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苗琴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總會有一些“疑難雜癥”讓學生頭痛不已。針對學生的這些薄弱環節,教師如果單憑教學經驗盲目地實施題海戰術、不斷重復授課內容、讓學生死記硬背,就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和記憶負擔,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時,教師應該停下腳步,思考如何追溯問題的本質,弄清問題的源頭。對癥下藥,藥“對”才能病除。
[關鍵詞]探本溯源;歸一問題;疑難雜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02-0044-03
一、問題的緣起
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小數除法”單元時,學生對類似“張阿姨8小時編20個中國結,平均每小時編多少個?她編1個中國結需要多少小時?”此類的歸一問題區別不清、理解不透,解題倍感苦惱(調查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顯然,對于此類歸一問題,學生的掌握情況不盡人意,若學生對五年級小數除法理解不透,產生“痛癥”,那么對六年級分數除法里依然再“痛”,為了根治這個“痛點”,筆者踏上了歸一問題的尋“根”之旅。
學生的疑惑:①我覺得分辨除以哪個數是有困難的;②為什么在這類題中只能除以“每”后面的數,而不能除以“每”前面的數。筆者建議,教師在教給學生解題方法的同時應解釋其原理,舉例各種情況,比如問題中沒有“每”字時,應該怎么做。
二、問題的解決
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歸一問題呢?筆者認為可以根據學生對數量關系式的理解來突破難點。
【第一次教學實踐】
1.復習導入
師:①買5個小熊玩具花了60元,每個小熊玩具多少元?②小剛10分鐘能加工16個零件,平均每分鐘加工幾個零件?③非節假日期間,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130千米需繳費65元,行駛1千米需繳費多少元?④100千克花生仁可榨花生油40千克,每千克花生仁可榨花生油多少千克?
(1)在學生列式解答的過程中提問。
師:你是怎么列式的?為什么這樣列式?(讓學生思考并概括出數量關系式)
(2)引導學生發現規律。
師: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2.應用規律
師:張阿姨8小時編20個中國結。請問:①平均每小時編多少個?②她編1個中國結需要多少小時?
(1)讓學生獨立解答。
(2)集體交流反饋。
師:你是怎么想的?運用了哪個數量關系式?
3.整理小結
師:你是怎么區別這兩個問題的?
4.練習檢測
整節課的設計比較生硬,學生沒有太多思考的空間,對解題思路只是死記硬背。后測結果顯示,這節課的教學非但沒有解決學生的混淆點和理解難點,學生做題的準確率反而比前測更低。
筆者本想借用學生對數量關系式的理解來突破歸一問題的難點,卻忽略了一個致命的現狀:當前課堂教學中,解決問題的課型往往通過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來思考,教師不再強調數量關系。這導致學生對數量關系比較陌生,而對試教班級的學生進行后測訪談后,筆者發現學生大概分為三種情況:一是課前、課后都不會的學生,自始至終對這道題都是無從下手;二是課前會、課后不會的學生,他們原來對解題思路糊涂,現在更糊涂;三是課前、課后都會的學生,他們一部分是通過死記硬背記住關鍵詞,另一部分是通過理解分析尋找數量關系式,或是通過畫線段圖理解平均分。顯然,從數量關系入手已經碰壁,那就只能從畫線段圖入手,通過畫圖和平均分的理解來分散教學難點,區別混淆點。
歸一問題的本質就是深入理解平均分,而平均分的問題早在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一)”時已研究過,且已經建立好了等分除和包含除兩種除法意義的模型。歸一問題作為等分除意義的延伸,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不在話下。抱著這樣的自信,筆者開始了第二次教學實踐。
【第二次教學實踐】
1.前測反饋
師:張阿姨8小時編20個中國結。平均每小時編多少個?她編1個中國結需要多少小時?你們記得這道題嗎?會正確列式嗎?
(1)了解學生疑惑,明確教學需求。
師:你還有哪些疑問呢?其實,疑問的答案就在你們自己的腦袋里。今天,我們一起把它挖掘出來,好嗎?
(2)讓學生讀懂方法。
師:對于這道題,我發現你們有三種方法(如圖1),看看哪一種方法你最能解釋清楚?
(3)交流想法,整理小結。
師:8小時編20個,你怎么知道要平均分成8份?(邊畫線段圖邊問,完整呈現畫圖過程)
師:總個數÷總時間=每小時編的個數,總時間÷總個數=編1個需要的時間,你能找出題目中對應的數量關系嗎?(溝通平均分)
師:誰能讀懂方法③?為什么這樣想?(溝通平均分)
師(小結):把(? ? )平均分成(? ? )份。
2.趁熱打鐵,熟練應用
師:請用畫圖的方法解這兩道題:①汽車行駛16千米耗油2升,行駛1千米耗油多少升?②50千克小麥可磨出40千克面粉,每千克面粉需要小麥多少千克?
