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渡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它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311 篇,因此,也被稱為“詩三百”。
“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不學《詩經》,就不能與人交流。《詩經》經孔子編訂,是古代讀書人的“必修課”。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讀讀《詩經》,領略先秦時期的風雅!
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關和鳴的雎鳩,棲息在河中的小洲。賢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關雎》是《詩經》中的第一篇,它敘述了一個男子對于女子的愛慕之意,被稱為“風之始”。孔子曾評價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衛風·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知識鏈接
三良殉秦
春秋時期,秦穆公曾重用百里奚、蹇叔等人,開地千里,稱霸西戎。秦穆公去世后,陪葬的人數高達177 人,秦國的良臣子輿氏的三個兒子也在其中。《史記·秦本紀》中記錄道:“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
“你送給我木瓜,我拿美玉回贈你。這不僅僅是在答謝你,更是在希望我們的情意永遠這樣好。”《木瓜》是《詩經》中廣為流傳的名篇,有人認為它說的是君臣之義,也有人認為它講的是朋友交往,還有人認為它描寫的是男女之情。現在我們早已不能追溯到它的創作源頭,但千古交情,盡在此數語。
秦風·黃鳥(節選)
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黃鳥指的是黃雀或麻雀,“交交”則是在模擬鳥鳴聲,以鳥的悲鳴引出子車奄息被迫殉葬的事情。秦人悲痛子車氏三子無辜慘死,用詩歌表達自己的控訴:“蒼天啊,為什么要殺這么好的人!如果能贖回他的性命,用上百人換他也可以!”
《詩經》的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地方歌謠的意思,因為主要來源于各諸侯國的民歌, 所以又叫“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雅”是在宮廷或宴會時演奏的樂曲;“頌”則是宗廟祭祀時所用的樂曲,內容多為歌頌祖先基業。
在表現手法上,《詩經》運用了大量的“賦”“比”“興”,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的戈與矛,殺敵與你同目標……”
“賦”的特點是重章疊句、反復詠嘆,以此進行敘事或抒情。《無衣》中運用了“賦”的表現手法,講述秦軍戰士在出征前互相鼓勵、同仇敵愾的情形。
魏風·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的黍!我養了你這么多年,你卻不顧我的死活……”
“比”就是用比喻的手法敘事或抒情。《碩鼠》把剝削者比喻成又肥又大的老鼠,形象地表現出他們的貪婪狡詐、冷酷無情。
這首詩歌表達出當時百姓對剝削者已經有了強烈的反抗意識,當他們確認自己已經難以生活下去時,會堅定地選擇遠走他鄉,尋找新的樂土。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桃花怒放,鮮艷似火。姑娘嫁人,美滿和順……”
“興”是《詩經》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先用寫景引起讀者的聯想,然后再進行敘事抒情。
《桃夭》是一首古老的新婚祝福歌,它沒有直接描述新娘的美麗,而是用桃花盛放的景象來讓人想象出她的美,然后用美味飽滿的桃子來祝福新人的子嗣,最后用茂盛的桃葉來祝愿新家庭的興旺。
孔子曾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份“思無邪”的力量穿越了漫長的時空,把兩千多年前的風俗與婚姻、戰爭與愛情、壓迫與反抗一一展現在我們眼前。