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征程,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為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而其中的關鍵與重點在資源配置與組織方式。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配置與組織方式,舉國體制的特點在于由政府統籌調配全國資源力量以達成相應目標任務。縱觀歷史,舉國體制在世界主要國家的重大科技創新和核心技術攻關中被普遍運用,在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歷程中作用尤其顯著。新型舉國體制是對原有舉國體制的繼承與創新,而“舉國”和“新型”是正確把握其內涵的關鍵。
新型舉國體制之“舉國”,是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的內在要求;是大幅提升國家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在重要領域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選擇。本質上,舉國體制是一種為保證國家戰略目標實現,由國家行政力量指令性或引導性集中配置資源的組織制度安排,基本要求是國家利益至上,核心要義是高效決策、統一指揮、形成合力,其特殊性在于資源組織的政府主導性,優勢在于能將有限的資源快速向戰略目標領域動員和集中。實踐表明,無論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具備強有力的統籌協調力和組織動員力,舉國體制的優勢才能得到更好發揮。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成功實施的“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鐵路和深海載人潛水等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均與舉國體制密切相關,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政治優勢和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新型舉國體制之“新型”,是應對當前國內外多重風險挑戰、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是統籌推進國家安全與發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之舉。當今世界,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變化,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大國競爭日趨激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模式持續變革。當今中國,支撐發展的要素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科技創新基礎相對以往呈現重大變化,需要根據新形勢對制度進行同步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最重要的“新型”之處在于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利用國家力量將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引導向國家戰略目標,這超越了西方主流經濟理論和政策語境中市場與政府二元對立的局限。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新型舉國體制的重要支撐作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舉國體制與當時基礎薄弱、人才短缺的條件相適應;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并日益完善,科技創新條件與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個別國家試圖以科技霸權、技術封鎖遏制中國發展,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風險在一段時期內仍然存在,在特定情境下甚至會被激化。在此背景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黨的二十大強調:“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這為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指明了前進方向,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根本遵循。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離不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發揮。新型舉國體制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政治基石,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經濟根基,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價值取向,以堅持對外開放為鮮明特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明確導向,將“集中力量辦大事”與“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有機結合。進入新發展階段,需要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其集中力量與協同各方的優勢,以推動實現突破性發展和跨越式進步。應從大國技術博弈的歷史邏輯、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邏輯、宏觀環境體系的演化邏輯進行審視,提出新思路、采用新辦法、創造新環境,突破并超越西方現代化以資本為中心的根本邏輯,走出一條從科技創新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黨中央提出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對于我們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市場優勢和人才優勢,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支撐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意義深遠。本期特別策劃聚焦“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中的新型舉國體制”,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從不同角度深入探討,敬請讀者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