(1)獨立嘗試。要求只列式不計算。
(2)小組交流。學生3人為一組,組內輪流說說自己的想法,有困難的學生組內相互幫忙。
(3)集體匯報。
3.練習檢測,提升建模
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開始專注學習、互動交流。但還是有少數學生的思維脫節,后測結果并沒有明顯改善,筆者又陷入了困惑。
查閱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一)”的教材和教參后發現,對于二年級學生,已經能清晰地區別如圖2中的兩類除法問題,他們已經由前期的畫一畫、圈一圈等動作表征向語言表征成功過渡,即能用語言提煉問題(1)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問題(2)是“12里面有幾個3”。既然除法的兩種意義模型已經在二年級基本建立,那為什么五年級學生依然不理解“誰平均分成幾份”這個簡單的數學問題呢?筆者百思不得其解,省教研員斯苗兒老師幫忙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提出如下3點問題癥結。
第一,學習素材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練習中出現的編中國結、磨面粉等情境,學生生活中很少接觸,沒有了生活經驗的支撐,學生頭腦中很難呈現出具體過程,造成理解困難。
第二,把“借助線段圖理解平均分”當成解題的唯一途徑。對不同的個體來說,解決問題的方法五花八門,應當允許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如一味地要求學生都按照同樣的方法解題,這就無形中固化了學生思維,加大了學習難度,自然會出現個別學生不理解、不接受的情況。
第三,二年級時的平均分教學出現漏洞。追溯到二年級除法意義的教學,應該讓學生弄清除法和平均分的聯系,加強同類型題目的變式教學。如果在學生已經形成思維定式之后再亡羊補牢,就會加大教學難度。
根據斯老師的建議,筆者再次修改了教學設計,這次不過多顧及數量關系或線段圖,而是立足學生、教材,從歸一問題的源頭——平均分出發,用最接地氣的問題情境——買東西入手,借最合適的學習方式——小組協作之力,終于打通了歸一問題的“脈絡”。
【第三次教學實踐】
1.課堂前測
師:①10元能買20個小熊玩具,買100個小熊玩具需要多少錢?②10元能買20個小熊玩具,買55個小熊玩具需要多少錢?
師:如果你已經用一種方法解決了問題①,可以再思考一下,還能想出其他解題方法嗎?(Power? Point出示不同解題方法,如圖3所示)
2.自主學習
(1)讀懂方法。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三種方法,并在不懂的地方做記號。
(2)自主交流。學生可以向同學請教自己不理解的方法。
3.成果分享
師:這三種方法你們都清楚了嗎?
師:現在請3位同學來講一講,這3種方法分別是什么意思?
(選擇學生回答時,可以選擇生1解釋生2的方法,生2解釋生3的方法……)
生1:第一種方法是把20個小熊玩具看成一組,100里面有5個20,也就是5組。因為每組10元,所以5組就是5個10元,也就是50元。
生2:因為單價等于總價除以數量,所以第二種方法先用10÷20=0.5求出一個小熊玩具的價錢,再用0.5×100計算100個小熊玩具的價錢。
生3:第三種方法中,20÷10=2表示20個小熊玩具平均分給10元,每1元分到2個小熊玩具,也就是1元可以買2個小熊玩具,即2個小熊玩具一組,每組1元,100里面有50組,也就是50元。
4.整理小結
師: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解決同一個問題?3種方法之間有什么聯系嗎?
這堂課是筆者上過的感覺最好的課,從來沒有看到過學生會有這么放松學習的一刻,也從來沒有見識過學生有這么高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激活了。筆者也深刻地意識到,原來學的問題,就是教的問題。
三、問題的總結
歸一問題的尋“根”教學歷經3次教學實踐,在一次次的碰壁后,筆者深刻感悟到:數學疑難問題的教學,必須探本溯源,回歸原點才能對癥下“藥”。
第一,回歸問題的原點。任何一個問題的產生必有源頭,找準問題源頭,解決起來就事半功倍。作為教育者必須要用專業的眼光審視問題,回歸問題原點,尋出根源,對癥下“藥”。這一點我們任重而道遠。
第二,回歸兒童的原點。美國教育家杜威說:“兒童是起點,是中心,而且是目的?!蔽覀兊慕虒W要回歸學生原點,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個性特征、學習基礎、學習興趣……選擇學生喜歡的學習素材、有趣的學習方式、合理的學習節奏……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促進學生本能地發展,那么這樣的數學才會是學生喜歡的數學。
第三,回歸課堂的原點。小學數學中的任何一堂課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前后有銜接,與生活經驗有聯系,需要我們整體把握一個知識塊的“前世今生”及后延,然后用“聯系的觀點”指導教學,培養學生的整體性數學思維。這樣看來,每一類課的基點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個基點便是可供遷移、可供生長的種子課。特級教師俞正強說,“種子課一定要花大力氣精雕細琢,促使種子發芽生長,那學生就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學習了?!鄙虾梅N子課,牽一發而動全身。
第四,回歸學習方式的原點。在教育教學中,我們要努力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給足他們吸引別人注意的機會。小組協作學習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之一,因此,借助小組協作學習,把課堂的主權還給學生,把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教師適時的“后退”“裝傻”“示弱”,學生的潛力就會被激發出來。
[ 參 考 文 獻 ]
[1] 俞正強.種子課2.0:如何教對數學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
[2] 袁曉萍.學會向學生借智慧[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3] 李松林.回歸課堂原點的深度教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責編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