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敵
在日前舉行的中英全民科學素養發展會議上,上海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賈煒發布了一項以“科學教育賦能老年人高品質生活”為主題的調查報告。調查顯示,上海老年人科學素養總體水平較高,但健康知識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間。老年人的科學素養水平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與老年人的戶籍、受教育程度、退休前的工作崗位等過往生活工作經歷相關,二是與老年人現階段的生活居住情況、學習動力與興趣、解決問題方式、學習方式等相關。
科學素養中,與老年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健康素養、信息素養水平直接關系到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和生活品質。老年人普遍關注身體健康,而科學素養不高、信息分辨能力較低等原因讓他們更容易被偽宗教、迷信以及偽科學產品等欺騙和利用。而老年人是否會使用打車軟件、網上預約掛號等,關系到他們是否能很好地融入數字生活,享受到信息化發展的成果。
老年人既是科普的對象,也是科普的主體。有數據顯示,當前,我國60至69歲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為3.52%,遠低于10.56%的全國平均水平。國務院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曾提出,202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2035年達到25%。足見全民科學素質提升任務之艱巨。其中,極易被困“信息孤島”的老年人作為重點人群,對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比例至關重要。
中國老齡協會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表示:“實施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是補齊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短板的必然要求,也是彌合老年人‘數字鴻溝’、提高老年人健康生活品質的重要舉措。”綱要也提出,實施智慧助老行動。聚焦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融入智慧社會的需求和困難,依托老年大學(學校、學習點)、老年科技大學、社區科普大學、養老服務機構等,普及智能技術知識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有效預防和應對網絡謠言、電信詐騙。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老年教育事業的投入,面向老年人科學教育的內容正在日益拓展、方式正在日益豐富。
上海提出了“在學習中養老”的理念,構建了“市-區-街鎮-居村委”四級老年教育網絡,社會各方建立了老年教育社會學習點326個和養教結合學習點192個,并通過老年人學習網、指尖上的老年教育、老年教育慕課等在線渠道完成學習資源配送;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場館也在持續開展科學普及教育活動,并將資源送入每個社區。北京在實施智慧助老行動方面,通過各類媒體、車站、機場等生活場景為老年人提供智慧助老服務;圍繞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頻事項,組織開展精準多元的科普活動;發揮代際學習作用,“以小協老”提升老年人信息素養;加強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推動老年人健康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廣泛利用媒體資源,傳播食品安全、心理健康、合理用藥等知識,提升老年人健康素養。
新時代的背景下,老年人科學素質建設應以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目標。在保證其自身健康的前提下,要充分發揮專長,讓老年人積極參與科技科普、志愿服務和家庭服務等工作。如積極開發老齡科技人力資源,建立老齡高智力科技人才庫;發展壯大老年科技志愿者隊伍,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融入終身教育體系各個環節;組建老專家科普報告團,針對農村老年人開展健康類講座,提升農村老年人生活品質,等等。
增強老年人科學素質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讓老年人擁有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不僅推動著人類文明進步,還保證了公民科學素質的穩步提升。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