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雯 王威 周伊
余娜,現任武漢市漢陽區晴川街道華園社區黨委書記、主任。扎根社區16年來,她用真誠織就情感紐帶,用“紅網格”將黨組織“深根”進家家戶戶,探索出聚鄰共融的“三級議事”機制,繪就了“幸福華園·共同締造”的美好圖景。
從小時候居住的“宿舍樓”,到現代化商品房住宅;
從家長里短的“居委會大媽”,到社區基層治理工作者;
在社區工作了16年的余娜,一直在時代和環境變化中不斷前進。
有人說,現代化小區樓變高了,但鄰里關系卻變淡了。余娜就用真誠織就情感紐帶,用“紅網格”將黨組織“深根”進家家戶戶,用細致的服務讓社區走進居民的心里。
近年來,余娜更是用“共”字訣,繪就“幸福華園·共同締造”的美好圖景。
樓房再高,能讓真情成為紐帶
“曾經,我也認為社區工作者就是處理各種家長里短的居委會大媽。”
2007年,26歲的余娜剛剛大學畢業就來到漢陽區月湖街的碧水晴天社區(現鐵橋社區),成為當地最年輕的社區工作者。
因為是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余娜便被安排負責社區青少年工作。每天和孩子在一起,余娜覺得很有意思。她不僅找來老師,利用假期給孩子們上課,還帶著孩子們開展各種活動,成為社區有名的“孩子王”。
正是這段經歷,讓余娜深深愛上了社區工作:“社區不只有婆婆媽媽、家長里短,它更是成千上萬居民們的大家庭。”
2009年,余娜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名年輕黨員,余娜對黨務工作產生了極大興趣。只要一有機會,她就孜孜不倦地向支部書記和老黨員們請教學習。
2011年,在漢江南岸、月湖西畔,一個全新的社區——華園社區成立。該社區下轄3個現代化新型住宅小區,住戶9000余人。
面對全新的社區和居民,一切都得從零開始。正值孕期的余娜每天入戶走訪、座談交流,了解居民需求,傾聽群眾建議。
家人擔心余娜,怕她身體受不了。余娜卻說:“我從小住在職工宿舍樓里,鄰里之間感情頗深。如今,大家都搬進了現代化高樓,鄰里之間顯得有些陌生。我們作為社區工作人員,可以成為一條情感紐帶,將這里的一家一戶聯結起來。”
2015年,余娜開始擔任華園社區黨委書記兼主任。作為“班長”,她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身邊的同事和居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余娜時刻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別人覺得麻煩的事兒,她先干;別人不敢做的事兒,她來做。
“余書記總是最早來、最晚走,社區只要有她在,我們心里就踏實。”社區副主任羅聰深有感觸地說。
道路雖小? 但能通向居民心里
“作為新建的現代化小區,我們轄區居民文化層次高、經濟收入高、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高。”余娜說,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余娜帶領團隊一起不斷“加碼”,通過精細化服務不斷提升社區治理效能。
余娜發現,和很多社區不同,華園社區的居民間發生矛盾常常發律師函援引法律法規維權。為了高效解決居民訴求,法學專業畢業的余娜每天帶領社區工作人員學習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在她的帶領下,9名社區“兩委”班子成員有8人考取了社工證。余娜說:“居民有怎樣的需求,我們就要有相應的能力。”
社區原黨群服務中心位于小區的架空層,公共服務陣地面積小、居民文體活動空間不足。為滿足居民對活動場所的需求,余娜與開發商溝通協調,以共建的形式,將原小區會所進行提檔升級。全新的黨群服務中心面積1273平方米,一站式服務大廳、“陽小驛”戶外工作者服務驛站、黨員教育中心、居民文體活動空間等一應俱全。
黨群服務中心內還創新打造了“元宇宙”微型科普館、網絡直播間、圖書漂流屋等場所,經常舉辦讀書會、直播、展覽等活動,豐富了居民文化生活。
10余米長、2米寬,這條位于華園社區中海琴臺華府小區北門的人行小道,被稱為湖北交投建設集團修過的“最短的路”。
原來,該小區緊挨著一座商業大廈。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大廈和小區的車輛出入口人車搶道的現象十分突出,屢次出現危險狀況,小區居民怨聲載道。
“居民出行無小事。”余娜想到轄區的下沉單位湖北交投建設集團是修路專家,便召集下沉黨員工作隊商議解決方案。
“修大路、修小路,修的都是便民路!”交投建設集團黨委副書記隋建武迅速表態,接下了這筆“訂單”。由交投建設集團負責道路施工方案和費用,街道負責協調園林、市政等部門,并將修建方案在小區公示征求居民意見,最終在一周內修建完成了這條“最短”暖心路。
