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蓉
[摘 要]結合課程視域進行作業設計是實現作業高質量的途徑之一,也是教師的義務和責任。“雙減”以來,教師圍繞“課程視域作業觀”一路叩問、探尋、實踐、反思,主張從課程育人的整體功能出發,豐富作業的內容和形式,開發作業改進教學的功能,挖掘作業對于課程目標的作用,完善作業設計,以便全方位地發展學生的能力,達成課程的整體目標。
[關鍵詞]課程視域;長作業;學科育人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02-0050-03
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課程視域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注重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和結果,對設定的目標進行反思和調整,以逐步完善目標。課程視域下,作業是課程的重要環節,作業能和教學形成互補,并能較好地實現課程目標。
一、明晰:課程視域下長作業設計的內涵
課程視域下的數學長作業,本質是通過作業發展學生的能力,強調目標導向,追求素養立意,充分體現學生“學”的需求。課程視域下數學長作業設計的內涵特征主要表現為“四性”。
1.目標設定的一致性
為什么要完成長作業?課程視域下的長作業設計圍繞“立德樹人”總目標,融合了數學學科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作業目標的設立促成學習目標的達成,兩者相輔相成,達成一致。
2.內容選擇的豐富性
完成什么長作業?長作業解決的是綜合、復雜的問題,兼顧課堂教學中的學科知識與技能,更涵蓋了課堂以外的實踐、操作、調查等學習項目。從課內到課外,從學校到社會,長作業的內容超越時間和空間,較為廣泛和豐富。
3.路徑方法的多樣性
怎樣完成長作業?采用的路徑和方法各取所需,有私人定制與團隊合作的結合,有紙筆練習與口頭表達的結合,有動手實驗、制作設計、調查研究等多種形式的結合,有單學科縱向的勾連,還有跨學科橫向的結合。
4.效果評估的統一性
長作業完成得怎么樣?課程視域下的長作業設計,從“教、學、評”一體化的系統層面,綜合考量課程目標、教學行為、作業設計、評價實施之間的統一,在充分關注學生完成作業的同時,讓作業成為鞏固知識與技能的保障。
二、叩問:課程視域下長作業設計的價值
在常態教學中為學生設計數學長作業,回歸作業本質,促進作業對課程整體育人功能的作用,可將學習轉化為體驗與探究的過程,以啟發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來說,課程視域下的數學長作業可以很好地實現以下價值轉型。
1.從“勉強”到“主動”的轉變
針對部分學生不愛學習、難以調動內在的學習熱情等現狀,教師可以設計數學長作業,以學生為中心,賦予學生一個全新的角色,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在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征集關于時間的問題后,設計了如下數學長作業:①酒店大堂的墻上掛著一排時鐘,可它們顯示的時間都不一樣,它們是不是壞了?②爸爸從美國出差回來,說要倒時差,什么是時差?③你能做一名不看鐘表的報時員嗎?一個個問題,為學生指引探究方向,學生有了任務驅動、目標驅動,就會感到這樣的學習有意思,愿意主動研究。
2.從“虛假”到“真實”的學習
我們推進數學長作業的目的,就是盡可能讓學習變得真實。比如,讓學生體驗“小小報時員”活動,解決在沒有鐘表的情況下如何報時的問題,有學生提出可以自制日晷來判斷時間,有學生借助校園里的大香樟樹作參照物,根據陽光下影長的變化情況來大致判斷時間……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面對真實的問題,參與真實的活動,完成真實的任務,得到真實的結果,真正體驗到了用數學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3.從“吃藥”變為“吃飯”的教學
“吃藥”形容那些只按照考試提綱要求,直接為學生提煉出各種應試策略,并用題海戰術訓練學生的教學方式;“吃飯”形容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知識的全過程,在收獲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數學長作業符合“吃飯”的健康方式,以素養為目標,讓學生組成學習共同體,在團隊互助中充分發揮潛能,聚焦解決問題、創新思維等核心素養;又以協作為根本,用共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貫穿整個學習活動。
4.從“成績”到“成果”的收獲
在數學長作業中,每完成一個長作業任務,學生都會收獲相應的成果。學生可以根據不同的長作業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形式的成果,如調查統計表、觀察日記、采訪報道、數學小論文、研究報告……這些都是可呈現、可交流、可評價、可改進、可應用的成果。當學習的成果不再是冷冰冰的考試成績排名,而是學生熱情參與學習的收獲,這樣的學習就是受歡迎、可延續的。
三、探尋:課程視域下長作業設計的結構
數學長作業要真正以學生為中心,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以新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但也應遵循以下基本特征。
1.適宜的任務驅動
可開展數學長作業的內容必須基于真實生活,且要從學生的已有認知出發。比如在二年級開展數學長作業“自制鐘表盤”時,教師要設置學生感興趣的探究情境,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去關注有意義的事,如鐘面上應該有些什么,怎樣合理設計鐘表盤等蘊含著本長作業所要求學習的核心內容。
2.整體的學習目標
好的數學長作業要考慮整體設計,避免碎片化學習。開展“認識時間”長作業學習,為了讓長作業研究真正落地,在明確長作業重要目標的基礎上,把單元目標分散到平時的每一節課,認真設計教學環節,精心組織教學活動,重點關注操作活動,及時開展評價活動。
3.合理的作業流程
