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千字節、兆字節、吉字節……更大的數據何以描述?毫米、微米、納米……多小的數字能窮盡微觀世界?近日,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27屆國際計量大會上,投票通過了4個用于構成十進倍數和分數單位的新詞頭,分別擴展了最大和最小數字的計數單位,以應對科學進步和數據存儲量大增的需求。這也是1991年以來,國際單位制首次新增內容。
地球有多重
此次加入國際單位制這個大家族的詞頭分別是ronna、quetta、ronto和quecto。其中,ronna(簡寫為“R”)表示數字后有27個零,quetta(簡寫為“Q”)表示數字后有30個零。ronto(簡寫為“r”)和quecto(簡寫為“q”)則用于表示極小的數字,分別表示小數點后有27個零、30個零。
選擇ronna、quetta、ronto和quecto為新增單位詞頭,是因為字母“r”和“q”尚未被用作單位詞頭,且這4個發音類似希臘語的單詞還能同時滿足大單位詞頭以“a”結尾、小單位詞頭以“o”結尾的慣例。
此前,國際單位制最大單位詞頭為“堯”(yotta),表示數字之后有24個零。此前,地球質量可描述為約6000堯克,現可描述為約6 ronna克(ronnagram);太陽質量可描述為約20億堯克,現可描述為約2000 quetta克(quettagram)。此次新增的這4名新“成員”,至少能滿足未來20~25年內世界對更多數字的需求。
一個電子的質量
表示極小數字的新增單位詞頭ronto和quecto還能滿足量子科學和粒子物理學的研究需求。此前,“幺”(yocto)為最小單位詞頭,一個電子的質量可描述為約0.001幺克(yoctogram),如今可描述為1 ronto克(rontogram)。
某國際數據公司預測,到2025年,全世界將產生175澤字節(zettabyte)的數據,澤(zetta)是此前第二大的單位詞頭,表示數字后有21個零。
數據科學和數字存儲發展至今,已經用到國際單位制現有的最大計數單位,添加新詞頭可簡化人們談論一些數量龐大的對象的方式。
延伸閱讀
什么是國際單位制
國際單位制(SI)最早形成于19世紀,是全球統一的計量單位制,是構成國際計量體系的基石。國際單位制的核心是由物理常數定義的7個基本單位,即時間單位“秒”、長度單位“米”、質量單位“千克”、熱力學溫度單位“開爾文”、電流單位“安培”、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和物質的量單位“摩爾”。
SI單位是測量的基礎,由于測量在科學、技術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因此這些測量基礎十分重要。比如,我們去超市購物,一般不會自帶秤去稱,而是會完全信賴食品標簽上顯示的商品質量。雖然這些質量由交易標準進行規范,但最終實現可信測量的是由SI質量單位這一基礎來支撐的。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國際單位制經歷了多次重大變革,并帶動了國際計量體系和國際測量技術規則的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