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昭和
我近幾個月常夜間潮熱、出汗多、失眠,白天精神不佳、頭暈、心煩。中醫診斷是腎陰虛,開了一些藥吃,但仍不見好轉。一位朋友說我是體質差,身體虛弱,飲食結構不合理,過度勞累,以及不良習慣等原因造成的,向我推薦了一個治腎陰虛盜汗的偏方:黑豆衣10克,浮小麥10克,加水煎湯服用。
朋友說,出現盜汗,排除有些慢性病后,有些是腎陰虛導致的。黑豆有治療腎虛的作用,可以多吃一些,有利于調理腎陰虛的情況;同時也要注意多吃些枸杞、山藥、羊肉這一類的食物。飲食結構要合理,可適量多吃些五谷雜糧,不要偏食。平時要注意避免過度勞累,盡量不熬夜,保證良好的情緒和休息,這些都是有利于盜汗恢復的。
陜西西安劉曉燕
盜汗指“寐中汗出,醒后自止”,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患者表現為人睡后汗出異常,醒后汗泄即止。“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即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像盜賊一樣偷偷地瀉出來。中醫認為“盜汗多陰虛”,即盜汗者常有手腳心熱、心煩、頭暈耳鳴、兩顴潮紅、口干舌燥、舌紅少苔等腎陰虛或陰虛火旺之表現。其中輕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汗液易出,汗出量較少,僅在醒后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濕,醒后則無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適的感覺。中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出,甚則可使睡衣濕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這種類型的盜汗,病人常有烘熱感,熱作汗出,醒覺后有時出現口干咽燥的感覺。重型盜汗的病人汗液極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剛閉上眼即將入睡時,即有汗液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驚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時收斂;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帶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時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濕,一夜非數次替換睡裝則無法安睡,有個別重癥病人能使被褥濕透,被褥較薄或用席子時,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跡。這些病人常伴有明顯的烘熱感,心情也表現得煩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歡涼水。平時可伴有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顴紅、頭暈、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黑豆皮為黑大豆的種皮,別名黑豆皮、櫓豆皮。將黑豆用清水浸泡,待發芽后搓下種皮,曬干即得。黑豆皮味甘性涼,人脾、腎、肺經,具有滋陰養血、平肝益腎功效,可用于治頭痛、陰虛煩熱、盜汗、風痹、濕毒、癰瘡、眩暈等癥。黑豆皮首載于《本草綱目》,但入藥較少見,一般可以黑豆代替。黑豆為強壯滋補食品,為“腎之谷”(黑人腎),主要有補腎養血、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作用。黑豆治盜汗也早有記載,如《本草匯言》云,黑豆“煮汁飲,能潤腎燥,故止盜汗”。《奇方類編》載:“治盜汗:蓮子七個,黑棗七個,浮麥一合,馬料豆(黑豆)二合。水煎服。”故黑豆(或皮)能止盜汗是有依據的。
浮小麥為小麥干燥輕浮癟瘦的穎果,其性涼,味甘咸,人心、脾、腎經,有益氣養心、止汗、退熱除煩等功效,常用于自汗盜汗、口干舌燥、神志恍惚、心煩失眠等。臨床應用表明,浮小麥單用或配伍用,都是一味止汗良藥,對陽虛自汗、陰虛盜汗均十分有效。以上二味合用,具有滋養腎陰、益氣止汗作用,可用于腎陰虛、陰虛火旺之盜汗。
用法參考黑豆50克,浮小麥30克,水煎服,1日1劑,日服2次,連服數劑,汗止即停用。如盜汗口渴甚者,上方可加五味子、天花粉各15克;骨蒸潮熱者,可加生地15克、地骨皮30克;如屬陽虛自汗者,可加黃芪30克。
溫馨提醒盜汗多見于甲亢、糖尿病、結核、更年期綜合征等病,這類盜汗均可酌情選用本方,但同時應注意治療原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