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詮
黃性震(1637—1701),漳浦湖西人,清代平臺功臣,官至太常寺卿、以軍功加至正一品。他在家鄉興建的詒安堡,幾百年來名揚于世,彰顯著愛臺愛國的情懷,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性震年少時父母雙亡,歷經磨難,志存高遠。鄭成功、鄭經收復臺灣后,他投奔任職,為國効力。鄭氏政權后期腐敗沒落,他審時度勢毅然投清。為福建總督姚啟圣陳述“平海十便”,即攻取臺灣的“平臺十策”,而后又獻“平海善后八款”,并盡己所能竭力而為,為康熙年間收復臺灣做出特殊貢獻,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曾在一天之內三次召見他;晉升為廣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他盡職盡責,治河治安,造福百姓。而后又以整治永定河有功,晉級加功為正一品。晚年退休,回鄉興建詒安堡。以“詒安”為名,寓意“言臺平安”。詒安堡城墻周長1200多米,有東、西、南、北4個城門,正門南門稱“詒安”,東門稱“迎曦”,西門稱“毓秀”,北門封閉。東、西、南三門各有城門樓,城樓形似戰船,面對交匯入海的三條溪流,猶如三艘戰船駛向臺灣海峽,故稱“船樓出峽”。城堡內的大宗祠鐫刻對聯:平臺陳十策誠善也,得君日三覲其榮乎。從城堡的名稱、建筑風格、宗祠對聯看,黃性震已將愛臺情懷融入城堡之中,永不磨滅。他逝世后,康熙皇帝親筆題字:“欽賜祭葬”。黃性震能獲得這樣的榮耀,在于他具有優良的品格。

他心有正見,因而行之有正道。國家要統一,歷史潮流要順應,是黃性震的正見。所以,他為了國家而效力于鄭氏政權,同樣為了國家轉而投清,并獻攻臺良策,把維護國家利益作為自己的追求。他深知臺灣所處位置對鞏固海防、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性。因此在鄭氏政權供職時就將福建沿海和澎、臺地形熟記于心,思考良策,為收臺護臺獻計出力,直至老年還將這種意志鐫刻在“詒安堡”上,讓子子孫孫都愛臺愛國。
他心有全局,因而謀之有良策。謀事著眼全局又把握其發展趨勢,是黃性震的全局觀。所以,他提出的“平臺十策”和“平海善后八款”,謀劃全面,切中要害,作用顯著。“平臺十策”的要旨是“攻心為上”。通過有效的打擊形成軍事威懾,動搖人心;進而設立“修來館” ,以寬厚的待遇吸引、安置歸來者,瓦解敵軍;最后待機而攻之,徹底解決。“平海善后八款”是對清軍收復廈門、金門后,如何全面鞏固收復之地,形成次第收臺之勢,讓臺海長久穩定的建議。這兩個良策的實施為隨后收復臺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心有百姓,因而為官留美名。察民情、解民怨、濟民需,是黃性震的履職擔當。所以,他每到一地,都敢于為民做主,為民奉獻,贏得了民心。如,在直隸打掉了百姓痛恨的“闖馬”掠劫和旗丁霸道;在廣西平定了大容山叛亂;在湖南平息了景陵人倡亂,治理了湘江水患。尤其是成功整治了京津的無定河,從此這條河流改名叫“永定河”。真可謂政績累累。
黃性震,愛國為民,功績永流傳。詒安堡,巍然聳立,護臺護國志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