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逸帆


我們終日穿梭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快節奏之外,若是能找到為之進入心流的精神家園,便能掃去疲憊心靈上的灰塵,成為生活的避難所。
對于蘇州姑娘王遇婳來說,這個“避難所”是她利用周末時間在街頭擺出的“詩攤”。偶遇的路人隨機給出詞語,她便在幾分鐘內創作出一首詩,手寫在稿紙上贈予對方。這份即興創作的魅力,既來自不確定,也來自在寫詩過程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與陌生人在交談中迸發的火花,讓她著迷。
“你給我詞語,我給你寫詩”
蘇州十全街上的新晉網紅咖啡館“麻雀”門口,王遇婳支起自己的小小詩攤。“你給我詞語,我給你寫詩”。父母和朋友們也來全力支持,在旁邊掛起她的攝影作品和之前寫過的詩。咖啡館旁來往的年輕人很多,詩攤引來很多人駐足觀看。
一位大學生模樣的男生主動上前詢問,一番交談后,得知他是這次五一“特種兵旅行”大軍的一員,從安徽?陵站了兩小時高鐵來到蘇州,游玩同時,也來見一位因為疫情三年未能謀面的網友。男生拿到詩后露出靦腆的笑容,細心的王遇婳還在稿紙上寫了句“歡?來到蘇州”,希望短短的幾分鐘能為他帶來一段浪漫的旅途回憶。
四位打扮時髦的年輕男女在照片墻前徘徊。其中一位男生表示,這些詩讓他想起最近的熱播電影《宇宙探索編?部》,里面很多耐人尋味的詩句串起了劇情。因而遠遠看到“你給我詞語,我給你寫詩”的招牌,便來一探究竟。談話中得知,本來這個“四人小組”還有一個人,說好一起逛街結果臨時有事沒能前來。王遇婳便邀請這5個人每人提供一個詞語,完成了一篇即興小作。
這樣與人不期而遇的邂逅,真切的對話,正是如今這個網絡時代非常難能可貴的交流。我們的微信通訊錄里可能躺著很多從未見過面的人,平時的對話僅限于溝通工作,想要了解TA,也只能通過被包裝過的朋友圈。而當一個人站在你面前,通過TA的交談、衣著甚至是給出的詞語,在繁忙的24小時里,與陌生人短短五分鐘的交流,帶來真實世界里的溫暖美好。
從倫敦到上海的邂逅
王遇婳與詩歌的緣分,始于學生時代的詩社?歷。在她看來,一?咖啡、一棵梧桐樹、一段感情,都可以成為詩歌的容器,以這種形式記錄下對于生活、世界的感悟,也是留住頭腦中一閃而過的靈感。
在英國留學時,王遇婳在泰特美術館附近遇到一位自由詩人,面前是一臺老式打字機。路人可以隨意提供幾個詞語,進行一場即興詩歌創作,可以不收分文,也可以隨心支付。她對這種形式非常感興趣,回國前便去找這位詩人創作了一首,還獲贈了一本詩集。這次偶遇一直記在她心間,也正是因此,她選擇在上海街頭開始她的“詩攤”,續寫這段奇妙的緣分。
現在王遇婳在上海一家知名媒體機構做編?。每逢周末有空,她便帶上紙筆出現在南昌路、長樂路等年輕人聚集的街道,開始完全免費的“詩攤”計劃。還曾參加過時下流行的市集,邊展出自己之前的攝影作品,邊偶遇對詩歌感興趣的有緣人。五一假期她回到蘇州休假,也將詩意從上海帶回家鄉。
在蘇州,王遇婳覺得詩就像融入這座城市一樣自然,大部分來圍觀了解的人都會在照片墻前看上半天,感興趣的會與她交流,又或是只是拍照留念,氛圍非常輕松。在寫下關鍵詞開始創作的幾分鐘里,她的精神總是高度集中。每寫一首詩,她都要需要快速傾聽對方,代入角色,充分發散想象力,方才能下筆。之所以選擇手寫輸出,也是她對于如今工作和生活中高度依賴電子化輸入的一種對抗。
我們為何還需要詩歌?
周一到周五已?被工作瑣碎填滿,周末還要抽出時間擺一場不收錢的詩攤——這在許多人看來,似乎是不可思議的行為。但對于王遇婳來說,反而樂在其中,父母也全力支持她的小小事業。這次“詩墻”上的照片,便是父母親自為她打印并布置。
出國讀書前,王遇婳的父母鼓勵她在學習之余多多游歷,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他們認為,年輕人平時工作已?很忙碌,在此之外,應該找到另一種生活方式,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在王遇婳還未出生的80年代,中國曾?掀起詩歌的熱潮;90年代的“詩人之死”,也曾掀起廣泛討論。一代青年的憂愁、思想、細膩情愫和理想主義,放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依舊歷久彌新。
平凡的文字是珍珠,詩句則是纖細堅韌的線,將一段段文字串起。世間的紛紛擾擾很多,即便“把生活過成詩”很難,也可以在詩攤前駐足五分鐘,獲取一些瞬間閃光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