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吟子 張俊 習瀏
農業是民生產業,關乎國之根本。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科研人員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2022年,湖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較之十年前提高近8個百分點。培育一粒優秀的種子,需要科研人員躬耕沃野,也需要科學技術作支撐。
作為省級農業科研機構,湖北省農科院駕好“支部堡壘、黨員先鋒、科研人才”三駕馬車,以科技與人才優勢聚焦關鍵技術突破,引領農業科技創新事業高質量發展,跑出了農業科技創新加速度,連續五屆獲評省直機關黨建工作先進單位。
支部建在團隊上? “科技大餐”送田間
“這次活動真是一場及時雨,為種植戶們一直擔憂的病蟲害問題找到了妥善的解決辦法!”春耕時節,棗陽市七方鎮羅咀村的鄂麥006示范基地里,棗陽市種植業技術推廣服務站黨總支書記陳斌,望著眼前的麥田激動地說道。
這是一場由湖北省農科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游艾青帶領院糧作所旱糧黨支部的黨員們,與棗陽市種植業技術推廣服務站黨總支聯合開展的一場“科技鬧春耕”主題黨日活動。
每到春耕時節,在小麥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和春播準備階段,旱糧黨支部的小麥專家們便早早來到田間問診,把精心準備的“科技大餐”送到田間地頭。
專家們現場就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控等方面對農戶們進行了技術指導,并點對點幫助農民群眾解決小麥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我們將黨建活動與科研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把支部主題黨日活動開在田間地頭,讓黨員和科研人員為一線農戶宣傳黨的‘三農’政策、解決實際問題。”該院糧作所旱糧黨支部書記朱展望說。
該示范基地在支部專家的指導下,通過良種良法配套,有效防控了病蟲害。2021年底,該基地小麥畝產過千斤,農戶平均每畝增收150元。
作為一家大型農業科研單位,湖北省農科院黨委下設12個二級黨委、2個黨總支、70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244人。其中科研型黨支部占在職黨支部的“半邊天”。
為促進科研工作與黨建工作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省農科院黨委對基層黨支部進行分類指導,將相同相近業務處室的黨員分配在一個支部,把支部建在了處(室)和科研團隊上。
理順體制機制后,省農科院黨委書記劉曉洪提出要創新工作模式,結合重大主題,依照全年農時,開展與農業科研緊密相關的特色主題黨日活動——
一年初始,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等重大主題開展“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題黨日活動,統一思想,確定業務主攻方向;
春夏農忙時節,各支部深入生產一線,開展“科技鬧春耕,助力夏糧豐收”等主題黨日活動,以實際行動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秋收季節,各支部則對全年工作進行“回頭看”,以實際成效檢驗黨建工作效果。
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一批批量身訂制的“主題黨日+”活動,讓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近年來,省農科院涌現出了6個湖北省省直機關“紅旗黨支部”,并在內部評選出了23個院級“紅旗黨支部”,凝練出的“六講六強”“四步”等“支部工作法”,進一步將支部堡壘的品牌效應輻射到了基層黨組織的神經末梢。
黨員聚力當先鋒? 傳承紅色接力棒
12月的武漢,戶外寒風陣陣,但湖北省農科院經作所蔬菜研究室旁的“健康蔬菜創新工場”大棚里,卻暖意融融。
放眼望去,初生的秧苗、青嫩的生菜,茂盛的茼蒿,鮮紅的小番茄……共同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景象,讓人仿佛瞬間從深冬走進了初春。
蔬菜研究室是省農科院專門從事蔬菜瓜果的育種與栽培相關技術研究的部門。蔬菜研究室成立黨支部以來,先后獲得了省級“紅旗黨支部”、省級“三八紅旗手工作室”等榮譽。
如今,蔬菜黨支部的22名成員中,有著“全國三八紅旗手”“湖北五一勞動獎章”“湖北省三八紅旗手”“省直機關優秀黨員”等多項榮譽獲得者。
榮譽的背后是一名名黨員的接續奮斗。
