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笪博

唐寅祠大殿修繕中,將整面觀音兜山墻從頂部最大傾斜值達37厘米采用“單側千斤頂偏心頂升技術”,“不解體、整體糾偏”過來,更從更換的木構、磚石中采樣進行建筑構件碳14測年斷代;錢伯煊故居東路正廳據建筑形制為明代風格,測年技術又定量柱礎木材開采于清康熙九年,設計勘察從而確認錢宅建造于明末清初……2020年9月,蘇州成功入選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保護區、姑蘇區作為創建核心區所在,根據“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創建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保護體系不斷完善,
安全管理持續走強見深
有效的決策機制、完善的制度體系和優秀的智囊團隊支撐不可或缺。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的成立,令片區保護提升、文物建筑保護修繕、民營資本參與活化利用等一系列古城保護發展關鍵性問題得以有效推進。作為蘇州19.2平方公里歷史城區實施城市保護與更新的主要國資平臺,蘇州名城保護集團的成立有效推進了歷史城區內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出臺《保護區、姑蘇區名人故(舊)居認定實施意見(試行)》《保護區、姑蘇區古城墻保護實施意見(試行)》《保護區、姑蘇區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三年行動計劃》等系列文件,又推動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與活化利用。
1982年2月8日,蘇州成為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保護區、姑蘇區緊扣這個重要時間節點,每年邀請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建筑等領域知名專家把脈問診,出謀劃策。聘請國內近50位古城保護、城市規劃領域的專家試點社區規劃師工作制度,推動古城保護更新發展。同時與高校、科研院所等智囊團隊合作開展課題研究,其中《蘇州古城保護對象分類管控用專題》獲得2021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優秀成果。
為了持續加強文物建筑的安全管理,保護區、姑蘇區不斷強化文物安全管理主體責任意識,加強文物建筑安全日常巡查管理,健全文物建筑安全聯合檢查機制,探索文物建筑安全“技防”應用。截至目前,文物建筑智慧消防工程已在203處文控保單位中安裝智能電氣火災探測設備1159個,動態監測文物建筑電氣安全情況;對胥門、金門、閶門3處古城墻及19處古牌坊開展周期性監測,以便及時掌握變形、沉降情況。
建筑保護守正創新,
遺產保護持續深挖拓展
唐寅祠大殿修繕中,保護區、姑蘇區在長三角地區首次使用“單側千斤頂偏心頂升技術”,實現了大殿兩側山墻的糾偏復位,完整保留了百年老墻的歷史風貌和建筑元素。錢伯煊故居、方嘉謨故居修繕中,采用建筑形制定性斷代和測年技術定量斷代相結合的設計勘察新模式,科技手段開始為“修舊如舊”保駕護航。現代科技賦能“蒯祥技藝”,有效提升了文物保護修繕水平。
“不改變文物原狀”是文物修繕的基本底線,堅決維護了文物建筑的傳統格局、特征結構和歷史風貌。修繕過程中,充分發揮古建行業專家、“香山幫”非遺傳承人在修繕領域的技術權威性,市、區兩級文物部門監督指導修繕方案精準落位實施。
修繕階段即充分考慮后期活化利用,“利用才是最好的保護”。以建新巷吳宅、懸橋巷潘宅為試點,探索實施文物建筑本體修繕工程審批、保護范圍內建設工程審批、建控地帶內建設工程審批三項行政許可事項的一次性申報、一體化受理、一方案評審,以滿足文控保建筑整體利用的需求。
將古城的各類傳統民居建筑看作構成古城結構的“基本細胞”,以街坊為單元,對建筑主體和環境信息開展專項調查,由此開創的“古城細胞解剖工程”融合建筑學、城鄉規劃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是保護區、姑蘇區就古城保護開展的一項系統性工程,也是蘇州乃至全國首次對古城結構肌理、建筑遺存、文化內涵等內容的深度挖掘。目前,已完成平江歷史文化街區、閶門歷史文化街區、道前片區涉及的9個街坊信息采集和8處文保單位數字化保護。
在曹滄洲祠、沈瓞民故居、潘世恩宅、蘇肇冰故居等名人故居,先后進行了一系列文化展示,作為保護區、姑蘇區組織實施的名人故居系統工程的一部分,系統全面地挖掘古建老宅的歷史文化資源,有助于提升區域歷史文化感染力和對社會各界的吸引力。系統工程,包括了開展名人故居課題研究,實施名人故居保護修繕,實施名人故居文化展示,實施名人故居數字保護,及實施歷史名人記憶延續項目等多個分項。
活化利用成果迭出,
數字化管理平臺見成效
目前,省保單位暢園作為有熊精品酒店已對外試營業;控保建筑懸橋巷潘宅將被打造“姑蘇·金城頤和”高端精品酒店;控保建筑大石頭巷秦宅正在進行入場裝修;控保建筑大儒巷丁宅引入金海華蘇SHOW·九養項目;文物登錄點潔園擬打造成為國發創投企業總部接待展示中心……依托文物建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保護區、姑蘇區通過市場化運作邀請社會資本參與文物保護利用,進一步推動了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一批文物建筑資源得以開發利用。
在編制的兩輯《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藍皮書》中,囊括了42個古建筑、工業廠房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其中文物建筑案例35個,既分析總結方法經驗,擴大成果宣傳,也吸引更多力量參與文物保護。
以“實用性、應用性、專業性”為目標打造的數字化管理平臺,匯集了不可移動文物等保護對象的檔案管理、查詢統計、巡查管理、保護修繕項目管理等多種功能,解決以往多個業務信息系統造成的業務協同渠道不暢等問題,更加高效便捷。同步探索的大數據應用、城市保護信息化、古城管理方面等新路徑,為“數字孿生古城”“數字姑蘇”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撐。
古城,是蘇州的心臟。保護區、姑蘇區全力推進示范區創建工作,也將為世界和14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奉獻“姑蘇模式”“蘇州方案”和“江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