開展的長作業是以問題探究為主線,融合自主探索、團隊合作、創新實踐等元素,打破時空界限,引領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開展為期一周、一個月、一個學期……的長作業練習,從課堂走進生活,經歷“提出問題—嘗試實踐—反思質疑—評價延伸”的過程,進行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探究,完成一份或幾份“深加工”的成果報告,提升數學綜合素養。
4.可借鑒的展示交流
長作業的結束其實是新一輪學習的開始。在展示成果時,調動學生進行充分的展示與交流,給學生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在相互借鑒的過程中獲得不同的合作方式、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解決問題策略。
四、實踐:課程視域下長作業設計的研究
結合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時、分、秒”教學,我們開展了“認識時間”的數學長作業設計和實踐,引導學生從作業中習得知識、獲得技能、形成品質、提升素養。由于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我們便征集了學生、家長、教師感興趣的話題作為長作業研究的內容,試著建立長作業“超市”,設計不同形式的“認識時間”長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話題開展研究,拓展對“時間”的認識(見表1)。
長作業評價標準:(1)完成四項必做長作業為基本達標;(2)完成選做項目中的一項,經學生、教師、家長的綜合評價,決定作業是否達到優秀。
1.基于學科教學目標,多學科融合
本次數學長作業整合課時教學目標,拓展出課前必做的前置性長作業和課后選做的后延性長作業。課上分享課前作業,整理和復習時展示交流課后作業,這樣的作業管理,旨在打開學生的思路,從數學課上生長開去,讓歷史、語文、科學、地理、美術等多學科融合,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認識時間,進而懂得珍惜時間,并管理時間。
2.基于學生發展需求,多層次選擇
通過設計“必做”和“選做”長作業,為學生實行作業的分層設計。
(1)為基礎薄弱的學生設計“自制鐘面”“單位時間長度的體驗”和“時、分、秒知識梳理”長作業。學生通過鐘面的制作,了解鐘面的結構,感受計時的原理,了解計時的方法。通過“時、分、秒”單元知識的系統梳理,體驗生活中的時間,體會學習的方法,感悟學習的經驗。
(2)為對人文地理感興趣的學生設計了“計時工具發展史”“只有北京時間嗎”長作業。
(3)為動手能力強的學生設計了“動手測時間”長作業,在自制鐘面的基礎上自制日晷,體驗古人計時的方法。
(4)為對語言文字感興趣的學生設計了“時間和美文”長作業,感受學科融合的魅力。
(5)為理性思維強的學生設計了“制定一天的作息計劃”“其他時間單位”長作業,體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3.基于學生能力水平,導師“金三角”助力
設計數學長作業的同時,我們為學生提供“金三角”導師團的幫助。一是數學教師,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長作業,及時跟進學生的作業進程,給學生最大的支持和幫助。二是學科教師,語文、外語、科學、綜合實踐、道德與法治等教師都是學生可以選擇的導師,給學生學科的支持和方法的指導。三是家長,家長是學生的場外援助,他們的陪伴和督促是學生完成作業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引導學生克服困難,高質量地完成長作業。
“金三角”導師團的助力,讓學生在課內、課外都能帶著問題展開研究。同時結合評價細則,鼓勵不同學生有不同的發展,指導不同成果的產生。
五、反思:課程視域下長作業設計的意義
1.時間有魔力,激發無數潛能
對學生來講,完成長作業的過程是新鮮愉悅的,因為活動過程的自主性,以及活動結果的開放性,都為學生的探索創造了無限的可能。如生1擅長簡筆畫,就通過查閱資料畫出了由古至今的“計時工具的演變史”;生2對十二時辰感興趣,便手繪了一張十二時辰長畫卷;生3自制了“水鐘”,可以測出1分鐘的時長……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校園走進生活,學生的自發研究還在繼續。
2.時間有魅力,令人欲罷不能
對教師來講,設計長作業的過程也是一個令人沉迷、無法自拔的過程。搜集資料時,筆者發現了“彈指一揮間大約是7.2秒”,產生了研究印度佛教用語表示時間的興趣;和學生聊到關于出國旅游回來倒時差的問題,引發了研究“時差”的興趣;觀日影知道大約是幾時,望月亮知道現在是農歷初幾……每天都有無數關于“時間”的話題,新的研究課題也在思維碰撞中產生,新的課堂教學方式和內容也有了不同的變革。
作業是科學與藝術的有機融合,是設計與實施的雙向互動,是個人與團隊的智慧結晶。課程視域下“認識時間”長作業的成功之處在于:基于教材,合理延伸;關注個體,分層設計;尊重差異,多元發展。“雙減”政策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業設計與實施能力至關重要。今后,筆者會繼續進行長作業設計,提升作業質量,有效落實“減負增質”,繼續走在“基于課程視域踐行學科育人”的路上。
[ 參 考 文 獻 ]
[1] 安德森.提高教師教學效能[M].杜丹丹,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2] 劉善娜.單元整體視角下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的設計[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21(10):14-18.
[3] 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4] 吳瓊靜,謝一玲.抓住結構性聯系 實施單元整體教學:以人教版數學教材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為例[J].遼寧教育,2021(5):33-36.
【本文系張家港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全人發展理念下小學作業創新實踐研究”(JG202202009)階段成果。】
(責編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