“全國三八紅旗手”獲得者、黨員朱鳳娟克服艱苦的生活和工作條件,16年堅守在鄂西山區,開展高山蔬菜技術攻關和示范推廣,助力產業提質增效。在她和同事的技術攻關下,她們培育的新品種大白菜每年推廣面積在10萬畝以上,產生了上億元的效益,帶動了當地的產業脫貧和鄉村振興。
黨支部書記郭鳳領是“湖北省三八紅旗手”,她長年堅持在科研生產第一線,攻克一道道難關,培育豐產優質、抗性強的蔬菜品種。她的技術成果分別獲得了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0項。
“剛到蔬菜黨支部時,看到黨員們不懼條件艱苦,克服一切困難進行技術攻關,讓我深刻感受到了黨員的帶頭作用。這種敬業和拼搏精神也在后來不斷激勵著我向他們學習。”黨員王運強說。
近年來,在典型模范的帶動作用下,省農科院涌現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共產黨員,他們立足自身崗位,不斷建功立業,帶動著越來越多的人向黨組織靠攏。
畜牧所獸醫黨支部書記羅青平多年來潛心致力于禽種源性疫病凈化工作。2014年,她帶著地方雞養殖技術和疫病防控技術走進大山深處,在麻城、保康等山區縣市,傾力傳授養殖戶地方雞育雛、免疫、消毒等技術,讓貧困戶掌握了脫貧致富的技術,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她的帶領下,支部的青年黨員們紛紛扎根基層,用自身所學為農戶解決實際問題。青年黨員曾哲深入生產一線,和工人同吃同住。他發現當前產業中仍有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于是他及時調整研究方向為生產助力。
“眼下我們獸醫學科的黨員比例已經高達90.9%,黨員的帶頭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整個隊伍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羅青平說。
黨建業務兩手抓 “雙輪驅動”促發展
“院黨委給我們營造了這么好的干事創業的平臺,不干出點成績來,怎么對得起這份信任。”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周雷如是說。
今年40歲的周雷,是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水稻分子及細胞工程育種創新團隊執行首席。12年來,他帶領團隊在水稻育種領域全力攻關,先后培育出16個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累計增產糧食超30億斤。
周雷和團隊的研究成果先后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被授權發明專利20余項。
2010年,從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畢業的周雷來到湖北省農科院工作。剛來時,院里寬松優厚的人才政策和積極的干事環境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后,他在組織的培養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22年初,他擔任水稻黨支部書記。
周雷說:“作為一名黨員科技工作者,我們要將自己的科研工作融入到國家發展的中心工作上來,把個人的工作成績與國家戰略需要相結合,發揮黨員和科技工作者的雙重示范引領作用。”
用好人才第一資源,激發創新第一動力。
近年來,省農科院黨委堅持黨管人才,全面構建“1+3+9”人才發展體系,培養了一大批聽黨話、講政治、敢擔當、善作為、作風硬的“一懂兩愛”科技人才隊伍。他們自覺肩負起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使命,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紅旗”插在田野里。
畜牧一支部把保障農業科技有效供給作為黨員的職責和使命,他們選育的“硒都黑豬”新品種填補了我省無生豬國審品種的空白,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和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各一項,實現了黨建和業務“雙輪驅動”。
有著“鄂東辣椒第一村”的麻城市宋埠鎮彭店村,也是在省農科院專家團隊的扎根指導下,擺脫了“椒賤”傷農的局面,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2021年底,彭店村入選首批全國“十佳鄉村振興科技引領示范樣板村”。
糧食作物豐富了“米袋子”,蔬菜等經濟作物豐富了“菜籃子”,生豬等豐富了“肉盤子”。在農業科技的助推下,產業發展最終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眼下,省農科院的科技服務正不斷向村(鎮)延伸,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