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東
通山縣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立足縣域資源稟賦,深入實施“人才強縣”戰略,構建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打造縣域人才集聚新洼地。
拓寬招引渠道,集聚引才“強磁場”。聚焦產業引才。圍繞通山“六大產業”發展規劃,定向引進科技副總、院士專家、“三區”人才、科技特派員等專家人才62人。聘請華中科技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省內外高校12位專家教授擔任農業機械技術顧問。聚焦項目引才。以全產業鏈為抓手,持續推進企業高技能人才招引計劃,舉辦“春風行動”“引才專列”系列招聘會,為通山重點企業輸送各類技能人才1895人。實施“文旅人才增量提質工程”,開展“商會會長故鄉行”活動。聚焦民生引才。深度挖掘高層次緊缺專業人才崗位需求,明確縣屬事業單位空出編制優先用于高層次緊缺專業人才引進,2022年突破性拿出112個崗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通過“中小學教師公開招聘”“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專項引進”等方式,引進1569名大學生到通山就業。
搭建平臺載體,激活育才“新引擎”。持續優化創業平臺。充分發揮“人才超市”聚集效應和服務功能,累計吸引53家企業入駐。用活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平臺,孵化各類科技企業65家,聚集各類創新創業企業53家,創造經濟效益1500萬元。深入開展校地合作。采取“訂單式”培養方式,與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北科技學院、湖北省農科院等在研發互動、人才培養、實習實訓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建立產業研究院1家、院士專家工作站4個、技術研發中心8家、農業科技示范基地28個。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實施“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計劃”,招錄“一村多”學員431人、“一村醫”學員123人。實施“特色農業人才培育工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培育500名特色農業人才。實施“文旅人才培育工程”,培訓文旅人才3863人次。
優化服務環境,種好留才“梧桐樹”。健全留才機制。建立健全縣領導聯系服務專家制度,由每位縣領導至少聯系服務1名專家人才。成立通山縣人才發展中心,常態化開展招才引智活動。完善留才政策。出臺《通山縣“人才綠卡”實施辦法》《通山縣關于加快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落實和保障用人單位自主權的若干措施(試行)》等系列配套措施。全面建立通山縣人才隊伍信息庫,錄入各類人才信息9548條。落實留才待遇。大幅提高高層次緊缺專業人才一次性安家費、生活補貼、購房補貼等各項待遇。統籌安排人才住房保障,推進實施“人才安居工程”,規劃新建人才公寓100套。建立人才就醫“綠色通道”,優化就診服務流程。給予人才配偶安置、子女入學等全方位保障。
激發創業激情,營造用才“好生態”。優化培育機制。按照“專業對口”原則,把不同專業人才跨部門、跨領域雙向交流使用。圍繞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選派198名年輕干部到基層一線淬煉本領能力。完善評價體系。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突出能力和業績導向,按照社會和業內認可的要求,建立以同行評價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采用考試、評審、考評相結合等方式,推薦評選各領域高層次人才代表33名。建立激勵機制。加大人才政策、人才先進事跡宣傳報道力度,在全社會營造重視人才的濃厚氛圍。深入實施“青藍結對”幫扶工程, 建成“名醫名師名匠”工作室18個。完善榮譽獎勵制度,優先推薦23名專家人才擔任“兩代表一委員”,積極打造近悅遠來人才發展生態。
(作者系通山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