樓棟再深 “紅網格”可破解難題
2022年,漢陽區深入實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深根工程”,華園社區成為“幸福華園·共同締造”活動試點。
“如何將組織力‘深根’進千家萬戶,解決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余娜覺得樓棟是關鍵。“如今很多小區一個樓棟就住著上百戶,只有深入進去才能破解治理難題。”
余娜探索出了一套聚鄰共融的“三級議事”機制:建立“樓棟黨小組—小區黨支部—社區大黨委”三級機構;推薦在群眾中威望較高、資源豐富的黨員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委員;推選積極參與小區治理的在職黨員、退休黨員擔任樓棟黨小組組長。不僅如此,華園社區里的3個小區都建起了“紅色驛站”。
黃曼霞是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老師,被華潤中央公園小區黨員推薦成為小區黨總支書記。為用好建好小區紅色驛站400平方米陣地,黃曼霞組織居民代表進行“提案”,最終決定打造共享展覽館。如今,“紅色驛站”內每月都有不同主題的居民作品展覽,作品還可進行拍賣,所得資金用于改善小區軟硬件設施,居民共享成果。居民的訴求則由小區書記組織黨員、居民代表和物業公司在小區議事廳進行商議,由居民“訂單”,小區黨支部“下單”,物業企業“接單”解決。
社區還在所有樓棟設立了“樓棟議事角”,一條長桌、幾把椅子,大家圍坐在一起商議樓院事宜。華潤中央公園小區樓棟黨小組組長喻桂芳,為引導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拉動黨員中心戶逐家逐戶跟鄰居聊家長里短。漸漸地,居民之間點頭微笑的多了、扯皮拉筋的少了,自我協商溝通的多了、凡事都找社區的少了。
同時,社區還通過線上線下平臺,啟動社區規劃師、小區主理人等“小區能人”招募計劃,培養居民自治帶頭人,讓更多小區居民成為自己小區的“話事人”。
如今,高老師講書法、楊醫生講養生等一大批“小區能人”走到臺前,線下活動、線上直播,“我的小區我做主”“小區事情我來管”“美好環境我來建”等“五共”思維正在逐步成為居民共識。
社區雖小? 也能辦利國利民大事
“不要看社區這級黨組織不大,但也可以辦利國利民的大事!”余娜很是自信。
漫步在社區科技感十足的張之洞公園,園內足球場、籃球館、乒羽館等應有盡有,加上物聯網、大數據、5G等新技術加持,智慧感滿滿。
“如今,這里是社區居民最喜愛的公園,但幾年前,它還是個雜草叢生、污水橫流、垃圾遍地,居民嫌棄的荒地。”余娜回憶說,“這里曾是開發商建造的一個街心公園,但隨著交房后開發商的搬離,公園逐漸沒落。”
“如果任由這片荒地‘臭’下去,居民對社區的認同和歸屬感會一瀉千里。”為了解決公園的問題,余娜整夜冥思苦想。
“一個社區的力量有限,我們要發動‘共’力量!”
余娜邀請來社區內部分黨員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還有街道和轄區企業下沉黨員一起舉行社區議事會。大家集思廣益、頭腦風暴,最終想到了將其改造成運動公園的方案。
這么大一個工程,從資金到建設,離不開發展共建的思路。
“我們發現近年來體育局努力建設各類體育場館,力求打造‘12分鐘體育健身圈’,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就近、經常和有選擇地參加全民健身活動的需求;同時,漢陽區張之洞公園地塊與周邊的漢江、月湖、龜山、張之洞博物館、漢陽鐵廠文化遺址等遙相呼應,區里也正謀劃構建一個有生態、有文化、有歷史的生態文化聚集區;我們社區居民和轄區企業也都希望建一個運動公園,大家的想法都不謀而合!”余娜欣喜地說。
最終,由湖北省體育局、武漢市體育局、漢陽區人民政府聯手打造,漢陽區文化和旅游局主導建設的“張之洞體育公園”便應運而生。
開園一年多以來,張之洞體育公園不僅榮獲2021年度全國“最佳智慧體育公園”稱號,還承辦了第九屆漢陽區全民健身運動會等活動,舉辦了國家級賽事——2022全國青少年模擬飛行錦標賽,成為武漢市城市體育會客廳、城市運動社交場和城市活動新地標。
“張之洞公園正是我們華園社區通過‘五共’理念實現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生動體現。”余娜自豪地說:“現代化小區的居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高,但居民們能力也強,只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沒有辦不成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