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晉

春分時節,嚴寒已經退去,氣溫開始回升。農民伯伯也開始了新一年的春耕勞作,播種小麥、豆子,育秧苗。我國不同地區流傳著的春耕農諺“春分麥起身,雨水貴如金;春分麥梳頭,麥子綠油油;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豆子后育秧”等,都在告訴我們春分時節播種的重要性。
我們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春分的節氣特征,圍繞小、中、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不同的科學小實驗,引發他們對節氣的關注和對大自然的探究興趣,在實驗探究中發展幼兒初步的探究能力,讓幼兒在播種、育苗和打理養護植物的過程中,感受種植的樂趣,豐富種植經驗,體驗春分節氣的趣味和生活的豐富多彩。
小班
適宜人數:5~6人。
經驗準備:知道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和水,植物會不斷地生長變化;認識常見的五谷(稻、黍、稷、麥、菽)種子。
材料準備:稻、黍、稷、麥、菽及黑麥草的種子,絲襪,育苗盆,廢舊礦泉水瓶,小噴壺,泥土。
玩法與規則:
1.提前將五谷種子浸泡一晚,然后將種子均勻地撒在裝有水的育苗盆里,讓水微微浸沒種子,用濕草紙輕輕把育苗盆蓋上。
2.將泡好的黑麥草種子裝進絲襪,然后將絲襪輕輕放進裝有泥土的廢舊礦泉水瓶里。
活動觀察、指導與評價:
1.教師引導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的方式,感知五谷種子和黑麥草種子的外形特征。
2.鼓勵幼兒嘗試用溫水浸泡種子,觀察種子的變化。
3.讓幼兒每天給種子澆水、曬太陽,觀察種子的變化,種子發芽后就將濕草紙揭開。
4.請幼兒結合自己的種植經驗,圍繞“怎樣照顧好植物”展開討論,分享經驗。
5.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簡單的記錄。
中班
適宜人數:5~6人。
經驗準備:知道植物的生長變化與生存環境密切相關,了解植物生長的向光性。
材料準備:黑麥草種子,刨花,枯樹葉,棉花,泥土,較大的礦泉水瓶,小噴壺,棉線。
·小草快快長
玩法與規則:
1.選擇黑麥草種子并將其浸泡一晚。
2.將棉線的一端放在瓶底,另一端從瓶口延伸出去。自主選擇一種材料(泥土、刨花、棉花),將其平鋪在礦泉水瓶中,撒上浸泡過的黑麥草種子。
3.每天堅持澆水,觀察、比較用哪種材料種植的黑麥草長得最快。
4.看一看礦泉水瓶中的水和種植材料發生了哪些變化,聞一聞礦泉水瓶中產生了哪些味道。
活動觀察、指導與評價:
1.引導幼兒用手摸一摸泥土、棉花、刨花,感知這三種材料的濕度和硬度。
2.提醒幼兒將適量的枯樹葉放入其中,為黑麥草種子提供養分。
3.請幼兒嘗試借助簡單的工具觀察、比較哪種材料種植的黑麥草種子最先出苗,以及礦泉水瓶中水的變化,討論礦泉水瓶產生異味的原因,思考如何利用礦泉水瓶中的棉線將水導流出來。
4.通過觀察簡單歸納黑麥草種子健康生長所需的條件,記錄下來與同伴交流分享。
·蔬菜發芽啦
材料準備:根莖類蔬菜(蘿卜、紅薯、山藥、土豆),小石子,礦泉水瓶,小噴壺,托盤,塑料杯,塑料瓶。
玩法與規則:
1.將水和小石子放進托盤,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根莖類蔬菜,將其放入托盤中。
2.每天給蔬菜澆水,觀察不同蔬菜的出苗情況和生長變化,及時為蔬菜補充水分,更換用水。
3.觀察、討論、比較不同蔬菜生長的異同,及時記錄下植物的生長過程和自己的發現。
活動觀察、指導與評價:
1.不同的植物加入的水量不同,提醒幼兒控制加入托盤的水量,必要時為幼兒做示范:將山藥、紅薯的1/3浸泡在水中,其余部分置于水面之上;不要讓水位超過蘿卜和土豆的頂端。
2.請幼兒給種植的植物多澆水、勤換水,觀察植物的生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通過觀察實驗討論照顧好植物的方法。
3.鼓勵幼兒說一說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為什么長出來的山藥沒有根、為什么種植蘿卜或紅薯的水會有異味、需要多長時間澆一次水等,并討論解決辦法。
大班
適宜人數:5~6人。
經驗準備:了解黑麥草等植物、水生動物(小魚、泥鰍、烏龜等)的生活習性,知道良好的生存環境有益于動、植物的生長。
材料準備:沖洗過的小石頭和沙子,在陽光下曬過1~2天的自來水,剪好的棉線,礦泉水瓶(1升以上),小型水生動物(小魚、泥鰍、烏龜、小蝦、螺等),剪刀。
玩法與規則:
1.將礦泉水瓶截為上下兩部分,比例約為1 : 2。將上半部分倒放,加入泥土。注意在瓶蓋上鉆一小孔,取一跟棉線,一截放入泥土中,另一截從小孔穿出。
2.將生態瓶的下半部分裝上用太陽曬過的水,水里平鋪上小石頭,種上水草、放進小動物。
3.將生態瓶的上半部分瓶口朝下,嵌入生態瓶的下半部分,棉線的另一端自然垂落且浸泡在水中。
4.把黑麥草等植物的種子撒進泥土,引導幼兒觀察生態瓶中動、植物的生長變化。
活動觀察、指導與評價:
1.引導幼兒觀察生態瓶中植物的生長變化,討論黑麥草不需要澆水也能生長良好的原因。猜測棉線對生態瓶中動、植物的生長起到的作用。
2.引導幼兒觀察、思考不同小動物對水草成長的影響,例如:為什么養泥鰍的生態瓶中水草的變化不大,養小金魚的生態瓶中的水草會越來越少等。
3.通過系列觀察、討論,引導幼兒了解生態瓶中動物的生活習性、植物的生活環境,了解動植物的生長需要相互依靠、彼此依賴。
4.鼓勵幼兒記錄自己的發現,回家和父母討論。將自己的記錄單分享給幼兒園其他小朋友,交流養護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