏林芝森林火災撲救工作[J].現代職業安全,2021(11):9.
[5]劉義全.從西藏“4·14”火災看高原森林滅火安全[J].中國消防,2020(5):51-52.
[6]陶玉柱,楊會俠,劉春瀟,等.影響森林火災發生規律的因子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10):162-164.
[7]狄麗穎,孫仁義.中國森林火災研究綜述[J].災害學,2007(4):118-123.
[8]白夜.森林消防合成滅火技術及緊急避險措施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
[9]張昊東.西南地區森林火災滅火作戰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4.
[10]闞振國,張昊.談西藏林區森林滅火的對策[J].防護林科技,2004(4):48-49.
Enlightenment of forest fire fighting with water
Li Liang1, Liu Yiquan1, Tan Yongcang1, Lu Shengrui1,2
(1. Tibet Forest Fire Department, Tibet Lhasa 850000; 2. Heilongjiang Forest Fire Department, Heilongjiang Harbin 150028)
Abstract:Forest fire and rescue is a difficult problem faced by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t present. Due to different locations, times and types of fires, different fire environments are caused, and fire fighting methods and means are also different. With the practice of fire fighting tasks, the innovation of equipment technology,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forces, and the innovation of fire fighting methods, the efficiency of fire and rescue teams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best fire fighting method is to use water to extinguish fires, and how to transport water to the fire front line to implement fire fighting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fire and rescue teams.
Keywords:forest fire fighting; fire fighting with water; exa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